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
華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之一、講法最絕的格瑪旺波·丹增諾吾(他的傳記我以前翻譯過),在他的一生中,講過兩百多遍《入菩薩行論》。兩百多遍啊!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數字,我不是在這裏吹捧,不信的話,你們可以翻開傳記自己看。他一個人講了這麼多遍,可想而知,在一生中對《入菩薩行論》是怎樣弘揚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大概1998年的時候,對所有的四衆弟子說,人身都是無常的,所以自己在晚年有幾部重要的論典要宣講,也就是所謂“四年計劃”:第一年傳講《百業經》,讓我們了解取舍因果的道理,以發起小乘的出離心;第二年講《入菩薩行論廣釋》,使大家生起無僞的菩提心;第叁年講《大幻化網》;第四年講無上密法。這就是他老人家在弘法利生事業圓滿之際,以這種方式作了總結。作爲法王的傳承弟子,你們應該看看上師如意寶今生對這部論是如何重視的,上師在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說過,他老人家對其他傳承有時候記得不是很清楚,但對《入菩薩行論》的傳承,自己記得非常清楚。上師在14歲的時候就得受了這個法,當時得受的傳承是華智仁波切—喇拉曲智仁波切 —堪布索朗仁欽—法王如意寶。作爲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14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入菩薩行論》,最後接近圓寂的時候,也想傳講這部《入菩薩行論》,所以,我們後學者應把《入菩薩行論》當作一生中最殊勝的要訣,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相續。
剛才講了發心,也就是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有利益衆生的心。不管是聽法,還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這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聞法的過程中,還應該避免幾種過患:叁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這些一定要舍棄。
叁種過失:1)耳根不專注的過失。聞法時耳根一定要專注上師所講的法義,不能隨隨便便散亂于其他的地方,不然的話,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裏面也是一滴也不存,同樣,有些人一邊插著耳機聽佛法,一邊聽一些別的音樂,這種態度能不能接受佛法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上師到底在講什麼,特別恭敬地一直聽。
2)心不專注的過失。聽法時心一定要專注,否則,上師所講的法語不可能在相續中獲得,就像一個盆子的底是漏的,任你在上面怎麼倒水,全部都會漏光、一點也不存留,同樣,講課的時候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聽,每一句應該記在心裏,銘刻于心。
很多人看其他上師的光盤時,邊看邊吃飯說話,就像對待世間的光盤一樣,這種態度是得不到法益的。當然,我並不是說學院裏有這種情況,這個範圍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平時所說的“網絡”、“電視”只是針對外面的人,學院的紀律非常嚴格,如果用這些,就會被開除。外面的人在運用電視或網絡時,如果一邊做事一邊聽法,效果肯定不好,因爲前面的內容還沒有聽懂,一下子就過去了,中間斷章取義地了解一點,這是根本不完整的。所以,依靠現代設備來接受佛法的人,你們最好先把家裏、單位的事情全部處理完,然後空出半個小時,把門關上,不要跟其他不信佛教的人一起,應該創造一個自己的小範圍,或者跟金剛道友在一起,專注地聽MP3或者看DVD、VCD,這樣才會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我看外面的很多居士,行爲確實不太如法,只不過把學佛當作一種享受,或者只是一個交代而已,佛法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也不好說。
3)雜煩惱的過失。聽受佛法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別人生嫉妒心、嗔恨心、貪心,經常起各種妄念分別,和別人胡言亂語,說些沒有意義的話,聽法時心不在焉,這些都叫做雜煩惱。我們聽受佛法時,要把其他的瑣事全部放下來,在這個時間裏如理如實地聽受佛法,若能如此,聽法才有一定的功德,所以,每個人最好把自己的聽法威儀擺正過來。
六種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沒有希求心、外散、內收、厭倦。
1)傲慢:聽法的過程中不要有傲慢心,不要認爲上師所講的、輔導員所講的,我自己也講得來,于是在別人講法的時候,擺出一副傲慢相。
