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这部论典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还有一个原因——使利根者一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就像以前的智者大师,一看到《妙法莲华经》这几个字,就通达了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后来光讲这个经名,就一直讲了六个月。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比如说看了《入中论》、《量理宝藏论》、《金刚经》这几个字,差不多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至于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有很多必要。论中云:〖首先宣说论名,其他根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如果没有取《入行论》这个名字,哪个法本是《入行论》,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对于最钝根的人来说,取名为《入行论》可使找的时候比较方便,放在哪里一看就知道。以上讲的是取名的方式和必要。

  〖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为什么以“菩提萨埵……”等梵语来宣说论名呢?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因为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佛后,都是以梵语来转*轮,因此这个语言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如果我们每次读论典的时候,将前面的梵语在口中念一遍,自相续中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经论前面的梵语,藏地很多译师都不翻译,翻开《大藏经》也会发现,每一部经典的开头都有梵语,每一部论著的开头也有梵语 。不仅印度大德们有这样的传统,藏传佛教的个别论师在造论时虽不是用梵语写的,但开头也用一些梵语,以使后学者的相续中种下善根和解脱的种子。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清净。来源怎么清净呢?大家应该清楚,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不像藏地或汉地。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现在有些国家,对那些写反动书或者对人们思想不利的论典的人,也提倡用这种处罚方法)。

  所以,印度当年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像现在有些人为了金钱、为了名声,今天随便乱写一套,明天花一点钱就到处发行,实际上,这样的论典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利益众生。现在有很多作者,不管是佛教的还是世间上的,只要有一些人民币,出书就非常容易,没有一点困难,其实这种传统相当不好,真正的佛教论典若能通过严格的考核检验才可以出版,那对整个佛教界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当年印度传下来的两百多函论著,其价值是无上的,因为这是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的,来源相当的清净。

  由此可知,论典前面如果有梵语,则说明它是从印度传下来,非常可靠。《入菩萨行论》、《入中论》、《中论》,还有因明方面的《释量论》等这些论典,所有的佛教徒百分之百没有一个不认可的,如果不认可的话,那这个人的信仰和精神有问题,因为只要是龙猛菩萨造的、月称论师造的、寂天菩萨造的,里面的内容绝对千真万确,没有任何值得怀疑之处。有些人说:“你们学院出来的上师、法本应该是很好的。”这不一定!因为我们这里没那么严格,不敢保证百分之百都是非常好的修行人,这里出来的法本全部都很好,包括我自己的在内,有时候胡言乱语写成的文字,是否对众生有利也不知道,当然,害处不一定有,因为我的动机不是故意害众生,但凡夫人的分别念是否有利于众生,这个不好说。所以我们以后学习的时候,选择来源清净可靠的佛经论典、真正大成就者所造的论典非常重要,我平时翻译的时候,一般也愿意翻译真正大成就者、了不起的大德们的文章,而那些具有争议或是自己也搞不清楚的论典,暂时不敢翻译。所以学习佛法时,来源清净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原因是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来源地,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印度人的形象来到这个世界上,三次*轮也都是以印度的梵语来转的,为了使异族的众生能够学习佛法,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有非常多的译师翻译佛陀的经典和论典 ,如果没有这些译师们,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业力深重,要想学习梵语或其他一个语言,并且精通的话,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对这些译师有一种感恩之情,如果没有这样,好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平平淡淡的、无动于衷,不要说我们佛教,就连世间上最基本的人文道德,恐怕也说不过去。

  作为佛教徒,我们对上师、对佛陀、对菩萨们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始终都要非常感谢他们,如果每一位弟子对自己的上师有感恩之情,这个上师的加持肯定会融入他的心,反之,如果觉得上师跟世间上的老师一样,甚至对世间老师也没有恩德之情,那他的相续中恐怕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学问。古人常说“饮水思源”,宋代的大鉴禅师也说过:“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意思是说,饮水应该明白它的来源,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够自觉自悟,难道上师还很遥远吗?所有佛法的来源就是上师,如果没有忘记上师的恩德,那么上师离你并不遥远。

