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裝飾品。〖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 ,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願菩提心就相當于金剛寶,盡管還沒有行菩提心的攝持,但也勝過了一切聲聞緣覺的功德。聲聞緣覺雖然完全證悟了人無我,部分證悟了法無我,有很大的功德,但在度化衆生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而願菩提心的利他心,完全勝過了他們的功德。此處以“金飾”來比喻聲緣的功德,大家以後不要解釋爲“菩提心勝過了聲緣身上佩帶的金子裝飾品”,這裏完全是一種比喻,金飾和金剛寶分別對應聲緣和願菩提心的功德。〖亦不失菩薩之名,複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因此,願菩提心能遣除輪回中的各種貧困,不僅是物質上的,就算精神上的貧困——無明,也能被遣蕩無余。此處單獨講了願菩提心的功德。

  下面講行菩提心的功德: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什麼時候在相續中發願“我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此願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退轉,並且真正去行持,這就是行菩提心。

  關于行菩提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攝持願菩提心的行爲;另一種是指發了菩提心後,立志受持、永不退轉的決心。願菩提心只是發願“我要度化一切衆生”,到了行菩提心的時候,通過再叁的思維,立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會變,如同世間人所說“君子一言,快馬一鞭”,不是今天發了誓,明天就出爾反爾,而是自己心裏面真正發了誓,永遠也不會改變。

  什麼時候生起了這樣的決心,從那時起,縱然晚上睡覺、平時行爲放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臥等各種威儀中,相續中的功德、福德永遠也不會耗盡,而且還會刹那刹那逐漸增多,無邊無際猶如虛空一樣廣大。

  所以,大家的相續中應該有行菩提心,這種發心相當重要。如果沒有的話,今天做一件善事,只有一件善事的功德,用完以後就再也不會有了,但若以行菩提心來攝持,這件善事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如果相續中生起了“甯死也不退轉”的行菩提心,即使只念一遍觀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這個功德在你成佛之前也會越來越增多。但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不管你念了多少咒語、做了多少善事、行持了什麼樣的布施,這個功德的量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時候就會用完。

  因此,在平時的行爲中,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發心到底是怎麼樣的?相續中有沒有産生過這樣的行菩提心?

  注釋中說:〖然而,它並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樣接連不斷産生福德。從什麼時候起,爲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衆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回的牢獄中解脫出來,在生死輪回沒有空無之前,懷著義無反顧的利他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如果真正發了行菩提心,就像坐上了火車臥鋪一樣,根本不需要步行,即使是在睡眠中,也會自然而然從成都到達北京。相反,如果沒有乘上菩提心的這班列車,那麼你走多少步,就算多少步,走到北京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因此,大家必須要明白菩提心的重要性,在修行的過程中,盡量以此來攝持自己的善行。

  在藏傳佛教中,有些人特別能苦行,他們的精神往往讓人十分佩服贊歎。他們從康巴一直磕大頭到拉薩,中間路經幾千公裏,如此叁步一拜,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到達。從行爲上看,這種苦行非常了不起,但如果他的相續中沒有菩提心,此舉的功德也不一定很大。相反,一個人如果具有菩提心,只在這裏磕一天大頭,這兩個功德從長遠的角度看,哪一個更大呢?當然是有菩提心的功德更大。所以,修行需要智慧,沒有智慧的話,想要成就是很困難的。現在漢傳佛教中有些修行人也非常精進,早上四點多就起來念佛,一直念到晚上八、九點鍾,他們雖然這樣不停地念,但如果相續中沒有菩提心,這個功德大不大?大家應該非常清楚。因此,我們行住坐臥,無論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應當以菩提心來攝持,只要沒有産生“我今後再也不度衆生了”這種惡念,你的功德就會一直增上。所以,什麼功德才最大?大家一定要看清楚。

  〖從此以後,如果沒有失毀這一行菩提心,那麼即便處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齊天洪福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産生。〗如果沒有退失菩提心,廣大無邊的功德就會在相續中不斷産生,即使表面上好像造了一些惡業,但實際上,也會變成積累資糧的因。如《大密善巧方便經》中記載:大悲商主以悲心殺了短矛黑人,由于他的發心特別清淨,以此圓滿了四萬劫資糧。星宿婆羅門以善心對商主之女作不淨行,從而圓滿了二萬劫資糧。這兩個公案中,一個是殺人,一個是作不淨行,表面上看來都是有過失的,但如果真正具有菩提心,這種不如法的行爲,也反而變成了功德。當然,這種境界非一般凡夫可爲,如果以利他的心爲借口,隨意行持各種非法行,這也是不如法的。