法王如意寶、麥彭仁波切(文殊菩薩的化身)、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他們在別人面前聽法時,也是非常的恭敬,因爲對方講的是法,所以一定要恭敬。有些人以前看過、聽過《入菩薩行論》,就認爲自己很了不起,但從某些行爲來看,我覺得你們不一定真的懂。我本人在法王面前聽過四次《入菩薩行論》(包括講義和頌詞),剛來學院時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過頌詞的傳承,還有在其他堪布面前聽受,加起來可能有七、八次了;爲他人用漢文講過叁遍,藏文講過四遍還是五遍,盡管如此,我想如果現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師要傳講,我還是很樂意聽的,因爲裏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某些比我還笨的人,認爲自己非常非常精通《入菩薩行論》,原因是他以前看過一遍講義。昨前天有個人打電話對我說:“我看過你的那個講義,現在不聽可以吧?”我說不聽肯定可以,但心裏想:光看一個講義是不行的,如果只看講義就可以的話,藏文有二十多本講義,相當一部分我都看過,《大藏經》大概有八到十本講義,如果看一遍就可以了,曆代的上師們也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傳講了。其實,我們的傲慢心根本不容易發覺,所以在聽受佛法的時候,最好把傲慢的包袱全部放下來。
2)沒有信心: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就像印光大師講的那樣,佛法依靠信心而獲得。
3)沒有希求心:如果沒有希求心、沒有一點興趣,不要說佛法,就連世間上的一件東西,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正是因爲對佛法的希求,以前的高僧大德甯願越過火海刀山,尋求佛法而得成就,如今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隨隨便便就能聽聞佛法,大家務必要珍惜,因爲這種緣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4)外散:聽受佛法時心不能往外散,因爲凡夫人沒有斷掉自相續中散亂的種子,色聲香味一出現,心馬上就會往外面去,往往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
5)內收:有些人在聽課時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沈,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這樣聽佛法能不能獲得法益呢?肯定不能。不要說佛法,就算在世間的學校裏,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也應該拿棍棒來“啪”地打一下(衆笑)。
6)厭倦:聽法時應該要苦行,如果講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比如我今天就延長了五分鍾,下面有人便不耐煩了,不停地看表,“爲什麼還不下課”、“爲什麼還在講啊”,這種生厭煩心也是沒有功德的。所以,上師在講法的時候,不管夏天也好、冬天也好,都不能有厭煩心。不過,學院裏的大多數人我確實非常佩服,那麼早就去輔導,冬天那麼冷在外面背書,聽說有些喇嘛天還沒亮就在路燈下背書,尼衆那邊早上背書的人也特別多,求法時確實需要這樣的苦行,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情!
五種不持: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不能領會而持。
1)持義不持文:只能抓住一些意義,對詞句根本不知道。有些人這樣講:“背書有什麼用啊,我把內容理解就可以了。”但內容是依靠詞句來表達的,如果沒有詞句的話,內容肯定講得不清楚。我們這裏有些人能把好幾部論典背下來,他們在講法的時候,原文的整體框架全部了然于胸,但如果沒有背過的話,大概內容可以抓一塊,但實際上是不完整的,所以必須要依靠詞句。
2)持文不持義:對詞句方面,比如辭藻學、音韻學、詩學特別歡喜,只能了解一些詞句,不能通達它的意義,就像我們聽歌詞一樣。
3)上下錯亂而持:本來佛經論典中的內容是不會上下錯亂的,但我們把上面的內容加在下面、下面的內容加在上面來理解,就是上下錯亂而持。
4)沒有領會而持:佛經中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了義、不了義等差別,如果沒有通達其中的真正意義,就是沒有領會而持。
5)顛倒而持:比如,佛法本來是斷除煩惱的根本,但你反而執著它是世間快樂的因,這就是顛倒而持。
今天簡單介紹了一下聞法規律,在聞受《入菩薩行論》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按照這些如理如實地行持,遠離叁種過患、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還有依靠四種想:把上師作醫王想,佛法作妙藥想,自己作病人想,認真修學佛法作治病想。加上《華嚴經》的這四想,我們聽受佛法就會非常圓滿了。
我不可能每天都強調聞法規律,但大家不管在什麼場合下聽受佛法,都要像這樣如理如法,這一點相當重要!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