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力無可比擬
傳喜法師法堂開示(11年7月20日)
群體心靈狀態對社會的影響
看這個片子的就可以了解我們當今世界,這是外國人,美國人做的一部片子,西方人對這種價值觀念基本上就是說他們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平時他們的基督教、天主教主要就是修這些的。但對于我們佛教徒來說,剛我們讀過《楞嚴經》,就可以知道他這個還是比較膚淺,至少理論還是比較膚淺的。
但是現在問題就在這裏,我們中國離這種現象是有距離的。西方這個也是呼喚大家要處在這種狀態,但像中國離這個還有一段距離。作爲我們佛教徒呢,我們看它這個題目,《2012希望的傳信》。因爲2012在西方來說這是一個話題,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這代表著一種危機,2012已經是人類危機的一個標志了。在2012這個危機當中有一種希望,一個希望的訊息,怎麼能解決2012這種危機的一個方法,它題目是這樣的。
前面是從覺悟者,乃至瀕臨死亡者所告訴的一種狀態,這是一片光明的,生命是一片光明的。乃至從科學的方法,科學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測到我們的腦電波,腦的電場和磁場,說明我們每一個人的大腦和心髒是可以産生電場和磁場的,它對周邊事物是有影響的。個體有這樣子,群體也有,如果個體是一個好的腦電波的狀態,群體是一個好的腦電波狀態,對社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所以他們早在一九九叁年就做過這樣的實驗,從各個群體的冥想者,包括比如說練氣功的、有宗教的修行,就是各種各樣的,社會上打坐會入定的,他們找了有五千個人來做試驗。有一個表,從五百個到一千個、到兩千、到叁千,當打坐入定的人數越多,犯罪率的那個線也是往下降,達到四千的時候,你看它急劇下降。
當打坐的人數往上走的時候,那個線是往下走,這就證明了。而且不是一次這麼試驗,多次的這樣的試驗,都得出同樣的一個數據來。這就證明我們個體對世界是有影響的,如果我們群體都處在好的狀態裏,對自然對社會都會産生良性的影響。所以2012如果是一種危機的話,那解決這個危機的方法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要處在良好的狀態裏。
博愛與慈悲
那心靈什麼樣的狀態最好呢?他們又試驗,理解、寬恕、愛,這些心靈好的特質,他著重點後來就放到愛。因爲他們基督教就講愛,博愛。但這種愛當然肯定是區別于動物本能的那種,是生命比較優美的,高級的一種情操,那種確確實實會放射出一種力量。
但是這種力量我們學《楞嚴經》可以知道,它還是屬于六欲天之內的,屬于欲界的,它的能量其實是有限的。如果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你修行過,你有過這種感受你會發現,那種有爲的心靈的愛的這種磁場和電場,是有它的局限性的,相對于比如說色界和無色界的定的話,這個力量是很小的。那就可以知道佛陀爲什麼在祂的一由旬之內,四十裏之內都能夠身體康複,思想變好,發生轉變。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還是外在的物理的,都會發生良性的變化,所以佛陀有時候講法處在不同狀態的時候,殊勝的狀態的時候,大地六種震動,這是物理現象,天地都會有變化。這個根本不是世間的所謂的那種愛,不是低級的愛,也不是這個片子裏所講的光是這種愛,這種愛遠遠達不到那種效果的。
但是作爲一個人你沒有入定之前,你在生活當中,你內心裏充滿了光明的,充滿了正面的,我們佛教講的慈悲,《一輪明月》裏面有這個鏡頭嘛,他的日本的妻子乘著船,兩個人在西湖上見面,在兩船交彙的時候,他的這個妻子就問他什麼叫愛,問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就跟她回答:“慈悲。”電影裏面借用這個就是說慈悲,那比愛的程度更高一點。
但是我們平時,比如說那種大慈悲我們有時候還沒修到過,那你至少還是要有一種同情心、包容心,替對方想的心。甚至自我要有一種低姿態,尊敬別人的心,虔誠的心,這些都是生命心靈正面的、好的,放射出好的能量場和磁場,這是在我們沒有能入甚深定之前要修的。就像永明延壽大師祂講:定則一塵不染。入定的時候一塵不染,出定的時候是萬善並行,所有生命的好的狀態都應當去奉行,叫萬善並行。入定則一塵不染,出定好的都不舍,叫不舍一法,出定不舍,這個法是什麼法,這個法指的是善法。
在中國這個地方,要想推廣這個愛都很難,所以我們在座的修行人,佛教徒就要發一個更勇猛的心,承擔更大的一個責任。有的人哭哭啼啼地說,我爸爸媽媽也不會修,勸他們也不信啊,怎麼辦。我說怎麼辦,既然是你爸爸媽媽,他們不會修那就靠你了。就像賺錢一樣,家裏人沒人賺錢,那就靠你了。你既然懂得修,既然你會賺錢,那你就多賺一點嘛。那我們就要多修一點,意思是這個,多修一點。
我們既然要修自己,我們今天看了這個片子,那我們要能夠往這上面調整。但是往這上調整是遠遠不夠的,對西方人來說他們普遍的人的修爲修養都比我們這邊要好,所以他們整體的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我們這邊已經這麼差了,那我們除了這個愛之外,我們還要有更大的本事,要有佛教這個不共的。
