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將軍身。
那這叁十二應,就叁十二應嗎?應以蛇身得度,觀音菩薩現不現蛇身?對不對,難道只現好形象啊。國王、大臣,現女的也是長者,長者婦,都是好聽的,這叁十二。那還有呢?再講叁十二種呢,有可能別人就不一定那個了,那你就會想,觀音菩薩會這樣,應以清風得度,觀音菩薩現一陣風,那你還能接受,觀音菩薩是風、是明月、是秋月、是春花,這你都能接受啊。那觀音菩薩現羅刹身,你怎麼辦?觀音菩薩現閻王身,觀音菩薩現銅牆鐵柱,你怎麼辦?你就很難接受了嘛。
反過來說,你如果真的有這信心了,那你就觀想這個世界,所有一切都是佛菩薩顯現的好了,不管是蓮花也是佛菩薩顯現的,狗屎也是佛菩薩顯現的,就看你有沒有覺悟。你覺悟你看到那個狗屎了,那個很髒很髒,那你要問你心裏有沒有狗屎。你說我又不是狗,我哪裏有狗屎。你有時候你連狗還不如呢,你心裏有沒有狗屎,你要不要把它打掃幹淨?你能夠這麼覺悟,那菩薩就現狗屎,你不覺悟,現黃金對你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每一個來的,師父要想改變他,師父要關心他,要救他,那要對他機,那你要跟他投緣,對不對。不是他來供養,現在你們是人,你們是很好,到這裏磕頭啊,紅包舉得高高的,認爲這樣子,我跟師父大概關系會拉攏一點,我供養了一百萬,我覺得我是大功德主,師父或許對我好一點。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你只要跟師父有緣,師父都會攝受的。你看那些鬼,它什麼供養也沒有,它拿不出什麼供養的,都是業障,我也照樣要替它背業。我要替它背它還不相信我會替它背,我還得湊近乎,跟它說好話。那這個時候你如果看,這師父什麼形象,完全不是你內心的形象。
那以後也是這樣子的,爲了配合大家嘛,大家主觀上認爲師父是什麼樣子的,那我以後也隨著你們的嘛,我也慢慢地表演,以後老了,慢慢慢慢地,所謂世間的功成名就,社會大衆都認爲,師父有個很偉大的光明的形象,那我到時候也得扮演這個偉大的光榮形象,那我就笑“哈哈哈哈,好好、好好。”對不對。我生氣也不敢生氣,板臉也不敢板臉。因爲,哎,佛怎麼還會生氣呢?佛怎麼還會板臉呢?你誤解了佛了,你根本不知道佛是什麼樣子。
明明知道什麼樣形象很好,但是爲了衆生,甯願抛棄那樣子的形象,就是這樣嘛,來到世界,不是爲了我個人,爲了個人也不會來到這個世界,來這世界是爲衆生,衆生需要什麼,我們就顯現什麼。就像一個大人家長,他要造就小孩一樣,他希望他完成的是他內心裏他認爲有價值的東西,是不是。我們中國的,你看所有對小孩子的教育,應試教育,小孩子那麼累,這都不是小孩子要的,小孩自己不要的,都是大人強加,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他,都是自己主觀上的。
我們學佛也是這樣,我們學佛,雖然所有佛法的一切的功德都來自于善知識,但是首先這第一關,什麼是你的善知識,這一關你就過不了。這個人很奇怪的,也就是說,比如你們到慧日寺,有很多人來拜師父,其實是他內心的一個世界的折射,講得好聽一點是一種緣,另外一種也是他內心的一種需求,如果你跟他內心的那個需求不相同了,他就不會親近了。
曾經在我廟裏面有一位,別人跟他談心,問他師父如果不是一個年輕人,你會在這嗎?他也很老實,他說我不會。那你想想看,那他在這邊,從心理學上來說,那師父只不過滿足了他內心的一個要求嘛,他跟善知識不相幹嘛,如果善知識是一個老頭子,他就不在這裏嘛,對不對。善知識是一個年輕人,有可能相貌還稍微好一點,端正一點,那有可能在這裏。是一個歪瓜裂棗的,是個兔唇有可能他就不在這裏,他不管什麼善知識不善知識,他有一個內心的需求的。
