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課
《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寂天論師,前面介紹了他的一些事迹,這裏再給大家講一個公案(第二種稀有傳記):寂铠到森林中依止了一位文殊菩薩化身的上師後,獲得教言得到成就。後來,上師開許他去弘揚佛法,他來到印度東部的曼迦達國,當時國王正在招選內臣,有人覺得寂铠非常了不起,就推薦他當門衛保護國王。由于寂铠的威德力、慈悲力所感,周圍很多人對他非常恭敬,寂铠也宣講佛法教導他們,令許多人解除了痛苦、獲得快樂。這就引起了有些奸臣對他的不滿,他們便在國王面前進讒言,說他當門衛不合格,因爲他保護國王的寶劍是假的 。國王聽後半信半疑,于是要求每個護衛出示自己的武器,以備檢查。寂铠對國王說:“我這個寶劍,您最好不要看,否則可能有一些危險!”國王不聽,執意要看。寂铠只好將國王帶到一個寂靜的地方,讓他擋住一只眼睛,然後抽出寶劍。此時凜冽的劍光傷害了國王的眼睛,眼珠當時掉到地上,國王非常害怕,在場的人方知寂铠是個大成就者。國王與眷屬們一起在寂铠前忏悔,並恭敬祈禱恢複自己的眼睛。寂铠答應後,用手指拿取眼珠插在原來的眼眶中,通過加持令其恢複如初。由此可見,寂天論師的成就與其他人完全不同,我們現在宣講的這部《入菩薩行論》,就是這位大成就者所造的論典。
完整無缺、正確無誤開明大乘道的這部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這部《入菩薩行論》“完整無缺”、“正確無誤” 地宣說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蓋了整個大乘的所有教義、所有經論。我們在末法時代短暫的人生中,要將所有的大乘經典、論典全部了如指掌,恐怕是不現實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花一段時間認認真真地學習這部論典,實際上,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經了解了,這個意義是相當大的。
現在尤其是大城市裏的人,去佛學院或寺院裏完整、有系統、有次第地學習相關教理,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但如果能把《入菩薩行論》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來對待,對自己了解佛法、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現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點,學習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他們對佛法的態度是什麼樣呢?吃喝玩樂、生活工作占用了大多數時間,學習佛法的時間總是沒有。盡管城市裏的人不像寂靜地方的出家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也理解,但如果沒有安排學佛的時間,修行想要成功,恐怕是永遠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應盡量把學習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給它安排一個充裕的時間,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
現在有些學習佛法的小組,大家平時聚在一起吃頓飯、喝個茶,講一些無關緊要、亂七八糟的事,完了以後就算今天的輔導結束了。這個不叫輔導,在我們佛學院,叫做“破壞紀律”!但這也並非千篇一律,個別修行人我覺得還是可以的,大家處在一起的時候,兩個小時全部都是輔導、研討、思考,這樣回到家以後,遇到問題還是有很多的方便對治。所以,聚在一起不是浪費時間,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不管是在家裏學習,還是大家集體學習,千萬不要把珍貴的時間一下子就耗盡了。對于真正的修行人來講,財産並不重要,身體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時間。時間跟生命沒什麼差別,一個人如果沒有時間概念,則說明他對自己的修行不負責任。
所以,我們每個人對時間都應該有一些安排,這幾天早上六點鍾起來修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還是安排得很好,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經緩過來了。可見,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關鍵就是自己太愚癡了,過去迷迷糊糊都白過了,現在既然遇到了這麼好的法,就一定要抓住機會。雖然我講者很差勁,確實不具足說法者的法相,但是所講的這個法——《入菩薩行論》卻非常完美、非常殊勝,遇到了這樣的法,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去對待,沒有這樣的話,整天耽著于世間物欲、肮髒不堪的一些貪嗔癡對境,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純潔思想,輪回就會越陷越深,最終無法從中解脫。所以,大家現在有了這麼好的機會,一定要對自己的時間做好安排!