冥想與禅定
這個片子裏也講到冥想,但是這個冥想呢,他也知道這個冥想在社會的效應來說,社會上能夠理解的能夠去做的不會多的。還是愛,比如說他們一千多年兩千年的基督教思想,他們普遍都會去接受去修這個愛。但是作爲冥想來說,其實冥想有更大的力量,尼泊爾的那位小活佛他也是這樣講,冥想的力量可以救這個世界,所以他說我在冥想也是在做著利益世界的事情。
這個冥想的概念也是西方對入定的一種的認知,他們對這個入定,怎麼入定不太了解,引用瑜伽啊,現在又講到冥想。像我們佛教裏說入定,入定更確切一點就是禅定,禅定這個禅是有觀的這麼一個的,又叫禅觀。跟冥想就越來越具共同性了。但是在禅觀裏面,世間的禅定,我們《楞嚴經》裏講到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在經典裏面記述,當一個人,比如小乘禅法裏面就會講到,二禅的功夫就能夠有很大的神通的力量,修到二禅就可以有神通了。但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還都屬于世間禅定。
爲什麼佛能放大光明,能超過梵天,超過日月的光,超過大梵天的光。這個能力、這個能量、這個光從哪裏來?這不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力量,這是更甚深的禅定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福德的力量。好的東西要修起來,但是不能得少爲主,不能比如說剛講的那個愛,我們把愛升起來了,你一不小心,因爲你平衡不了,就會落到愛的負面裏面去。
爲什麼本能的愛負面會比較大?那這種好像比較高級一點的愛,跟慈悲比起來它有負面性,有爲的這種愛它的負面性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這個生命要不斷的淨化,要把那個好的特質不斷的淨化出來,特別是通過禅定。
常住真心即念佛
我也呼籲大家每天要修修禅定,爲什麼我們這個禅堂,我們的法堂每天要坐叁支香,是有道理的。哪怕做事情的時候,你一邊做事情還要有自我禅定的意識,在做事的時候修修禅定,有一種明明了了,做事不要迷在做的當中,做的時候動作,自己的行爲,自己的心要定定的,去面對。
我看大家很多人還是很會做事情,但是做事情要結合我們的修行。結合修行這很重要,不要忘掉修行,在動中不要忘掉靜,在動中不要忘掉禅定。在小乘的佛教國家,他們行住坐臥都是要講一個禅定。佛陀的這個教法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
不是說我們大乘佛教了,你大乘佛教你哪兒大乘佛教了,不是一回事啊!不是說我們大乘了,我們就不修小乘的了,你只要是佛教徒,你只要是佛弟子,佛所說的所有小乘法都是說給你聽的,你有沒有做到這個自利,行住坐臥不離禅定。如果具足了,自利上具足了,自利即精利他則廣,那才能談得起大乘呢,大乘的實際功用才能夠現前。有大乘的了,你有自利利他了,利人愈多行且易易,如果利人多了之後就産生一種功德力,這個功德力會加被著你,純善之力,純善的力量會讓你更加的有持戒的力量,有禅定的智慧,修行就是這樣。
明白了佛教的理論了,這個理論要在實踐當中去運用。就像《楞嚴經》第一卷所講到,兩種根本,一個是生死輪回,一個菩提涅槃。什麼是常住不動的?一切世人皆因不知常住真心而輪回生死,在生死的波濤當中;一切諸佛皆是因爲常住真心而出生死而證涅槃。所以你在平時的時候你有沒有常住真心,這個就叫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叫常住真心,有沒有回光返照常住真心,這個是成始成終的。
從你一開始你要摸到這個這樣修,一直修到哪一天你死的時候,所謂圓寂了,修到那時候。那個時候不是因爲你呼吸停止了,脈搏停止你就不修了。還照樣修,還是安住在這裏,如如不動的裏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這個菩提涅槃的,就是如如不動的,就是那個。所以參學你首先就是要發明心地。發明心地了,依著這個修,依著好好得修,護念,善知護念。
所以作爲禅定力,這個禅定不是世間的了,它屬于無漏法,我們佛教叫戒、定、慧,這個定是無漏法。這個定裏面也會經曆,比如說我們降伏我們的心相續,降伏我們的習氣,輪回的習氣。也會經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境界,也會有的,會經曆的。這個經曆,就是在平常的時候,你常常護念的時候在生活當中你就會經曆到有一種定。但是這個不是你要有爲的去修四禅而來的,這是因爲你修無漏的定所感生出來的。
所以這個片子對社會上人來說是不錯的,但對我們佛教徒來說,我們佛教的重點遠遠的超過它。但是這也是一個理論基礎,找到一個理論,怎麼樣子克服這個危機。平時其實我也在講,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如果你在遇到天災人…
《佛法之力無可比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