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通達論中所說的大概內容。〗這部論典以所說的意義來取名,還有一個原因——使利根者一看到論名,馬上就知道裏面的所有內容。就像以前的智者大師,一看到《妙法蓮華經》這幾個字,就通達了裏面所講的一切內容,後來光講這個經名,就一直講了六個月。中根者看了論名後,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義,比如說看了《入中論》、《量理寶藏論》、《金剛經》這幾個字,差不多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至于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論名找到法本等有很多必要。論中雲:〖首先宣說論名,其他根基者依此也容易尋找法本。〗如果沒有取《入行論》這個名字,哪個法本是《入行論》,我們根本不知道,所以對于最鈍根的人來說,取名爲《入行論》可使找的時候比較方便,放在哪裏一看就知道。以上講的是取名的方式和必要。

  〖論名用梵語的目的是爲了在相續中播下梵語的種子,並說明來源可靠,加之憶念譯師、智者的恩德。〗爲什麼以“菩提薩埵……”等梵語來宣說論名呢?原因有叁:第一、在我們相續中播下解脫的種子——梵語。因爲賢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獲得成就,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佛後,都是以梵語來轉*輪,因此這個語言的加持和功德相當大,如果我們每次讀論典的時候,將前面的梵語在口中念一遍,自相續中就播下了解脫的種子。所以,經論前面的梵語,藏地很多譯師都不翻譯,翻開《大藏經》也會發現,每一部經典的開頭都有梵語,每一部論著的開頭也有梵語 。不僅印度大德們有這樣的傳統,藏傳佛教的個別論師在造論時雖不是用梵語寫的,但開頭也用一些梵語,以使後學者的相續中種下善根和解脫的種子。

  第二個原因就是來源清淨。來源怎麼清淨呢?大家應該清楚,印度當時造論是非常嚴謹的一件大事,不像藏地或漢地。一般來講,論典造好了以後,在沒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們要集聚一起進行研討、辯論,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作者獲勝了,這部論典就可以公開流通,作者也會得到一定的獎勵和禮遇。如果這部論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間法,就把論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個城市轉幾圈,然後燒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論典不僅內容不好,而且對人們的身體、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如砍斷胳膊、終身關在監獄中(現在有些國家,對那些寫反動書或者對人們思想不利的論典的人,也提倡用這種處罰方法)。

  所以,印度當年造論不是隨隨便便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像現在有些人爲了金錢、爲了名聲,今天隨便亂寫一套,明天花一點錢就到處發行,實際上,這樣的論典沒有任何價值、沒有任何意義,因爲他的目的並不是利益衆生。現在有很多作者,不管是佛教的還是世間上的,只要有一些人民幣,出書就非常容易,沒有一點困難,其實這種傳統相當不好,真正的佛教論典若能通過嚴格的考核檢驗才可以出版,那對整個佛教界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當年印度傳下來的兩百多函論著,其價值是無上的,因爲這是成千上萬個智者、班智達共同認可的,來源相當的清淨。

  由此可知,論典前面如果有梵語,則說明它是從印度傳下來,非常可靠。《入菩薩行論》、《入中論》、《中論》,還有因明方面的《釋量論》等這些論典,所有的佛教徒百分之百沒有一個不認可的,如果不認可的話,那這個人的信仰和精神有問題,因爲只要是龍猛菩薩造的、月稱論師造的、寂天菩薩造的,裏面的內容絕對千真萬確,沒有任何值得懷疑之處。有些人說:“你們學院出來的上師、法本應該是很好的。”這不一定!因爲我們這裏沒那麼嚴格,不敢保證百分之百都是非常好的修行人,這裏出來的法本全部都很好,包括我自己的在內,有時候胡言亂語寫成的文字,是否對衆生有利也不知道,當然,害處不一定有,因爲我的動機不是故意害衆生,但凡夫人的分別念是否有利于衆生,這個不好說。所以我們以後學習的時候,選擇來源清淨可靠的佛經論典、真正大成就者所造的論典非常重要,我平時翻譯的時候,一般也願意翻譯真正大成就者、了不起的大德們的文章,而那些具有爭議或是自己也搞不清楚的論典,暫時不敢翻譯。所以學習佛法時,來源清淨是很重要的。

