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課
在傳講正文之前,先給大家交代一兩個問題:
第一個,昨天已經講了,每次聽受佛法時,大家都要如理如法,假如行爲不如法,就不可能得到聽法的功德。佛法的教育與世間上的教育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佛法依靠恭敬心而獲得,有了恭敬心,行爲才會如理如法,才能斷除叁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所以,在聞法的時候,行爲和發心相當重要,尤其是發心,不管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發心沒有擺正,動機不純,所作所爲就無法成爲解脫之因。在我們修持佛法的過程中,有些善根會成爲解脫之因,叫做“隨解脫分善根”;有些善根變成了人天福報之因,稱爲“隨福德分善根”;還有一種,不但無法變成善業,反而成爲惡趣之因,如《開啓修心門扉》中所言:現在聞思修行、行持善法,目的若是爲了即生的利益,雖然暫時可以達成所願,但下一世很有可能墮落惡趣。所以,我們依靠善法盡量不要造惡業,每個修行人一定要牢記心間!
發心的問題,前年我們在講《俱舍論·分別業》時也提過,按照小乘的觀點,發心的動機非常重要,叁界輪回之所以形成,就因爲有六種染汙心;按照大乘觀點,無著菩薩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有一個比喻,叁個人同時吃一頓飯,一個人目的是爲了殺生造惡業,一個人是做一些無記的瑣事,一個人是爲了行持善法,這樣,剛才吃飯的本體就變成叁種業:殺生者的吃飯變成了惡業,行持善法者的變成了善業,另一個人的則變成了無記業。所以平時我們聽聞佛法時,如果自己的發心正確,即使爲聽法而走路去某地,這些動作也會全部變成善業;相反,如果心中沒有任何憶念,只是一種無記的狀態,那你的行爲就只是無記業。
外面大城市裏的人,確實需要佛法的引導,他們不可能每天呆在寺院、沈浸在聞思修行的氛圍中,但若能調正自己的發心,不管你是送孩子去學校,還是自己去上班,在這個過程中,假如一直以菩提心來攝持,始終不離利益衆生的心態,表面上看來,你是開車或坐公車從自己的家裏到學校門口,但實際上,你心裏的善根與他人是完全不相同的。盡管按照昨天的要求,聽聞佛法必須要如理如法,但有時不得已也有一個開緣——假如實在沒有時間,一邊聽佛法一邊坐車上班,只要發心正確,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偶爾向外散亂,但你的心態會依佛法而轉變、基本上可趨于佛法的境界中的,而且這個功德也相當大。
所以,我們作爲皈依佛教的修行人,始終要自己對自己提醒,假如離開了這個,每天不願意聽法,喜歡在外面自由散亂,很多人的修行恐怕難以提高。世間上的學校爲了灌輸知識,尚且製定了一套強迫機製來約束學生,我們佛法就更不待言了。所以我想,如果佛教徒僅是爲自己的快樂、享受生活,不聽課沒壓力恐怕好一點,但是如果爲了度化衆生,使自相續與佛法相應,每天都應該有一些佛法的壓力,如果沒有這樣,除了真正的高僧大德以外,若想每天都以慈悲心度日,這對很多人來說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們自己給自己創造修行條件非常重要,如果自己都拒絕了,誰也沒辦法強迫你修持!
發心既然如此重要,我們在聽《入菩薩行論》或其他法時,一定要想:我這次聽法並不是爲了自己發財升官,或者得一點名聲,而是爲了度化衆生。衆生是我們唯一的目的,這一點千萬不能舍棄!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次第修法》中也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獲得佛果,不是爲自己得到佛的智慧來享受,而是爲了一切衆生。”所以我們不管修《現觀莊嚴論》、修中觀、修大圓滿,都是爲了利益衆生,若能以這種心態時時攝持,哪怕只是聽一堂課,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也是不會耗盡的。然而,現在很多修行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聽法只是爲了今生的發財,或者一些短暫的利益,當然,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這樣求也能有所幫助,但我們應該有遠大的理想,這樣才能對自己的今生來世真正有利。
第二件事情,我想強調一下,從明天開始,修法之前先要修一段時間“皈依”,具體方法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中有,如果你們沒有這本書,或者實在記不住,也可以大概這樣觀想:
在前方的虛空中,觀想一個獅子座,座上鋪設著蓮花、日月,其上端坐著自己的根本上師。如果你能視師如佛,對上師的信心極大,則可觀想上師形象是今生的模樣;如果你的信心不夠,則可將上師觀爲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聖尊。之後,作意上師與十方叁世諸佛無二無別,周圍有浩瀚如海的空行、護法等聖尊圍繞,在這樣的皈依境面前一心一意皈依。
皈依的目的是什麼?爲了度化衆生!這一句話,我在課堂上強調幾千遍、幾萬遍了,也許有些老道友都生厭煩心了。但是我想:我以前要說,現在要說,未來還是要說。爲什麼呢?如果這一點都放棄了,我們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世間上的男女經常說“我爲你而活”,那我們是爲誰而活?爲衆生而活!這個目的一定要明確。
