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钵座谈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大将军身。

  那这三十二应,就三十二应吗?应以蛇身得度,观音菩萨现不现蛇身?对不对,难道只现好形象啊。国王、大臣,现女的也是长者,长者妇,都是好听的,这三十二。那还有呢?再讲三十二种呢,有可能别人就不一定那个了,那你就会想,观音菩萨会这样,应以清风得度,观音菩萨现一阵风,那你还能接受,观音菩萨是风、是明月、是秋月、是春花,这你都能接受啊。那观音菩萨现罗刹身,你怎么办?观音菩萨现阎王身,观音菩萨现铜墙铁柱,你怎么办?你就很难接受了嘛。

  反过来说,你如果真的有这信心了,那你就观想这个世界,所有一切都是佛菩萨显现的好了,不管是莲花也是佛菩萨显现的,狗屎也是佛菩萨显现的,就看你有没有觉悟。你觉悟你看到那个狗屎了,那个很脏很脏,那你要问你心里有没有狗屎。你说我又不是狗,我哪里有狗屎。你有时候你连狗还不如呢,你心里有没有狗屎,你要不要把它打扫干净?你能够这么觉悟,那菩萨就现狗屎,你不觉悟,现黄金对你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每一个来的,师父要想改变他,师父要关心他,要救他,那要对他机,那你要跟他投缘,对不对。不是他来供养,现在你们是人,你们是很好,到这里磕头啊,红包举得高高的,认为这样子,我跟师父大概关系会拉拢一点,我供养了一百万,我觉得我是大功德主,师父或许对我好一点。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你只要跟师父有缘,师父都会摄受的。你看那些鬼,它什么供养也没有,它拿不出什么供养的,都是业障,我也照样要替它背业。我要替它背它还不相信我会替它背,我还得凑近乎,跟它说好话。那这个时候你如果看,这师父什么形象,完全不是你内心的形象。

  那以后也是这样子的,为了配合大家嘛,大家主观上认为师父是什么样子的,那我以后也随着你们的嘛,我也慢慢地表演,以后老了,慢慢慢慢地,所谓世间的功成名就,社会大众都认为,师父有个很伟大的光明的形象,那我到时候也得扮演这个伟大的光荣形象,那我就笑“哈哈哈哈,好好、好好。”对不对。我生气也不敢生气,板脸也不敢板脸。因为,哎,佛怎么还会生气呢?佛怎么还会板脸呢?你误解了佛了,你根本不知道佛是什么样子。

  明明知道什么样形象很好,但是为了众生,宁愿抛弃那样子的形象,就是这样嘛,来到世界,不是为了我个人,为了个人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来这世界是为众生,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显现什么。就像一个大人家长,他要造就小孩一样,他希望他完成的是他内心里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不是。我们中国的,你看所有对小孩子的教育,应试教育,小孩子那么累,这都不是小孩子要的,小孩自己不要的,都是大人强加,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他,都是自己主观上的。

  我们学佛也是这样,我们学佛,虽然所有佛法的一切的功德都来自于善知识,但是首先这第一关,什么是你的善知识,这一关你就过不了。这个人很奇怪的,也就是说,比如你们到慧日寺,有很多人来拜师父,其实是他内心的一个世界的折射,讲得好听一点是一种缘,另外一种也是他内心的一种需求,如果你跟他内心的那个需求不相同了,他就不会亲近了。

  曾经在我庙里面有一位,别人跟他谈心,问他师父如果不是一个年轻人,你会在这吗?他也很老实,他说我不会。那你想想看,那他在这边,从心理学上来说,那师父只不过满足了他内心的一个要求嘛,他跟善知识不相干嘛,如果善知识是一个老头子,他就不在这里嘛,对不对。善知识是一个年轻人,有可能相貌还稍微好一点,端正一点,那有可能在这里。是一个歪瓜裂枣的,是个兔唇有可能他就不在这里,他不管什么善知识不善知识,他有一个内心的需求的。