  第叁個原因是憶念譯師們的恩德。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佛教的來源地,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以印度人的形象來到這個世界上,叁次*輪也都是以印度的梵語來轉的,爲了使異族的衆生能夠學習佛法,曆史上不管哪個朝代、哪個國家,都有非常多的譯師翻譯佛陀的經典和論典 ,如果沒有這些譯師們,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業力深重,要想學習梵語或其他一個語言,並且精通的話,恐怕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我們應當從內心對這些譯師有一種感恩之情,如果沒有這樣,好像覺得什麼都無所謂,平平淡淡的、無動于衷,不要說我們佛教,就連世間上最基本的人文道德,恐怕也說不過去。

  作爲佛教徒,我們對上師、對佛陀、對菩薩們一定要有一種強烈的信心,始終都要非常感謝他們,如果每一位弟子對自己的上師有感恩之情,這個上師的加持肯定會融入他的心,反之,如果覺得上師跟世間上的老師一樣,甚至對世間老師也沒有恩德之情,那他的相續中恐怕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學問。古人常說“飲水思源”,宋代的大鑒禅師也說過:“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意思是說,飲水應該明白它的來源,同樣的道理,我們能夠自覺自悟,難道上師還很遙遠嗎?所有佛法的來源就是上師,如果沒有忘記上師的恩德,那麼上師離你並不遙遠。

  以上從叁個方面講了用梵語的原因,第一個是播下解脫的種子,第二個說明來源清淨,第叁個憶念譯師們的恩德。平時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對于佛法的來源——上師,一定要以非常恭敬虔誠的信心來祈禱。以前很多古代的大德們,對于自己上師的感情、對上師的恭敬心是什麼樣的?大家也應該清楚。如果對上師、對佛陀、對傳承上師沒有這樣一個恭敬心的話,他們傳下來的法恐怕對你的相續不一定有利。從世間的角度來講,如果你對自己的父母、老師好像無所謂,那麼老師和父母傳下來的知識,對你的一生恐怕不一定有很明顯的幫助;如果你覺得“我如今的成長、智慧全部來源于老師和父母”,對他們有非常大的感恩之情,那你相續中的這些學問一定會用于世間的。所以,我們在學佛的時候,往往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對上師、對佛陀的感恩之情是怎麼樣的,如果他非常想念上師、想念佛陀,那他說出來的話肯定對衆生有利,做出來的事情也肯定對衆生有利;如果表面上贊歎佛陀,實際上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那不可能打動別人,所以我們平時觀察自己極爲重要。

  乙二、譯禮:

  敬禮一切佛菩薩!

  這是譯師的頂禮句,《入行論》的原文中沒有。頂禮的目的一方面是爲了使翻譯圓滿、善始善終,中間不出任何違緣;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最恭敬的本尊佛陀進行恭敬頂禮,也有這麼一個傳統。

  在我們藏傳佛教中,《入菩薩行論》經過了叁次翻譯。最初是國王赤熱巴巾 時代,嘎瓦巴匝 依靠克什米爾的版本作過翻譯。赤熱巴巾對佛教的貢獻相當大 ,他建立了非常龐大的譯經院,從印度迎請了許多的班智達,在藏地也培養了很多譯師,不僅對國王赤松德贊時代翻譯的前譯教典進行校對,而且對沒有翻譯的教典進行翻譯。嘎瓦巴匝是當時的叁大譯師之一,是兩代國王時代中最有名的一個譯師,他依靠克什米爾的版本翻譯了《入菩薩行論》。

  後弘時期,羅匝瓦·仁欽桑波依靠印度中部的版本也作過一次翻譯。最後在阿底峽尊者時代,藏地有名的大譯師羅登寫熱巴進行了重譯和校對。所以在藏地,《入菩薩行論》共有過叁次翻譯。這樣的論典來源非常清淨,內容殊勝,詞句也是相當優美。