很多人皈依的目的並不明確,有些人是因爲身體不好,有些人因爲精神心理受到挫折,有些人因爲工作不順利……但爲了利益衆生而皈依的有多少呢?當然,出家人大多數應該都是這樣的發心,可一般的在家人呢,我以前問過他們,答案不外乎是:我原來如何如何不順,皈依後就可以保佑我了,佛陀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能夠讓我家庭平安、工作順利等等。雖然這種對某些中等根基的人來講,暫時也可以,但最好的皈依是什麼?就是利益衆生,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皈依。
然後,在皈依境前,一邊觀想“從現在開始乃至生生世世,我不舍棄十方叁世諸佛,以及自己的根本上師”,一邊祈禱,一邊念藏文“喇嘛拉加森切歐,桑吉拉加森切歐,秋拉加森切歐,根德拉加森切歐”。如果這個不會念,也可以念漢文“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直這樣念誦。結座的時候,觀想自他一切衆生融入叁寶,叁寶融入與諸佛無二無別的根本上師,根本上師融入無緣法界當中,在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中安住一段時間,最後回向善根。
很多人可能以前都皈依過,但你們皈依時有沒有發過這種誓言呢?如果當初的目的不是特別明確,不要緊,以前難陀剛出家時相續中也沒有出離心,修行只是爲了得到漂亮的天女,更何況說我們了。但不幸中的萬幸,大家現在已經遇到了真正的大乘善知識、真正的大乘傳承教言,所以應當盡量讓佛教的精華在自相續中生起,如果沒有利用的話,確實是相當可惜的!
下一段時間,我希望大家先好好地修皈依,在心裏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明確“我皈依不是爲了自己解脫,也不是爲了生活快樂,而是爲了利益衆生”,這樣的話,我們修菩提心就很圓滿了。這一點對每個人來說,不管出家也好、沒有出家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一方面要從理論上講解,另一方面要以實修爲主,實修和理論必須結合起來。爲什麼呢?因爲佛教包括教法和證法,教法指語言文字、法本、念誦、傳承等等,證法是指這些教法的意義在我們相續中存在。比如說,聽到《入菩薩行論》的教義,這叫做教法,但是光聽到不行,爲了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而繼續修持,就叫做證法,修了多長時間,你的相續中就存在多長時間的證法。華智仁波切也講過:“一刹那的善根在自相續中生起,這也是一種證法;一句法義如果聽到、懂得了,這也是一種教法。”說簡單點,教法證法可以這樣理解,但若說廣一點,原來學習《俱舍論》的時候,世親論師也有講過。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叫佛教,認爲開一個會、搞一個儀式,這就是佛教,今天辦的儀式特別隆重,就認爲佛教非常興盛。但舉辦儀式的過程中,衆生能不能生起智慧、悲心,或者對佛的信心呢?當然,我們也不敢說所有的儀式都不好,佛教的很多儀式對衆生心的利益還是非常大的。但是,只有在衆生的相續中生起教法的內容,這才是真正的證法。有的人認爲寺院的建築物如何如何金碧輝煌,這說明佛法非常殊勝;印了好幾個法本,也說明佛教相當興盛。實際上,真正的佛教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傳授之後,在自己的相續中這樣修持,比如,我們每天上午用半個小時修持,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對佛法的意義一直思維,那真正的證法就存在了。
當然,這麼多的人在同一個時間內思維法義,肯定有些人修得好一點,有些人中間打瞌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要將以前的習慣扳過來,開始時可能有點不適應,但是過了兩天,我覺得應該沒問題了。因爲漢傳佛教的大多數寺院早上叁四點鍾就起來上殿念佛了,六點鍾已經下殿吃飯了,如果這個時候你們還不能起來修持,想成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
大家不要認爲這件事情無所謂,半個小時沒什麼可修的,雖然每個人修行的定力有差別,有些人剛開始的觀想能力有限,但這是因爲我們從來沒有觀過這顆心,它就像一個特別調皮的孩童,要想馬上改掉所有的習氣毛病,這肯定是不現實的。但是,若能逐漸這樣觀修,一兩年以後,自己的心就不像剛開始那樣了,這就是心的本性。對此,通過自己的修行體驗,我們就會有深深的體會,通過一些佛經論典、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也能夠看得出來。所以,大家一方面要懂理論,一方面也要修行,修行的功德非常大,你們一定要注意!
接下來正式宣講本論,首先介紹題目——〖入行論釋·善說海〗。“善說海”是注釋的名稱。“善說”指完整無缺地宣講大乘《入菩薩行論》的甚深意義,“海”指本論所引用的教證、理證相當豐富,猶如大海是一切寶藏的來源,而此處教法證法的來源就是這部論典,以比喻和意義相結合的方式,故取名爲“善說海”。
論典是無著菩薩所造,當然,這裏的無著,並不是印度“六莊嚴”之一的無著菩薩,而是藏地的無著菩薩。他大概于公元1259年降生,距今有七百多年了。…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