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節課

  第五節課

  繼續宣講完整無缺、正確無誤開顯大乘道的《入行論釋·善說海》。本論分兩個方面:論名和論義。昨天已經講了論名(包括真實論名、譯禮),今天正式宣講論義。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一(入造論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

  丙一(真實宣說)分叁:一、禮贊句;二、立誓句;叁、示現謙虛。

  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人,不僅要通達頌詞的意義,而且也要看無著菩薩的科判及講義內容。有些人可能認爲:“我以前看過這本書,頌詞也學過,科判也背過。”不要這麼想!學習論典的態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態度沒有擺好,你的學習也不一定成功。

  我們學習任何一個論典,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首先要背誦它的頌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學習五部大論,你一定要背誦每部論的頌詞,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要知道這部論的科判是怎麼立的,整部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叁個條件,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第四個條件,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者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不僅要在字面上通達,還要總結它的要義,對每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破析研究。如果你沒有這樣,光從字面上簡單滑過去,這不叫學習論典,只不過在聽傳承而已。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們講過《入菩薩行論》,當時用的科判是華智仁波切的“明鏡義”,這個科判分得相當好,後來《入菩薩行論廣釋》也是用了這個科判。這次我們不用那個,而是用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來進行宣說,希望各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該記哪些內容。尤其是我們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數人都背過《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希望你們這次一邊聽講,一邊隨堂把頌詞背下來,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頌詞沒有背好,內容恐怕解釋得不是特別清楚。

  要知道,《入菩薩行論》並不像五部大論 那樣,內容比較深,背起來比較費勁,我寺院中的小僧人(大概十幾歲)就像念觀音心咒那樣背得特別熟。在座有些人年齡可能比較大,如果是六七十歲了,不背也可以,其他的人不管十幾歲也好,五十歲也好,背誦應該沒問題。真的,你們不要怯懦:“哦,我已經四五十歲了,肯定不行了……”不應該這樣!去年我們考試的時候,很多六十歲的老菩薩也到考場上背了很多論典,當時他們背得特別精彩,只不過看不到牙齒而已(衆笑)。

  下面先講禮贊句,寂天菩薩在造論之前,首先頂禮叁寶和其他應供處,頌詞是這樣的: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

  從字面上解釋,這裏的“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佛子”是僧衆。學過大乘經典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僧寶指一地以上的菩薩,《智者入門》和《隨念叁寶經》也是這樣講的。這句話中的“法身”,表面上看是法報化叁身裏面的法身,但此處有另一種解釋:以印度的梵語來說,“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布頓大師在《入菩薩行論大疏》中解釋爲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法。什麼法呢?教法和證法。這就是法寶。

  “伴”是一切、所有的意思。在造論之前,寂天菩薩頂禮了一切善逝佛陀、證法和教法、文殊彌勒等大乘菩薩,以及聲聞阿羅漢、緣覺、世間上所有的佛塔、善知識等等,在這些值得恭敬的對境面前,我畢恭畢敬地頂禮。誰頂禮呢?我寂天菩薩,這裏是以作者的名義來頂禮的。頂禮的方式是什麼樣呢?上等者以見解的方式頂禮 ,中等者以修行串習的方式頂禮 ,下等者以叁門恭敬、五體投地的方式頂禮。

  下面看一下無著菩薩對這個頌詞的解釋(無著菩薩開始解釋得比較廣,好幾天都是講義看不到頌詞,但過一段時間,頌詞下面就只是簡單的字面解釋了。以前薩迦派有些論師也是這樣,剛開頭的時候講得特別廣,後來逐漸越來越略了)。〖關于“善逝”〗首先是佛寶。我們以前在講《入菩薩行論》時,介紹過《釋量論》中的解釋方法,你們可自己翻閱《廣釋》作參考。一般來講,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認爲佛陀有十種名號,即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種名號當中,其中一個就叫做善逝。〖普明論師認爲〗普明論師是印度八大論師中的一個,他解釋《入菩薩行論》的注疏非常出名,這裏他是這樣認爲的:〖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稱爲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善逝”是很好地去了。有些人認爲“去了”就是死了、圓寂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從輪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經到達彼岸。所以,“善”是很好的、善妙的、非常成功的,“逝”是去,去到哪裏呢?去到涅槃的地方,從我們此岸到彼岸(前段時間講《心經》也給大家介紹過),所以“善逝”是善去、善妙而去。當然,“去”不一定非要走路而去,因爲“善”有很多種用法:〖比如說身相善妙〗身相很好,可以用“善”來代替;〖善淨瘟疫〗病全部遣除了,禽流感一點也沒有了,也可以叫“善”妙淨除;〖善滿妙瓶〗妙瓶裏全部裝滿了甘露、乳汁,也有“善”滿的說法。“善”雖然是一種形容詞,但在很多場合中都可以用,所以如來也可以叫“善”妙而去。

