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课
《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寂天论师,前面介绍了他的一些事迹,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公案(第二种稀有传记):寂铠到森林中依止了一位文殊菩萨化身的上师后,获得教言得到成就。后来,上师开许他去弘扬佛法,他来到印度东部的曼迦达国,当时国王正在招选内臣,有人觉得寂铠非常了不起,就推荐他当门卫保护国王。由于寂铠的威德力、慈悲力所感,周围很多人对他非常恭敬,寂铠也宣讲佛法教导他们,令许多人解除了痛苦、获得快乐。这就引起了有些奸臣对他的不满,他们便在国王面前进谗言,说他当门卫不合格,因为他保护国王的宝剑是假的 。国王听后半信半疑,于是要求每个护卫出示自己的武器,以备检查。寂铠对国王说:“我这个宝剑,您最好不要看,否则可能有一些危险!”国王不听,执意要看。寂铠只好将国王带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让他挡住一只眼睛,然后抽出宝剑。此时凛冽的剑光伤害了国王的眼睛,眼珠当时掉到地上,国王非常害怕,在场的人方知寂铠是个大成就者。国王与眷属们一起在寂铠前忏悔,并恭敬祈祷恢复自己的眼睛。寂铠答应后,用手指拿取眼珠插在原来的眼眶中,通过加持令其恢复如初。由此可见,寂天论师的成就与其他人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宣讲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就是这位大成就者所造的论典。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这部《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 地宣说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所有经论。我们在末法时代短暂的人生中,要将所有的大乘经典、论典全部了如指掌,恐怕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花一段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习这部论典,实际上,大乘菩提道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经了解了,这个意义是相当大的。
现在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去佛学院或寺院里完整、有系统、有次第地学习相关教理,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但如果能把《入菩萨行论》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对自己了解佛法、修持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重点,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他们对佛法的态度是什么样呢?吃喝玩乐、生活工作占用了大多数时间,学习佛法的时间总是没有。尽管城市里的人不像寂静地方的出家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理解,但如果没有安排学佛的时间,修行想要成功,恐怕是永远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尽量把学习佛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它安排一个充裕的时间,拿出一部分自己的精力。
现在有些学习佛法的小组,大家平时聚在一起吃顿饭、喝个茶,讲一些无关紧要、乱七八糟的事,完了以后就算今天的辅导结束了。这个不叫辅导,在我们佛学院,叫做“破坏纪律”!但这也并非千篇一律,个别修行人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大家处在一起的时候,两个小时全部都是辅导、研讨、思考,这样回到家以后,遇到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方便对治。所以,聚在一起不是浪费时间,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不管是在家里学习,还是大家集体学习,千万不要把珍贵的时间一下子就耗尽了。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财产并不重要,身体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时间。时间跟生命没什么差别,一个人如果没有时间概念,则说明他对自己的修行不负责任。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时间都应该有一些安排,这几天早上六点钟起来修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还是安排得很好,睡眠多的基本上已经缓过来了。可见,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关键就是自己太愚痴了,过去迷迷糊糊都白过了,现在既然遇到了这么好的法,就一定要抓住机会。虽然我讲者很差劲,确实不具足说法者的法相,但是所讲的这个法——《入菩萨行论》却非常完美、非常殊胜,遇到了这样的法,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去对待,没有这样的话,整天耽著于世间物欲、肮脏不堪的一些贪嗔痴对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纯洁思想,轮回就会越陷越深,最终无法从中解脱。所以,大家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对自己的时间做好安排!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是古印度的语言,依不同的说法,印度本来有四种、五种或六种语言,此处首先以梵语来宣说论名。〖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入菩萨行论》。具体一一对照:〖“菩提”为正觉,〗意思是正等觉、觉悟、觉明,从广义上讲,也有佛陀、中佛 之意;〖“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渣呀”为行,〗是行为的意思;〖“阿巴达绕”为入,〗就是趋入。这几个合在一起就是“入菩萨行”或者“入菩萨正觉行”。
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次外面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场,应该共同起一个名字——“菩提学会 ”。这个名字显宗可以用,密宗也可以用,各个宗派都可以用;不仅现在学习《入菩萨行论》可以用,今后学习其他的一些论典、密宗教言也同样适用。大家在各个地方学习的时候,如果称为“菩提学会一组”、“菩提学会二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缘起。作为“菩提学会”的会员,若要真正学习菩提心,我们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关键在于自己的信心。没有信心,内心不在意《入菩萨行论》,就算本论的加持再大、道理再深,对你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由于每个人的缘分、根基不同,前世的发愿也不相同,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如果开始有一百个人,最后可能只有五、六十人通达了它的意义;一部分人不但意义没有通达,就连词句也没有了解;还有一部分人誓言不坚定,听了两天就半途而废……所以,听者的根基不同,所获得的利益也不相同。表面上看来,我们在同一个经堂、同一时间内坐在一起听法,穿着、语言、文化也没有多大差别,但为什么最后有这么大差距呢?因为各人的根基、心态不同。心态摆得正、没有杂乱心、一心一意专注的人,每天应该都能得到一点点利益。
所以,我想再次重申,大家一定要从内心当中想:“我从现在开始,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团体。加入以后的工作是什么?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这是最主要的原则,也是大乘菩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向。如果这个没有搞定,我们表面上再怎么做、怎么修,恐怕也不能成为真正大乘菩提的因。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就是要趋入大乘菩萨的六波罗蜜多,这个意思虽然很简单,但我反反复复这样说,就是希望有人依靠这些话语,自相续能真正产生一种誓言、一种决心,若能这样的话,这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的。
〖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世间上的名称,有些是依靠比喻或意义而取的,但有些也不依靠任何原因就顺便取的。我们藏族人取名字有很多意思,比如吉祥天女、吉祥如意等,大多数都可以解释,但有些其他民族的名字就没办法解释了。世间上的名称也是这样,石头为什么叫“石头”?就没有任何原因。关于取名称的问题,过段时间我们学“因明”的时候也会讲到:取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原因的,一种是没有原因的。论典的取名就属于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取名几乎是没有。〖《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依靠善巧方便,通过给所有的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
〖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