  但是这种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说,一个要学习,要求向上的人这是不对的。你看到一个人的德,你如果懂这个了,你上街买菜有可能满大街都是你善知识,你会发现这些人讲话都会对你有启发作用,这个人的相貌啊,这个人穿的衣服啊,你从他们身上能得到觉悟,那你就可以到处都是善知识,那你这样就已经步入到修行的正途上来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光结缘我这样的,你所谓的这个善知识,师父是这样的。师父哪一天变了,不是你心目当中这个人了,那你怎么办?这就是一个问题嘛,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从一个初学佛者,再升华上去,越来越接近一个真正的学徒,徒弟,你在追求真理,你在追求菩提觉悟,要跳出自己的误区,这是很重要的。

  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我小时候的习惯是什么呢,看到老的,我都是很恭敬的。那反过来说,有可能对年轻的我不一定的,但是这个也不对的。那现在我就知道,那老,如果他从小就能够明白道理,用人生的几十年,全部都是奉行善法,那他这个岁数就会变成他的功德体,增上的功德体,变成他功德的资本,这样的人是非常非常值得尊敬的。如果他从小就没有明白道理,贪嗔痴充满的,小时候还比较干净,随着年龄增长,恶业积累越来越多,那这样的人活到八十,活到一百,也并不值得怎么样的,也就是说你是敬重他的德,你还是敬重他的岁数,对不对。岁数不代表什么,这块石头也有几百万年了,就因为它几百万年你就给它磕头啊,你们会不会因为它几百万年你给它磕头?不会的嘛。有的人虽然是小,你看着小但是很纯洁,内心很光明,这也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崇敬的。

  后来,因为我是那样状态的时候,我曾经被师父呵斥过一次。但是师父能讲这句话,你想想看好了,讲这句话其实是要付出代价的,一般性他也不会给你讲这句话,你说对老人尊敬嘛,这肯定是冠冕堂皇的一句话嘛,对不对。但有一天师父就呵斥我:老有什么了不起,老只不过是老骨头而已嘛。这句话我消化了多少年,你想我师父那时候都七八十岁了,这样有修行的一个人祂讲这句话,对不理解的人来说,这句话是会损害祂的形象的,对不对,我要用多少年才去消化这句话,要去消化这句话。

  反过来说,那如果不是我这样子的,不会慢慢去消化师父这句话的人,有可能师父这个代价不要付,祂付出代价干嘛,投下去根本也不会发芽,也不会冒泡的,反过来又影响祂的形象,祂就闭口不言嘛。表面上看上去像对的,似乎对,其实不对,似是而非的东西,也不因为他年龄小,他就会轻慢,也不是的,所以我们佛教里面对于长老有好几层意。

  但是不管多少重意义的这种长老,他都是跟德有关系的,没有一个没有德的人,你光年纪大就可以称为长老的,没有的。还有特殊的,就是年纪很轻,他德也很充满,有智慧又有德,他也被称为长老,那说明长老跟年龄不相干,都要有德的本质。喊长老舍利弗的时候,舍利弗并不大,舍利弗才二十多岁,就长老舍利弗了。讲经说法的人他会接触到这种文字,长期学佛的,按照传统的,会接触到,这叫法性长老,他证罗汉果了,他智慧甚深,称为法性长老,法性长老跟年龄不相干的。

  那反过来说,也不是所有的年龄高的都叫长老的。所以你看,为了讲这一个,师父讲那一句话,我要想多久呀,想不通,想不通也得想,师父绝对是对的,师父肯定对的这句话,但是有时候你会用社会积累,甚至怎么样,自以为师父讲这句话是不近情理的话。

  九五年师父带我们去九江东林寺,传印长老升座,我们路过黄山,那个时候是国家公路嘛,还没有高速公路,要从黄山脚下路过的,黄山以前那个市不叫黄山市,后来才改成叫黄山市的。路过那个市,我们在那还住了一晚上,可以看得到黄山。我就很兴奋,跟师父说:“师父师父,黄山很漂亮的。”黄山风景甲天下,黄山归来不看岳嘛。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很兴奋地跟师父讲。师父板着脸对我说:“上面有庙吗?”我没觉得有庙,黄山从来没看到上面有庙,我说:“大概没有。”“没有有什么好。”那我要消化很久的,那我们这些人都是被这种风景阻着的,到底我们是生命过客是看风景哪,还是看什么的,对不对。