  這裏並不是說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整天不起床一直睡懶覺,功德也能不斷地增長,只靠菩提心的利息,自己也很快能成就。以前有個老板對我說大話:“我現在把錢全部存在銀行裏,光靠吃利息,這一輩子也足夠了。”同樣,有些道友可能會想:“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而且它也沒有失壞,從此以後我不用行持什麼善法,不用背書、也不用看書,天天睡覺就可以了。”這樣想是不合理的。

  假如你真的有了菩提心,這麼做倒也可以,但除了一些真正的大成就者外,凡夫人很難具備這種功德。以前上師如意寶出去的時候,中午有時候會睡一會兒,這時我們在旁邊確實能産生一種信心:“上師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雖然現在正睡著,但他老人家相續中菩提心的功德一直都是在增長的。”像上師如意寶那樣的大成就者,我們根本不會有任何懷疑“上師是不是菩薩?上師有沒有菩提心?”真正的菩薩不一定整天都在坐禅、念佛、看書,縱然顯現上他遊山玩水,好像不行持善法,但實際上,他的功德一直都在不斷地增長。

  我們的修行如何,自己應該是最清楚的,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相續中的菩提心到底是什麼樣的?發了度衆生的願沒有?發了願以後,遇到一些違緣時,自己會不會退轉?這些都應該好好觀察。如果有一顆根本不會退轉的心,從此以後,你的功德確實會越來越增上。反之,沒有這顆菩提心,表面上不管做了什麼樣的事,它的功德也不是特別大。

  因此,我再叁祈禱大家,希望你們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以菩提心來攝持,同時,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能不能把這麼好的佛法介紹給其他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現在的佛教徒雖然有很多,但相續中有菩提心的並不多,大多數人只是求人天福報,能不能幫他們把這種發心扭轉過來?還有,對那些沒有信佛的人,能不能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皈依,這些衆生非常可憐,不要說勝義谛的空性,就連世俗谛最基本的前世後世、業因果、菩提心的功德都不懂,每天爲了錢、爲了生活、爲了工作而四處奔波,荒廢了自己寶貴的人身。在學習《入菩薩行論》一年左右的時間裏,你們每人能不能影響一個人來學佛?當然,並不是“菩提學會”需要這麼多人,如果沒有菩提心,哪怕有幾億人也沒有用;有了菩提心的話,十幾個人也足夠了。弘法利生需要靠每個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把佛法的精神給一個人宣講,讓他通達佛法教義,這也是真正的度化衆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不要總想“我以後再度化衆生”,雖然我們還沒有能力度化所有的衆生,但身邊有很多親朋好友,在這些人面前宣講佛法的功德、大乘菩提心的功德,他們很有可能會發菩提心的。即使暫時沒有發心,那你也可以再試一次,一次失敗不要緊,兩次失敗也不要緊,凡夫人無始以來迷亂執著非常嚴重,他們現在不承認、拼命反對,這是非常正常的,對我們來講,也沒什麼可失望的。

  因此,希望大家盡量對身邊的人起一點作用,讓他們逐漸學習佛法,生起一種利他的心。這種心對家庭非常重要,對社會非常重要,對國家也非常重要,如果具有利他心的人越來越多,整個世間的饑荒、戰爭、災難就會逐漸消失。因爲每個人的心裏都有愛心、慈悲心、無私奉獻一切的心,這種心的力量不可思議。現在人們的心態是什麼樣的,大家應該很清楚,如果他們都能發起菩提心的話,我覺得這對社會是一個大貢獻,對弘揚佛法也是一個大貢獻。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證之合理性;二、理證之合理性。

  己一、教證之合理性:

  以上講了菩提心的功德,那麼,具有如是的功德合不合理呢?下面通過教證、理證來宣說,首先是教證:

  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有些人懷疑:雖說菩提心有如此殊勝的功德,但這種說法合不合理?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嗎?

  産生這種懷疑的人有兩類:一是不信佛教、對佛教不了解的人;另一類是小乘行人,他們對佛陀經曆漫長苦行,布施妻子兒女、頭目腦髓等難行能行的精神無法接受、無法堪忍,所以不禁懷疑菩提心會不會有如此大的功德。

  爲了解除後者的疑惑,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專門宣講了菩提心的無量功德:“衆生無邊無際,緣無邊無際的衆生而發這樣的願,功德也無邊無際,所以,菩提心具有無量的功德極爲合理。”堪布根華在《入菩薩行論講義》中也以四種不可思議宣說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說:“所緣的衆生是無邊無際的,能遣除的痛苦是無邊無際的,所獲佛果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曆經的時日是無邊無際的,通過這四種無邊無際,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無邊無際的。”

