..續本文上一頁善良呢?對于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這是很難說的。
如果我們發了菩提心,不僅對人類乃至所有的衆生,不僅是一天兩天乃至成佛之間,一直都會特別善良。世間人常說:“做一件好事並不困難,做一輩子的好人才是最困難的。”對于大乘菩薩而言,不只是一輩子做好人,而是生生世世做好人,哪怕是轉生爲一頭牦牛,當菩提心的種性成熟時,也會變成一頭好牦牛、不害衆生的牦牛,這一點,我們從《釋尊廣傳》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所以,大家聽了這個法以後,雖然凡夫人的習氣和毛病特別重,現在一下子全部改過來,全部煥然一新,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我們一定要發下堅定的誓言:乃至生生世世,哪怕我當旁生,都不舍棄菩提心!旁生中也有具有慈悲心的,有些鴨子從來就不害其它衆生,看起來跟菩薩沒有什麼差別,我們人中也是這樣,有些人平時笑嘻嘻的特別善良,看了以後也很舒服。所以我們學了《入菩薩行論》以後,最主要的是什麼?就是在心相續中一定要生起菩提心!
從〖行爲上〗講,〖也是以畢恭畢敬的方式施予。〗當然,遇到一些好的環境時,我們都可以對衆生畢恭畢敬,但若遇到對我不好、對我經常有看法的人時,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也應該以慈心和悲心來對待,這是相當重要的。
以上通過對境、時間、行爲、所施安樂等方面的對比,區分了世間好人與發菩提心的人的差別。世間上有很多好人,在大城市裏也經常看到,有些老板的生意很成功,究其原因,一個是他頭腦非常靈活,另一個是他對下面的員工很好。但與此相比,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具有很多方面的不共特點。這一點,並不是我們學大乘佛法才贊歎發菩提心的人,而是從道理上觀察得出來的。
〖所謂的“恒”字,有的注釋中解釋爲“縱然虛空、衆生到了盡頭也不終止”;〗頌詞中“恒”字,意思是:假如無邊無際的虛空、衆生界都到了盡頭,菩薩恒時賜予衆生的安樂也沒有止盡。若與布施的行爲結合起來,就是說,縱然虛空找到了邊際,菩薩對衆生恭敬布施的行爲,永遠沒有止境。
〖慧源尊者是按照時間的差別而講的;〗世間上的好人,他布施的時間是有限性的、是偶爾性的,菩薩則是永恒性的。這是從時間差別上來講的。〖善天尊者則按照施物的差別來解釋的 。〗世間人布施的只是一般的粗茶淡飯,或是一些普通食品,而菩薩“恒時”施予的是無上安樂,它具有一種永久性的特征,這就是所施物的差別。當然,菩薩的所施物如果一點時間成分都沒有,這個“恒字”也不好解釋。所以,“恒”的意思就是所施物能永遠讓衆生獲得快樂,這是從所施物的差別來解釋。善天尊者的講義裏解釋得也不是特別明顯。
己叁、是殊勝福田:
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是真正的殊勝福田。爲什麼呢?如果我們對他供養、恭敬、起信,功德是相當大的;反過來說,如果對他生嗔恨心、毀謗,或是罵他、打他,過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說,他是一個殊勝的對境,也是特別嚴厲的對境。這是科判的解釋。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對一切衆生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完全成了一切衆生的大施主。國外常有人說“我是哪個仁波切的施主”,甚至白發蒼蒼的老太太也說自己叫楊小姐,個子特別小也自稱是大施主。當然,沒有一個楊小姐,不然的話,她可能不高興,我就隨便編一個名字。其實,發了菩提心的人,就算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也是真正的大施主了。爲什麼呢?因爲他的發心能給天邊無際的衆生賜予無上安樂,由于心裏有這種布施的力量,所以他的願逐漸逐漸會實現的。
在這樣大施主或者大佛子面前,有些人因爲業力深重,或者自己的煩惱沒有對治,而對他生起了惡心,就會如有關佛經中講,此人一定會墮入地獄,且墮地獄的時間也相當長。
是什麼樣的惡心呢?比如,有個人已經發了菩提心,但我心懷惡念,有時候想“我狠狠地打他一頓”,或者故意無因毀謗他,或者用自己的身口意叁門害他,或者口裏沒說什麼,身體也沒做什麼,只不過心裏想害他、殺他,如果生起這些惡念,即使只有短短的一刹那 ,也會墮入地獄長達一個大劫。如果對他生起一個彈指間的惡念,一彈指有六十四個刹那,那麼,我就要墮入地獄六十四大劫。當然,根據這種罪惡的層次不同,墮入的地獄也各不相同。
有人心裏嘀咕:“會不會這樣啊?”決定是會的!爲什麼呢?因爲他是非常嚴厲的對境!我們世間也是這樣,一個國家的主席或總統是全國人民的怙主,如果有人想害他、打他,會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肯定是會的。別人打我,法律不一定對他怎麼樣,但假如打的是一個總統,肯定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同樣的道理,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是非常嚴厲的對境,如果對他生起惡念,確實會在那麼長的時間中呆在地獄裏面。《俱舍論》裏有講大劫、中劫、小劫,這裏的時間單位應該是“大劫”。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有些道友可能特別害怕:我們身邊這麼多人,很多都是發了菩提心 的佛子(在座的人當中,或是這次參加菩提學會的佛友,應該說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在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後都會發起菩提心的),這樣的話,我今後怎麼辦呢?我對他們經常生惡念、生邪見,可能在地獄中永遠也不能解脫了……
