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育,在一個月當中,一家人專門會請牧師來到家中,對大大小小的人以宗教的教義進行教化,接受了這樣的教育以後,他們的家庭特別和睦。這就是宗教在家庭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很多法師沒有弘揚如何將佛教融入生活、融入工作,但這並不代表佛教沒有這個能力。實際上,佛教可以與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相結合,而且一旦結合,一定會産生非常好的效果。佛教就像萬能藥一樣,配在牛奶裏可以,配在水裏可以,配在甘露裏也可以。雖然佛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但來到藏地後,根據藏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已經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傳到漢地時,又與漢地的習慣和風土人情相適應,從而使人們獲得利益,度化了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我認爲菩提心確實不能與社會相脫離。
一說到菩提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實際上,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種關愛、一種愛心。如果這種愛心在家庭、工作、寺院、團體、整個世界,再說大一點,乃至無量的世界中都遍布它的光芒,就能令所有的衆生獲得溫暖。
所以,我們作爲弘揚佛法的人,應該在不同的衆生面前,將佛教的特色體現出來。如果沒有這樣,只是嘴裏說“我要發菩提心”,但跟人接觸時卻沒有用上,那是不行的。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哪怕去商店買東西、坐公交車,不管在什麼場合中,對身邊的人或非人,包括草地上的可憐衆生,都可以散發愛的光芒。當然,能否真正運用,就看個人的修行如何了。所謂的修行好,並不是閉著眼睛坐很長時間,而是將佛法的道理付諸實踐,真正運用到實際行動當中,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所以,我們應將佛法的道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平時的所作所爲盡量以佛法的精神來攝持,如此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偉大。
總之,世間人想獲得快樂、升官發財,修行人想獲得成就,不管你想怎麼樣,都離不開利他的菩提心。〖想要摧毀自己在叁有中的千萬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樂的人恒時也不要舍棄菩提心,因爲依靠它必定能實現這些目標。〗
庚四、名義轉移:
假如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我們的名稱以及在輪回中的意義就已經全部提升了。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束縛在生死輪回監獄裏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麼在生起的當下,他的名稱就已經由原來的“凡夫”變成了“菩薩”。當然,這並不是只改個名稱而已,不像世間上的名譽會長、名譽主席,光有名稱而不起什麼作用,在實際意義上,他也具備了名副其實的功德,成爲人、天人、梵天、帝釋、龍王等無量衆生的應供處,無量衆生在他面前供養、頂禮、恭敬承事,他完全承受得起。
很多人會想:這個菩提心是指什麼菩提心啊?此處講的是世俗菩提心,只要對大乘有信心,即使是凡夫人,也能夠生得起來。它不像勝義菩提心那樣,只是在聖者相續中才有,只有證得一地菩薩以上才能獲得,《入中論》中說:只有一地菩薩以上,才得名爲勝義菩提心的佛子。這裏所說的只是世俗菩提心。還有些論師認爲,此處是講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一種),是從行爲上說的。
不管怎麼樣,這種菩提心我們都可以生得起來的,如果生起了這種菩提心,那就可以叫做菩薩了。可能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薩,這會不會相違呢?不相違。因爲所謂的“凡夫”,是指我們相續中具足了業和煩惱,而所謂的“菩薩”,是指已經具足利他的心和行爲,故二者並不相違。
這樣的菩薩可不可以接受別人的供養、頂禮和恭敬承事呢?完全可以,而且就算接受也不會有過失。假如是凡夫人受別人供養、恭敬頂禮,那他肯定受不起,會有四種罪或別解脫戒裏的一些罪業。可是,如果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就不會有這樣的過失了。
爲什麼將生死輪回比喻成監獄呢?大家都知道,監獄裏的犯人只有一個小小的空間可容自己活動,除此以外沒有任何自由,不要說普通人,就連薩達姆關在監獄裏,兩邊也只是叁米左右。同樣,輪回也相當于是個監獄,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頂,下去就是無間地獄,好像蜜蜂被關在瓶子裏一樣,根本不能超越這個範圍。