  〖行菩提心能産生衆多福德這一點具有合理性,確鑿可靠的依據是《妙臂請問經》。〗我們這次按照無著菩薩的講義來宣講《入菩薩行論》確實非常好,因爲他引用的都是大乘經典的教證,不管哪個教派都能接受、都會承認。否則,很多人可能會想:寂天論師的《入菩薩行論》雖然說有很大的利益,但能不能在佛經中找出依據啊,這是不是他自己隨便臆造出來的?從無著菩薩的講義可以看出,在一些比較大的問題上,他基本都引用大乘經典來進行說明,直接消除了上述的這種疑問。

  下面引用的《妙臂請問經》,與有些講義中的不太相同,也可能是版本不同的緣故。

  〖爲使信解小乘之所有 衆生趨入大乘,〗爲令一部分小乘根基的衆生趨入大乘。講到這裏,我想提醒一下:有些人不要認爲“我是大乘佛子,很了不起”,就特別輕視小乘行人。爲什麼呢?因爲小乘已經通達了人無我空性,阿羅漢的境界是很高的,他們的智慧肯定超過我們,他們對衆生肯定也有一定的悲心。很多人一聽到“小乘”這個字眼,經常心中不以爲然,但實際上,我們凡夫人跟阿羅漢相比,無論是悲心還是智慧,都是根本比不上的,甚至有些人的相續中連出離心都沒有。今天我碰到一個喇嘛,他說:“我們學院真好,春暖花開,多麼舒服啊!”我說:“你不要這樣說,不然的話,出離心一點也生不起來。”他問爲什麼,我就說:“如果你覺得輪回多麼快樂、多麼舒服,怎麼會想出離輪回呢?”雖然只是開玩笑,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我們認爲小乘的衆生很可憐,實際上我們有時候也很可憐,雖然自稱是大乘佛子,但經常對佛教的真實教義生不起信心,我執、法執特別強烈。所以,此處佛陀一方面是針對小乘行人,另一方面也是引導我們這些對佛教不太明白的人趨入大乘。

  〖佛陀在此經中雲:“設若我爲利樂無邊衆生而披上盔甲,則利樂一切有情之所緣無邊,善根亦無邊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晝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長、強盛、圓滿。”〗這個教證將菩提心的功德講得特別細致,意思是說:菩提心所緣的衆生是無邊的,爲了利樂他們而披上發心之盔甲,所得的功德是無邊的,回向的善根是無邊的,衆生得到的快樂也是無邊的,將這幾個“無邊”結合起來,則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無邊的。這樣的話,即便于睡眠、放逸的狀態中,只要你的行菩提心産生後沒有退轉,功德就會一直增長。

  因此,平時我們應該多觀察自相續,看看自己有沒有菩提心。當然,用不著每天想“我做了這件事,有沒有菩提心;做了那件事,有沒有菩提心”,關鍵是你發了菩提心後有沒有出現違品,這在平時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早上共修的時候,大家應該想: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從現在乃至佛果之間,我都要利益衆生,爲了這一目標,我應該一步一步地前進,所謂“千裏之行始于足下”,首先我今天應該不害衆生!早上若能這樣想一下,那你一天中不管接觸什麼人、遇到什麼樣的違緣,都會想起:我早上已經發過願了,今天要盡量地修忍辱,一定要以善法來攝持相續。每天都以這種方式來約束自己、對治煩惱,相續中的菩提心肯定會越來越增上的。

  我們作爲凡夫人,不管是走路也好、吃飯也好,做什麼事情都要經常提醒自己:我跟其他人不同,諸佛菩薩和上師面前,我已經發過菩提心了。就像有些出家人一樣,他會經常想:我是出家人,不能像在家人一樣無惡不作,造殺生等各種惡業。同樣,發了大乘菩提心以後,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應該對自己有一種控製,要有這樣的自我提醒,這是千萬不能忘記的。

  如果你是個在家人,相續中具有真實的菩提心,寺院中有一個出家人,他沒有發過菩提心,你們二人同時行持善法,究竟誰的功德大呢?我認爲是在家人的功德大。雖然出家人在寺院中斷除五欲整天念佛,但由于他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所作所爲只是爲了自己解脫或混日子,這樣的念佛,功德是不會增長的。而在家人盡管平時沒有時間念佛,沒有條件作功德,但他有一顆善良的菩提心,依此菩提心,哪怕早上起來只念一句“嗡瑪呢叭咪吽”或“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一直都是增上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出家的功德不大,出家的功德非常大,這一點每個人都明白。但修行的好壞不是以形象來分的,而是以心態來分的。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應該督促、要求自己發菩提心,跟別人接觸或處理事情的時候,盡量以菩提心來約束自己,我們不是牦牛,而是人,久而久之,行爲肯定會有所改變的,有了這種改變,這就是菩薩的行爲!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