確實也是,因果甚深難測,我們世間人誰都判定不了,誰也不敢說“你不會墮地獄”。通過這個頌詞,我們一方面知道了這個罪惡的輕重,今後自己會注意,就像有智慧的人知道了偷黃金會在監獄裏受多少年的苦,他就不敢偷黃金,我們明白了這個利害關系,行爲上就一定會注意。另一方面,釋迦牟尼佛在《諸法無生經》中也說了:所謂的業障,是指對菩薩的毀謗。平時有些佛教徒常說:“上師,我業障非常深重……”如果你對發了菩提心的人經常毀謗,那確實是業障深重。當然,是否發了菩提心,我們從表面上看不出來,一個人穿得再不好、長得再難看、行爲再瘋瘋癫癫,但也可能已經發了世俗菩提心,這種菩提心在沒有遇到違品而舍棄之前,一直都會在他的相續中存在。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對他生惡念,即使生了惡念,也盡量在沒有過夜之前忏悔、互相說話,如果這個實在做不到,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也可以遣除破密宗誓言和菩薩戒的很多罪業。
所以,我們早上起來的時候,最好先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原來我說5:55分起床,結果發現根本來不及,現在已提前到5:30。我起來後念一些百字明,然後磕頭、洗臉、喝一點水、做點別的事情,這樣才會有時間。我們無始以來造的惡業特別多,尤其是佛友之間生不起信心、無緣無故起惡念的情況非常多,即使別人沒對你做什麼壞事,但由于業力現前,自己就是看不慣他。前段時間我也遇到一個人,他一看到我就特別生氣,生氣的原因我不知道,我既沒有罵過他、也沒有說過他,但他確實看到我就有氣。如果是這樣,自己還是要好好忏悔,尤其是對金剛上師生惡念、生邪見,《時輪金剛本續》中說:“密乘弟子對金剛上師生多少刹那之惡心,必定會墮多少個大劫的無間地獄。”《事師五十頌》的講義也引用過一些教證:若對上師起惡念,有多少個刹那,就會在多少個劫中于惡趣受苦。所以,在一些嚴厲的對境面前,如果生起了惡念,就會有這種報應,我們平時如果不小心生起惡念,馬上要勵力地忏悔。
有些人可能想:“不管怎麼忏悔,不起惡念是很困難的,在發了菩提心的人面前,我經常會有這種惡心,而且時間也特別長,我肯定是沒救了!”對于這種想法,寂天菩薩在下面講了:我們對嚴厲的對境生惡念有嚴重的果報,但如果對他生信心、生清淨的歡喜心,這個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報。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可能會稍得安慰。
什麼叫“生淨信”呢?就是覺得他很好、是個好人,或者對他的所作所爲、一舉一動生起信心:“雖然他有時候很壞,但壞的時間不長,大多數的時間我對他還是有信心、有歡喜心,覺得這個人真的很了不起!”若能這樣想,這個功德已經超越了惡心的果報。比如說,我對菩薩生一刹那的惡念,本來已經造了在地獄裏一大劫不能解脫的因,但過了一會兒,哦,我剛才生氣不太好,平時我應該對他印象好一點、生清淨心也要多一點,這樣的話,我對他如果生了一分鍾的惡念,然後又生了一分鍾的信心,這個信心的功德完全超越了惡念的過失,而且是千百萬倍地超越了。
如果懂得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我們平時就會特別注意取舍因果。在取舍的時候,首先要明白做這件事情的過失和功德,如果對過失不了解,就會常犯這個毛病;如果對功德不了解,始終得不到這方面的歡喜心、安樂心。所以,大家在嚴厲的對境,尤其是發了菩提心的人面前,自己的行爲等各方面一定要如理如法,這是極爲重要的!
講義中是這樣說的:
〖假設任何衆生對這樣慷慨博施的施主菩薩生起惡心,那麼他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惡念,就要在這麼多劫中沈陷地獄。〗平時若對別人生嗔恨心、嫉妒心,尤其是害他的心非常不好,應當盡量忏悔,製止自己的這種惡念。此處的對境主要指發了世俗菩提心的菩薩,《學集論》裏還說:“不僅是發了世俗菩提心的菩薩,就算沒有發菩提心但屬于大乘種性的衆生,哪怕是轉生于旁生,也值得我們保護。”當然,我們沒有天眼通,不知道哪個牦牛具有大乘種性、哪個人具有大乘種性……外面沒有皈依佛門的人那麼多,在人山人海像螞蟻窩一樣的人群中,每一個人似乎都在尋覓錢財、地位,盡管表面上看不出來,但這裏面肯定有很多人是大乘種性。在他們的面前,我們也不能生起惡念,否則過失也是非常大的,雖然他們沒有真正成爲大乘佛子,但由于屬于大乘種性,也值得我們尊重、尊敬。
〖《寂靜定幻經》雲:“文殊,菩薩對菩薩生嗔輕侮,則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獄而披…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