衆生被業和煩惱的鐐铐緊緊束縛在輪回的監獄中,即便是這樣可憐的凡夫俗子,如果生起菩提心“從現在開始,爲了度化一切衆生,我要舍棄自己,利益衆生”,那在這個當下(這裏的“刹那”就是指當下),凡夫的名字和意義就已經改變了。盡管如此,這並不是說從此以後你自私自利的心一刹那也不能生起。作爲凡夫人,雖然發了利益衆生的心,但發了心之後,自私自利的心肯定還是會有,還是會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你的目標已經定下來了,比如心裏想去拉薩,雖然在去的過程中,也要吃飯住宿,難免會有自私自利的心,但你的目標不會變,就是“我要去拉薩”,同樣,現在你的目標就是要“利益衆生”,從此以後,自己的所作所爲就會全部改變,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了。所以,在你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你的名稱就已經變成菩薩了,平時有些道友經常說“你是老菩薩,你是老菩薩”,如果有了菩提心,這個時候,叫老菩薩也好,年輕菩薩也好,中年菩薩也好,怎麼樣稱呼都可以。而且,此時所有的人、天人、龍王、非人等全部都可在你面前供養。
此處的菩提心,以前印度的布布達論師等認爲是勝義菩提心,後來許多論師遮破了他的觀點:如果是勝義菩提心,那麼《華嚴經》等很多經典不應該用金剛鑽石 的比喻來宣說,因爲世俗菩提心有退失的可能,也有恢複的機會,但勝義菩提心不可能退失。關于是世俗菩提心的理由,《學集論》中也有大量的教證和理證,同時,還說明了凡夫的相續也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
在座的人肯定有菩薩,但以一般凡夫的眼光來看,誰是菩薩我們也不知道,但不管怎麼樣,就算自己是凡夫,也要在相續中努力生起菩提心。
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從頭到尾都是圍繞“菩提心”,這比較適合那些精進的、對大乘有一定信心的、自己的佛性也蘇醒過來的人。有些人的佛性根本沒有蘇醒,一直緊抓住世間法不放,不要說是《入菩薩行論》,就算是再好的論典,不管聽了多少遍,因爲對輪回、對世間特別執著,也不可能發起菩提心的,這種人我們暫時沒辦法救。但是,如果自己對大乘佛法有信心,而且種性已經成熟了,那麼就像在春意盎然的時候灌溉播種,過段時間就可以發芽一樣,菩提心很快就可以生起。當然,沒有給他講經說法,他的種性可能還無法蘇醒,但只要有了“灌溉”的因緣,他的種性馬上就能成熟,所以,在這種人面前傳授《入菩薩行論》,他的相續中應該能生起世俗菩提心,一旦生起了世俗菩提心,那做什麼善事都好辦了,因爲目標已經搞清楚,從此以後做什麼事情就會非常容易。
現在的漢傳佛教,有沒有真正系統學修菩提心的呢?你們自己也看得出來,很多宗派中幾乎都沒有。所以,這次我們按照寂天菩薩的論著有系統、有次第地學習,相信很多人的相續中是會生起菩提心的,對我們來講,這是真正的如意寶。
爲什麼說有了菩提心,即使是凡夫也值得衆生頂禮呢?《入中論自釋》中講:印度那些將月亮作爲天尊的外道,不會頂禮十五的月亮,而是頂禮初一的月亮。同樣,佛陀說對佛菩薩不一定要頂禮,但最開始生起菩提心的人非常了不起,佛說應該在這個人面前頂禮。所以,相續中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就是新的菩薩了,這時別人對我們頂禮,不用說“不要頂禮,不要頂禮”,可以這樣說:“你好好頂禮啊,我現在是菩薩了,我今天剛剛生起的菩提心很新鮮,你頂禮的功德很大……(衆笑)”
佛陀在《迦葉請問經》和《寶積經》中也是這樣說的:轉輪王的兒子生下來後,雖然還不能做國王的事業,但附近小國的大臣民衆都應像對國王一樣向他頂禮。爲什麼呢?因爲他生于王族,未來必定會真正繼承王位(登上王位相當于得一地菩薩)。同樣的道理,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雖然這個人現在還不能直接利益衆生,不能像一地菩薩那樣將身體化爲一百個,一刹那間利益一百個衆生,但他已經降生于如來家族中,將來必定會有這種能力,所以對他頂禮是非常合理的。
這種菩提心不管在什麼衆生的相續中産生,都值得我們頂禮。佛陀在《毗奈耶經》中說:應該頂禮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對相續中剛剛生起菩提心的菩薩,即使是旁生,也值得我們頂禮。比如有他心通的人,如果看見一頭牦牛的相續中有菩提心,或者這頭牦牛是菩薩的化身,馬上就會向它頂禮,因爲它是真正的菩薩。噶當派的教言中也說:如果相續中有了菩提心,這個衆生無論住在哪個地區,此地就會成爲吉祥的供養處,無論住在哪個國家,此國家也會成爲莊嚴的國土。
有時候我想:像法王如意寶那樣舉世公認、沒有任何爭議的大德,不管從哪個方面觀察,他老人家一定是生起了菩提心的菩薩。雖然上師經常謙虛地說自己是凡夫,但這樣的菩薩哪怕住世一天,對見聞、接觸、憶念過他老人家的衆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菩薩跟凡夫是完全不相同的,如果凡夫人給你摸頂,可能沒有什麼特別,但如果是菩薩,就完全不相同了,凡是有緣與菩薩見聞接觸的衆生,都能從中得到無盡的利益。
既然發了菩提心,我們就應想盡辦法幫助身邊的衆生。如果相續中不要說勝義菩提心,就連世俗菩提心也沒有的話,口頭上是幫不了任何人的。漂亮話誰都會講,但只會講是沒用的,只有內心中生起了菩提心,並且想盡一切辦法讓別人也生起菩提心,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他人怎樣毀謗你、罵你,你也毫無怨言、不生退悔,這樣才可以直接或間接利益衆生。
利益衆生是我們最大的目標,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去深深思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衆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從意義上來說,成爲人天世間的應禮處。〗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