但是這種作爲一個佛弟子來說,一個要學習,要求向上的人這是不對的。你看到一個人的德,你如果懂這個了,你上街買菜有可能滿大街都是你善知識,你會發現這些人講話都會對你有啓發作用,這個人的相貌啊,這個人穿的衣服啊,你從他們身上能得到覺悟,那你就可以到處都是善知識,那你這樣就已經步入到修行的正途上來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光結緣我這樣的,你所謂的這個善知識,師父是這樣的。師父哪一天變了,不是你心目當中這個人了,那你怎麼辦?這就是一個問題嘛,很大的一個問題。我們怎麼樣從一個初學佛者,再升華上去,越來越接近一個真正的學徒,徒弟,你在追求真理,你在追求菩提覺悟,要跳出自己的誤區,這是很重要的。
我以前剛出家的時候,我小時候的習慣是什麼呢,看到老的,我都是很恭敬的。那反過來說,有可能對年輕的我不一定的,但是這個也不對的。那現在我就知道,那老,如果他從小就能夠明白道理,用人生的幾十年,全部都是奉行善法,那他這個歲數就會變成他的功德體,增上的功德體,變成他功德的資本,這樣的人是非常非常值得尊敬的。如果他從小就沒有明白道理,貪嗔癡充滿的,小時候還比較幹淨,隨著年齡增長,惡業積累越來越多,那這樣的人活到八十,活到一百,也並不值得怎麼樣的,也就是說你是敬重他的德,你還是敬重他的歲數,對不對。歲數不代表什麼,這塊石頭也有幾百萬年了,就因爲它幾百萬年你就給它磕頭啊,你們會不會因爲它幾百萬年你給它磕頭?不會的嘛。有的人雖然是小,你看著小但是很純潔,內心很光明,這也是值得我們崇拜的,崇敬的。
後來,因爲我是那樣狀態的時候,我曾經被師父呵斥過一次。但是師父能講這句話,你想想看好了,講這句話其實是要付出代價的,一般性他也不會給你講這句話,你說對老人尊敬嘛,這肯定是冠冕堂皇的一句話嘛,對不對。但有一天師父就呵斥我:老有什麼了不起,老只不過是老骨頭而已嘛。這句話我消化了多少年,你想我師父那時候都七八十歲了,這樣有修行的一個人祂講這句話,對不理解的人來說,這句話是會損害祂的形象的,對不對,我要用多少年才去消化這句話,要去消化這句話。
反過來說,那如果不是我這樣子的,不會慢慢去消化師父這句話的人,有可能師父這個代價不要付,祂付出代價幹嘛,投下去根本也不會發芽,也不會冒泡的,反過來又影響祂的形象,祂就閉口不言嘛。表面上看上去像對的,似乎對,其實不對,似是而非的東西,也不因爲他年齡小,他就會輕慢,也不是的,所以我們佛教裏面對于長老有好幾層意。
但是不管多少重意義的這種長老,他都是跟德有關系的,沒有一個沒有德的人,你光年紀大就可以稱爲長老的,沒有的。還有特殊的,就是年紀很輕,他德也很充滿,有智慧又有德,他也被稱爲長老,那說明長老跟年齡不相幹,都要有德的本質。喊長老舍利弗的時候,舍利弗並不大,舍利弗才二十多歲,就長老舍利弗了。講經說法的人他會接觸到這種文字,長期學佛的,按照傳統的,會接觸到,這叫法性長老,他證羅漢果了,他智慧甚深,稱爲法性長老,法性長老跟年齡不相幹的。
那反過來說,也不是所有的年齡高的都叫長老的。所以你看,爲了講這一個,師父講那一句話,我要想多久呀,想不通,想不通也得想,師父絕對是對的,師父肯定對的這句話,但是有時候你會用社會積累,甚至怎麼樣,自以爲師父講這句話是不近情理的話。
九五年師父帶我們去九江東林寺,傳印長老升座,我們路過黃山,那個時候是國家公路嘛,還沒有高速公路,要從黃山腳下路過的,黃山以前那個市不叫黃山市,後來才改成叫黃山市的。路過那個市,我們在那還住了一晚上,可以看得到黃山。我就很興奮,跟師父說:“師父師父,黃山很漂亮的。”黃山風景甲天下,黃山歸來不看嶽嘛。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我很興奮地跟師父講。師父板著臉對我說:“上面有廟嗎?”我沒覺得有廟,黃山從來沒看到上面有廟,我說:“大概沒有。”“沒有有什麼好。”那我要消化很久的,那我們這些人都是被這種風景阻著的,到底我們是生命過客是看風景哪,還是看什麼的,對不對。