甲一(論名)分二:一、真實論名;二、譯禮。
乙一、真實論名:
梵語:菩提薩埵渣呀阿巴達繞
梵語是古印度的語言,依不同的說法,印度本來有四種、五種或六種語言,此處首先以梵語來宣說論名。〖梵語的論名譯成漢語,〗即《入菩薩行論》。具體一一對照:〖“菩提”爲正覺,〗意思是正等覺、覺悟、覺明,從廣義上講,也有佛陀、中佛 之意;〖“薩埵”爲菩薩,〗也可以稱爲勇識,指尚未獲得佛果的因地菩薩(如文殊菩薩也叫文殊智慧勇識),由于他們在多生累劫當中利益無量衆生、度化無邊有情,內心卻不産生恐懼或畏怖,故將這樣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薩;〖“渣呀”爲行,〗是行爲的意思;〖“阿巴達繞”爲入,〗就是趨入。這幾個合在一起就是“入菩薩行”或者“入菩薩正覺行”。
爲什麼叫做《入菩薩行論》呢?入就是加入、趨入的意思,通過學習本論,我們可以趨入大乘菩薩的殊勝行爲——六波羅蜜多的願行當中,所以叫做《入菩薩行論》。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從字面上通達,還要從意義上了解,如果我們學習論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沒有真正去領悟,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這次外面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道場,應該共同起一個名字——“菩提學會 ”。這個名字顯宗可以用,密宗也可以用,各個宗派都可以用;不僅現在學習《入菩薩行論》可以用,今後學習其他的一些論典、密宗教言也同樣適用。大家在各個地方學習的時候,如果稱爲“菩提學會一組”、“菩提學會二組”……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緣起。作爲“菩提學會”的會員,若要真正學習菩提心,我們一定要從自己的內心做起!
〖那麼,這一論名是以什麼方式而取的呢?〗經論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經》中列有四種∶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義而取。這個世間上不管什麼東西都有各自的名稱,人有人的名稱,地有地的名稱,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稱,同樣的道理,佛經有佛經的名稱,論典也有論典的名稱,它們的取名不是無緣無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說之義、能說之量、作用、地點、眷屬、時間與比喻來命名。〗“所說之義”是指以意義來取名,比如《入菩薩行論》、《十地經》、《菩提道次第廣論》;“能說之量”指以能說詞句的數量來取名,如《中觀四百論》、《戒律叁百頌》、《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事師五十頌》;有些經論以“作用”而取名,如《賢愚經》、《大解脫經》;也有些以“地點”而取,例如《楞伽經》是以釋迦牟尼佛講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屬”而取名,如《龍王請問經》、《彌勒請問經》,以及漢傳佛教的《六祖壇經》、《了凡四訓》,有些以請問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稱而取;還有些以“時間”而取名,如《賢劫經》宣說了賢劫中出現的千佛名稱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稈經》、《金剛經》等等。
〖此論是以其中的第一種方式來取名的。〗《入菩薩行論》是從意義上來取名的。顧名思義,這部論典主要宣說了我們如何趨入菩薩行爲,這是詞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內在的涵義,則是我們從現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個人心裏都要發下這樣的誓願。通過學習《入菩薩行論》,使每一個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我們此次學習的目的。
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關鍵在于自己的信心。沒有信心,內心不在意《入菩薩行論》,就算本論的加持再大、道理再深,對你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由于每個人的緣分、根基不同,前世的發願也不相同,在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過程中,如果開始有一百個人,最後可能只有五、六十人通達了它的意義;一部分人不但意義沒有通達,就連詞句也沒有了解;還有一部分人誓言不堅定,聽了兩天就半途而廢……所以,聽者的根基不同,所獲得的利益也不相同。表面上看來,我們在同一個經堂、同一時間內坐在一起聽法,穿著、語言、文化也沒有多大差別,但爲什麼最後有這麼大差距呢?因爲各人的根基、心態不同。心態擺得正、沒有雜亂心、一心一意專注的人,每天應該都能得到一點點利益。
所以,我想再次重申,大家一定要從內心當中想:“我從現在開始,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團體。加入以後的工作是什麼?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這是最主要的原則,也是大乘菩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如果這個沒有搞定,我們表面上再怎麼做、怎麼修,恐怕也不能成爲真正大乘菩提的因。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就是要趨入大乘菩薩的六波羅蜜多,這個意思雖然很簡單,但我反反複複這樣說,就是希望有人依靠這些話語,自相續能真正産生一種誓言、一種決心,若能這樣的話,這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難得的。
〖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來說,取名的必要就是爲了理解意義。〗世間上的名稱,有些是依靠比喻或意義而取的,但有些也不依靠任何原因就順便取的。我們藏族人取名字有很多意思,比如吉祥天女、吉祥如意等,大多數都可以解釋,但有些其他民族的名字就沒辦法解釋了。世間上的名稱也是這樣,石頭爲什麼叫“石頭”?就沒有任何原因。關于取名稱的問題,過段時間我們學“因明”的時候也會講到:取名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有原因的,一種是沒有原因的。論典的取名就屬于有原因的,沒有原因的取名幾乎是沒有。〖《楞伽經》中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萬事萬物如果沒有取名字,世間上的人就會非常迷蒙,沒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依靠善巧方便,通過給所有的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讓衆生能夠了知一切萬法。
〖尤其因爲此論是以所說的意義來取名的,所以,諸位利根者通過論名就能夠…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