  〖由于此論屬于經藏的範疇,因而按照國王規定的頂禮方式,在一切佛菩薩前頂禮膜拜,這是譯師所作的頂禮。〗赤熱巴巾時代之前,藏地的譯師們在翻譯時,一般是對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薩作頂禮,後來國王赤熱巴巾爲了辨別叁藏,特意規定:在律藏方面的經論前,應該“頂禮一切智智佛陀”,因爲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細微,唯有佛陀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達,諸菩薩和聲聞緣覺也無法通徹這樣的因果取舍;在經藏或屬于經藏的論典前,應該“頂禮諸佛菩薩”,因爲大多數的經藏是佛和菩薩以問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請問經》、《彌勒請問經》、《富樓那請問經》;在論藏或對法方面的經論前,應該“頂禮文殊師利菩薩”,因爲唯以文殊師利菩薩的敏銳智慧,才能辨別蘊、界、處、緣起等一切對法的概念、數目、定義。

  自赤熱巴巾時代以後,藏地基本上采用這種頂禮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國王的規定,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辨明叁藏的分類,使人們從頂禮句上即可看出這是屬于經、律、論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漢傳佛教中,雖然鸠摩羅什、唐玄奘等譯師翻譯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經論,但在頂禮句方面幾乎沒有這種傳統,所以,如果翻閱漢文《大藏經》,就分不清楚到底哪個屬于論藏、哪個屬于律藏。

  剛才也講了,國王赤熱巴巾對佛教的貢獻相當大,不僅如此,他對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國王有一個長長的發髻,上面綴有各色的綢緞,如果見到出家人或者僧團,他就把自己的發髻松下來鋪在地上,讓出家人在頭發上踏過。國王對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當時藏地佛教非常興盛。赤熱巴巾還要求每一個出家人應該由七戶施主供養(不像我們這裏有些出家人,不要說是七戶,就是一個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別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戶也不知道),並且在譯經方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貢獻。就像漢傳佛教中的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樣,我們藏傳佛教曆史上也有以國王形式來護持正法的情況。無著菩薩在造論時,也是依照赤熱巴巾的這種規定對譯禮句作了解釋。

  〖對于論義,阿阇黎善天認爲:〗阿阇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論師。前段時間也講了,現在譯出來的印度《入行論》講義大概有八九個,而在這些講義中,最出名的就是善天、那波瓦、慧源論師所著的叁大講義。表面上看來這個《善說海》不像其他講義寫得那樣廣,但實際上無著菩薩在造論的時候,對于最根本的問題,都已經詳詳細細參考了這些注疏。善天論師認爲〖以初善、中善、後善可以包括整個這部論典的內容,按照順序,初善即頂禮句,中善是從頂禮句到回向品之前,後善爲回向品。〗他是以初善、中善、後善概括了全論內容。《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叁處叁善引導文》也是以初善、中善、後善包括了所有的內容,首先是大乘菩薩行方面,然後是總密乘方面,最後是無上大圓滿。按照善天論師的說法,這裏是從善妙方面來進行宣說的。

  〖那波瓦阿阇黎則認爲,以造論之因、宣講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禮這叁部分可包括此論,也就是說,造論之因是從“暇滿人生極難得”開始的前叁品〗第一品從暇滿難得開始,前叁品講了造論之因,〖回向品宣說布施度〗中間廣講六波羅蜜多時,回向品屬于布施波羅蜜多,〖不放逸品與正知正念品宣說戒律度。〗安忍度、精進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論典當中比較明顯,每一品都有詳細的介紹,但布施度和持戒度這兩個不太明顯,所以尊者概括性地總結這兩度的內容。

  大家應該注意,這些內容都屬于考試範圍,到時候讓你填:善天論師是怎麼認爲的,那波瓦是怎麼認爲的……你不要不知道“那波瓦”是什麼意思,似乎從來沒有聽過、從來沒有看過,特別傷心。不要這樣!應該一步一步地全部學懂。〖(其余的內容在頌詞中顯而易見。)本注釋的分法如下:〗

  今天講到這裏吧。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