有寺院嗎?反過來說,光有寺院就行了嗎?寺院有善知識嗎?所以我們佛門裏說,不是說所有寺院都可以住的,住也是有標准的。當然,你住到那要有飯吃嘛,沒飯吃,餓死在那邊,那是墳墓,不是寺院,要有飯吃。但是最重要的參考不是因爲有飯吃才可以去,是因爲有法,有法就可以住,可以住下來,應當住下來,不是可以住,應當住下來。如果沒有法只有飯,不應當住。爲了再強調,如果有法沒有飯,只有喝水,你也應當住,這佛法還是有標准的。如果有法,就是沒有飯,只有喝白開水,你也應當住。爲什麼?是爲法,不是爲了吃,就是有朝聞道,暮死猶可的精神,有好吃好住的,沒有法,也不應當住。
但是作爲一個善知識來說,不僅僅給予法,在允許的條件下,也要給予飲食和住宿,所以作爲一個高僧的標准就是什麼呢?見刹安身,傳法辦道。那高僧,什麼樣是高僧?高僧有十個條件,十個條件都具足才能稱爲叫高僧,高僧瞎喊的?我們佛法裏有這十條,這個靠得上就是高僧,否則就是一般性的。那也有這樣的善知識,他爲了考驗大家的信心,故意吃得很差,住得也很差,只有法,那就是考驗,到底你對法的信心怎麼樣,能住下來確確實實是了不起的,能住下是了不起的。那我們同樣的住在慧日寺的,水都送到你房間的,吃飯、住全部都師父這邊弄的,那你就要一心一意地心在法上,同時對自己的受用要生慚愧心,更加不能有傲慢心,生慚愧心,住在慧日寺的要生慚愧心,這樣才行。
很多觀念,有時候就是非常辯證的,很辯證的一種思惟,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想象怎麼樣怎麼樣的。像昨天的,你看那個引導的海靈格和他夫人,他們作爲引導者,他們的形象也很重要的,他一直保持著一個平靜的形象,他不會像那個巫婆那樣,不會。這就什麼呢?這個社會需要這種形象,它需要這種形象。他如果上來像巫婆一樣,瘋瘋顛顛也進入那狀態了,別人就不用看了嘛。但是,你說真的像巫婆一樣的,沒有用嗎?不是沒有用的,有時候很有用。你看薩滿,要治病的人,不要你動的,你就坐在那好了,薩滿又跳又唱啊,跳完唱完好了,你病好了。
他呐,反過來,他保持著一個很紳士的狀態,讓你們跳,你們唱,你們跳完唱完你們覺悟了,好了。那有的人,很要社會面子的人他就覺得,這樣的場合我願意去,戴著墨鏡,拿著筆記本,很那個的。如果要他去參加薩滿,他不願意的,他覺得那個是巫的,那個是迷信的,低級落後迷信的,對不對,盡管那個也有用,但是他不要,他甯可選擇這種。
人,他內心各有自己的選擇。包括選師父也是這樣的,有的人他是有自己內心定位的,很多人都選,我要選,我看方丈好。有的人選,不但方丈,要會長好。有的不但甯波會長,甯波會長也不過瘾,要浙江省會長。有的人我要拜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對不對。有的人拜,哦,要拜活佛。後來又聽說了,活佛還有大小活佛,那我要拜大活佛。後來又聽說了,活佛還小,還有法王,那我要拜法王。這其實都是他內心他覺得,就像我們生活當中一樣的,你買這個名牌,我買那個名牌,內心裏有一個假設點,其實那跟佛法不相幹,那是內心的、凡夫的這種概念,佛法邊還沒沾到呢。因爲跟佛法邊沾不到,他面對的是不是善知識,跟這根本不相幹,因爲他的心還沒有進入佛法的狀態。
現在我們看到的佛教界的這些現象,有很多不是佛教現象,那是世間的一種心理折射,世間法的心理折射,它不屬于佛教現象,這是屬于佛教界中的社會現象,它不屬于純佛法。所以很多這種介于佛法和佛教中的社會現象,有很多法也在講,但是屬于相似,叫相似佛法。有的人爲什麼呢?我聽最純的。最純的聽不懂,有時候,要講很多世間的你懂的東西,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去讓大家了解,去接觸佛教,同時也改變大家心中對佛教的誤解,所以都還是不太一樣的。
整理:妙然 校對:慧修 編輯:德藏
《龍缽座談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