  如來爲什麼叫做“善”妙而去呢?〖斷除了煩惱障等障礙後莊嚴逝去〗一地到七地之間所有的俱生煩惱障和遍計煩惱障全部斷除了,所以叫“莊嚴”逝去;〖遣除對真如不了知的無明等以後不退而逝去〗八地到十地之間 的所知障——對真如不了知的一種無明完全斷除了,所以叫做“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習氣以後究竟而逝去〗依靠最後的金剛喻定,將煩惱障和所知障最細微的習氣全部斷盡,得到佛陀的果位,稱爲“究竟”而逝去。〖這是從斷功德的角度而講的。〗以上普明論師從斷功德方面,講了一地到十地直至佛地之間斷除障礙的情況。《現觀莊嚴論》中也說:大乘佛子的目標有“叁大”,一個是斷大,一個是證大,還有一個心大。“斷大”指所斷圓滿,該斷的障礙已經全斷完了;“證大” 指所證圓滿,該證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證悟了;“心大”指大悲心圓滿。所以,菩薩度化衆生的目的,就是要現前這叁種大。此處主要從“斷”的角度解釋了善逝的涵義。

  〖善天尊者則認爲,由于證悟了一切所證,因而稱爲善逝。〗善天尊者從“證悟”的角度來講,因爲證悟了一切萬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總而言之,正因爲善妙圓滿斷證功德,或者趨至最勝安樂之地,故而才稱爲善逝。〗我們若詳詳細細地解釋,如來的名號包含了甚深的意義。總之,爲什麼叫善逝呢?因爲所有的功德已經圓滿了,所有的障礙全部消除了,從這個角度叫做善逝。

  華智仁波切還解釋道:依靠安樂的菩提道,獲得了安樂的大菩提佛果,這就叫做善逝。菩提道是很安樂的,雖然很多人不學佛,但如果真正學了佛,會對每個人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利益,不管你平時的思想健康也好,生活行住坐臥也好,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充實、很有意義。盡管表面上提起來,我們修道需要苦行,需要在漫長的時間當中積累資糧,有一些很可怕的字眼,但實際上,這個苦行並不像世間上的痛苦,因爲心理的作用相當大,爲求得正法而受一些苦,在真正修行人的眼裏,反而是一種快樂,所以依靠安樂道獲得安樂果,這是華智仁波切的解釋方式。以前有個帝賢論師,他說:斷一切痛苦、證一切功德,故稱之爲善逝。〖《菩薩地論》中雲:“趨入殊勝處而逝,不退逝,故稱善逝。”這以上講的是佛寶。〗

  總之,寂天菩薩也好、我們也好,一定要皈依或者頂禮佛陀,我們畢竟是佛教徒,自己心中的佛陀一定要時時刻刻去憶念。如果你是上根者,或是具有正知正念的人,白天做事情也好、晚上睡覺也好,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就應該是佛陀,這是一個佛教徒最起碼、最基本的行爲。如果我們兩叁天或者好幾天當中從來不想佛陀的恩德,那我們不算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我們上課的時候每天都念“釋迦牟尼佛儀軌”,一方面是大多數人以前在上師面前發過願,沒有念的話會失毀誓言,另一方面,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每天不管怎麼樣,就算心裏不能跟上,詞句上還是要念一些佛,所以大家集體上課前一定要念“釋迦牟尼佛儀軌”。同時,我也希望以前沒有學過《釋迦牟尼佛廣傳》的人,今年在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過程中,一定要看《釋迦牟尼佛廣傳》(前兩天我也提醒過,但這些重要的事情,我會一而再、再而叁地提醒,希望你們不要當耳邊風。這對你們個人非常有意義,不是看了以後我的地位有什麼不同),了解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利益衆生,這與現在某些佛教徒的想象完全不同,大家應該有個深深的體會,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非常希望:凡是佛教徒,不管你是什麼宗派的、什麼團體的,盡量念一些“釋迦牟尼佛儀軌”。當然,各教派都有一些不同的儀軌,但我自己認爲,以前我用將近五個月的時間,翻譯了五百多頁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譯完之後內心體會非常深,對釋迦牟尼佛産生了一種于以往不同的信心,所以,後來要求大家將麥彭仁波切造的“釋迦牟尼佛儀軌”最好每天念一遍,這樣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不管你的心能專注也好、不能專注也好,念一遍的功德是相當大的。

  這裏寂天論師顯現上也是在佛陀面前恭敬地頂禮。當然,有智慧的人,不僅會在真正的佛陀面前頂禮,誠如《親友書》中所說,就連木頭雕刻的佛像,他也是非常恭敬地去頂禮,這是有智慧人的一種選擇和行爲,以上是頂禮佛尊。

  下面講頂禮佛法。佛法是怎麼解釋的呢?〖所謂的“法身”,如《寶性論》中雲:“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極清淨本體,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說甚深種種法。”〗《寶性論》是這樣講的:法身有兩種分類,一種爲“法界極…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