  有寺院吗?反过来说,光有寺院就行了吗?寺院有善知识吗?所以我们佛门里说,不是说所有寺院都可以住的,住也是有标准的。当然,你住到那要有饭吃嘛,没饭吃,饿死在那边,那是坟墓,不是寺院,要有饭吃。但是最重要的参考不是因为有饭吃才可以去,是因为有法,有法就可以住,可以住下来,应当住下来,不是可以住,应当住下来。如果没有法只有饭,不应当住。为了再强调,如果有法没有饭,只有喝水,你也应当住,这佛法还是有标准的。如果有法,就是没有饭,只有喝白开水,你也应当住。为什么?是为法,不是为了吃,就是有朝闻道,暮死犹可的精神,有好吃好住的,没有法,也不应当住。

  但是作为一个善知识来说,不仅仅给予法,在允许的条件下,也要给予饮食和住宿,所以作为一个高僧的标准就是什么呢?见刹安身,传法办道。那高僧,什么样是高僧?高僧有十个条件,十个条件都具足才能称为叫高僧,高僧瞎喊的?我们佛法里有这十条,这个靠得上就是高僧,否则就是一般性的。那也有这样的善知识,他为了考验大家的信心,故意吃得很差,住得也很差,只有法,那就是考验,到底你对法的信心怎么样,能住下来确确实实是了不起的,能住下是了不起的。那我们同样的住在慧日寺的,水都送到你房间的,吃饭、住全部都师父这边弄的,那你就要一心一意地心在法上,同时对自己的受用要生惭愧心,更加不能有傲慢心,生惭愧心,住在慧日寺的要生惭愧心,这样才行。

  很多观念,有时候就是非常辩证的,很辩证的一种思惟,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想象怎么样怎么样的。像昨天的,你看那个引导的海灵格和他夫人,他们作为引导者,他们的形象也很重要的,他一直保持着一个平静的形象,他不会像那个巫婆那样,不会。这就什么呢?这个社会需要这种形象,它需要这种形象。他如果上来像巫婆一样,疯疯颠颠也进入那状态了,别人就不用看了嘛。但是,你说真的像巫婆一样的,没有用吗?不是没有用的,有时候很有用。你看萨满,要治病的人,不要你动的,你就坐在那好了,萨满又跳又唱啊,跳完唱完好了,你病好了。

  他呐,反过来,他保持着一个很绅士的状态,让你们跳,你们唱,你们跳完唱完你们觉悟了,好了。那有的人,很要社会面子的人他就觉得,这样的场合我愿意去,戴着墨镜,拿着笔记本,很那个的。如果要他去参加萨满,他不愿意的,他觉得那个是巫的,那个是迷信的,低级落后迷信的,对不对,尽管那个也有用,但是他不要,他宁可选择这种。

  人,他内心各有自己的选择。包括选师父也是这样的,有的人他是有自己内心定位的,很多人都选,我要选,我看方丈好。有的人选,不但方丈,要会长好。有的不但宁波会长,宁波会长也不过瘾,要浙江省会长。有的人我要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对不对。有的人拜,哦,要拜活佛。后来又听说了,活佛还有大小活佛,那我要拜大活佛。后来又听说了,活佛还小,还有法王,那我要拜法王。这其实都是他内心他觉得,就像我们生活当中一样的,你买这个名牌,我买那个名牌,内心里有一个假设点,其实那跟佛法不相干,那是内心的、凡夫的这种概念,佛法边还没沾到呢。因为跟佛法边沾不到,他面对的是不是善知识,跟这根本不相干,因为他的心还没有进入佛法的状态。

  现在我们看到的佛教界的这些现象,有很多不是佛教现象,那是世间的一种心理折射,世间法的心理折射,它不属于佛教现象,这是属于佛教界中的社会现象,它不属于纯佛法。所以很多这种介于佛法和佛教中的社会现象,有很多法也在讲,但是属于相似,叫相似佛法。有的人为什么呢?我听最纯的。最纯的听不懂,有时候,要讲很多世间的你懂的东西,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去让大家了解,去接触佛教,同时也改变大家心中对佛教的误解,所以都还是不太一样的。

  整理:妙然 校对:慧修 编辑:德藏

  

《龙钵座谈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