  以上从三个方面讲了用梵语的原因,第一个是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个说明来源清净,第三个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平时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佛法的来源——上师,一定要以非常恭敬虔诚的信心来祈祷。以前很多古代的大德们,对于自己上师的感情、对上师的恭敬心是什么样的?大家也应该清楚。如果对上师、对佛陀、对传承上师没有这样一个恭敬心的话,他们传下来的法恐怕对你的相续不一定有利。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老师好像无所谓,那么老师和父母传下来的知识,对你的一生恐怕不一定有很明显的帮助;如果你觉得“我如今的成长、智慧全部来源于老师和父母”,对他们有非常大的感恩之情,那你相续中的这些学问一定会用于世间的。所以,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对上师、对佛陀的感恩之情是怎么样的,如果他非常想念上师、想念佛陀,那他说出来的话肯定对众生有利,做出来的事情也肯定对众生有利;如果表面上赞叹佛陀,实际上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不可能打动别人,所以我们平时观察自己极为重要。

  乙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译师的顶礼句,《入行论》的原文中没有。顶礼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翻译圆满、善始善终,中间不出任何违缘;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最恭敬的本尊佛陀进行恭敬顶礼,也有这么一个传统。

  在我们藏传佛教中,《入菩萨行论》经过了三次翻译。最初是国王赤热巴巾 时代,嘎瓦巴匝 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作过翻译。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 ,他建立了非常庞大的译经院,从印度迎请了许多的班智达,在藏地也培养了很多译师,不仅对国王赤松德赞时代翻译的前译教典进行校对,而且对没有翻译的教典进行翻译。嘎瓦巴匝是当时的三大译师之一,是两代国王时代中最有名的一个译师,他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翻译了《入菩萨行论》。

  后弘时期,罗匝瓦·仁钦桑波依靠印度中部的版本也作过一次翻译。最后在阿底峡尊者时代,藏地有名的大译师罗登写热巴进行了重译和校对。所以在藏地,《入菩萨行论》共有过三次翻译。这样的论典来源非常清净,内容殊胜,词句也是相当优美。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个属于律藏。

  刚才也讲了,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不仅如此,他对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国王有一个长长的发髻,上面缀有各色的绸缎,如果见到出家人或者僧团,他就把自己的发髻松下来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过。国王对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当时藏地佛教非常兴盛。赤热巴巾还要求每一个出家人应该由七户施主供养(不像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不要说是七户,就是一个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别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户也不知道),并且在译经方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就像汉传佛教中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样,我们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有以国王形式来护持正法的情况。无著菩萨在造论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阿阇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论师。前段时间也讲了,现在译出来的印度《入行论》讲义大概有八九个,而在这些讲义中,最出名的就是善天、那波瓦、慧源论师所著的三大讲义。表面上看来这个《善说海》不像其他讲义写得那样广,但实际上无著菩萨在造论的时候,对于最根本的问题,都已经详详细细参考了这些注疏。善天论师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他是以初善、中善、后善概括了全论内容。《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三处三善引导文》也是以初善、中善、后善包括了所有的内容,首先是大乘菩萨行方面,然后是总密乘方面,最后是无上大圆满。按照善天论师的说法,这里是从善妙方面来进行宣说的。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第一品从暇满难得开始,前三品讲了造论之因,〖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中间广讲六波罗蜜多时,回向品属于布施波罗蜜多,〖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每一品都有详细的介绍,但布施度和持戒度这两个不太明显,所以尊者概括性地总结这两度的内容。

  大家应该注意,这些内容都属于考试范围,到时候让你填:善天论师是怎么认为的,那波瓦是怎么认为的……你不要不知道“那波瓦”是什么意思,似乎从来没有听过、从来没有看过,特别伤心。不要这样!应该一步一步地全部学懂。〖(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今天讲到这里吧。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