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淨本體”,也就是佛陀各別自證智慧的對境——一切萬法的法性,叫做本來清淨的法身(證法);另一種爲“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證悟法性爲同類因(等流)而宣說的顯宗密宗叁藏十二部經,這稱爲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謂的“法身”分兩個方面,一是證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什麼叫“證法法身”呢?就是我們自相續中所證得的佛陀的境界,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大家每天早上六點鍾修行,如果這時候你的相續中生起一個菩提心,一個悲心,一個對叁寶的恭敬心,這就叫證法法身。産生它最根本的等流因是什麼呢?就是善知識所宣講的佛法,或者佛陀及後來高僧大德們所留下來的典籍,這些都屬于教法法身。所以,這裏的“法身”從表面上看來,好像是法、報、化叁身裏的法身,似乎我們頂禮了善逝如來後又去頂禮他的法身,而法寶在頌詞中沒有體現。不要這麼認爲!因爲真正的法寶,按照大乘《寶性論》的觀點來講,是滅谛和道谛(證法),也就是說,斷除了所有煩惱,現前了我們本來清淨的本體,叫做“滅谛”;依靠什麼樣的方式來斷呢?依靠五道十地的叁十七道品,或者依靠方便方法來斷,這個叫“道谛”,所以法寶也叫滅谛和道谛。以前我們講《俱舍論》有關叁寶的問題時,也分析過小乘有小乘的叁寶、大乘有大乘的叁寶,他們各自的對境有所不同。
〖按照此論中所說,證法的法身是與法界、具二清淨無漏的智慧無二無別。〗證法法身,實際上是與如來各別自證所證的法界無二無別的體性,也叫做本性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種種教典法門,這些是法寶。〗教法法身,是指勝義谛和世俗谛所攝的一切論典和經典,比如宣說勝義谛方面的般若空性,宣說世俗谛方面的因果緣起,如《百業經》、《賢愚經》等等,這些都包括在教法法身當中。所以,我們頂禮的對境是什麼呢?就是衆生相續中的證悟境界(這是證法法身),誰的相續中有菩提心、有出離心、有空性的境界,那麼我們一定要頂禮,因爲他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阿羅漢。還有,世間中能宣說這些證法的文字、語言、經典等等(這是教法法身),我們也應該值得頂禮。
因此,世間上的佛寶指的是什麼呢?以前是斷證圓滿的釋迦牟尼佛。那現在代表佛寶的是什麼呢?就是每個寺院裏面供的這些佛像。作爲佛教徒,不管到了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凡是以釋迦牟尼佛爲主的十方諸佛菩薩的像,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去頂禮,這是佛教徒的一個基本行爲。
至于法寶,剛才也說了,包括宣說二谛的語言文字。有些人看見《金剛經》就認爲“這是應該恭敬頂禮的”,但是看見了南傳佛教的經典,“唉,算了,這不是我學的東西,我不頂禮”,見到藏傳佛教的佛典也不去恭敬,這種分別心非常不好。不管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只要是佛陀傳下來的清淨法門,我們不應該分別宗派。很多人的思想範圍非常狹窄,這樣勢必對自己的修行有一定危害。既然寂天菩薩那樣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在衆生面前示現對所有的教法證法都恭敬頂禮,我們相續中有什麼樣的境界自己也應該清楚,又有什麼理由不頂禮法寶呢?
這些教言學完了以後,大家應該有個這樣的決心:不管以後看到什麼樣的佛像,我一定要頂禮!若能如此,不管我們朝什麼寺院,都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我曾聽一個居士說:“我是漢傳佛教的,我在我的寺院裏經常恭敬頂禮,但去布達拉宮的時候,只是爲了參觀而已,包括在覺沃佛像面前,我也沒有頂禮過。”他好像覺得自己非常偉大,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由于自己的分別念比較重,再加上比較愚癡,在拉薩的覺沃佛像和那麼多具加持的佛像面前一點都不頂禮,自己好像胸有成竹,認爲學過一點漢傳佛教是很有把握的,這也不一定!
我們有些修行人認爲自己很有把握,但實際上也不一定真有把握,有時候這種傲慢心特別可怕。前兩天有個人給我打電話,她說自己已經學佛十多年了,現在不用學什麼顯宗的論典了 。當時我覺得也是挺不錯的,很佩服她。第二天又來一個電話,看是她的電話首先不想接,但後來一直在響,不接也不行,于是就接了。一接電話,沒有人的說話聲,一直是哭聲,我問:“你怎麼了?你要說話呀。”後來她慢慢地說出來了,她說:“我今天非常非常的痛苦,雖然我很痛苦,但是我一點都不恨我的丈夫。”我問她到底是什麼事。她哭了很長時間,然後說:“我今天對他講,我現在已經學佛十多年了,你有什麼隱秘的事情可以跟我說,我的境界還是很不錯的,你一點都不用擔心!”他說:“我本來不想說的,一直都瞞著你,但你既然這樣說了,希望不要不高興,這也是你自己承諾的。我在外面有別的女人了!”聽了這話以後,她說:“我一點都不生氣,我非常理解,但我們原來特別痛苦、特別窮的時候如何如何,現在我該怎麼辦?我想出家……”雖然她說一點不生氣,但從她的語言來看氣得不得了,她說很想出家,我說:“你還是冷靜下來,暫時不要出家,所謂的出家不是這樣的。只不過你昨天說你的境界非常高,現在不用學習了,但從剛才的話來看,可能還是需要學吧。”確實,許多諸如此類的佛教徒有時候認爲自己不用學了,好像什麼都懂,但你只學一個宗派的一些法門,這個法門學得究不究竟也不好說,如果學得不是很好,那就一定要學,不僅要學,而且還要修,否則,僅僅依靠佛法的一些道理,想摧毀自相續中的煩惱是非常困難的。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叁摩地王經》中講過:我給你們宣說了解脫的法門,但說完後你自己一定要修持,沒有修的話,就像病人拿了很多藥但沒有吃,不能對病起作用一樣,這些法也無法對治我們相續中的煩惱。
在座的大多數人對佛法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沒有修的話,佛法是佛法、自己的相續是自己的相續,就像《開啓修心門扉》中所說,人和佛法之間的距離可以過一匹馬,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相續就會與正法背道而馳,根本不能相應。因此,不管你聽到什麼樣的佛法,都應該經常對自己的相續作一些串習,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依噶當派的教言來抉擇,修行可分爲兩種:一是觀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個寂靜的地方,遠離人群和嘈雜的聲音,以毗盧七法的坐式安住下來觀心;“觀察修”是指將我們每天所聽的內容反反複複地思考,盡量將思考的相續延長,這個過程也叫做修行。有些人認爲修行就不能聞思,但實際上,聞思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表面上頂禮佛陀、每天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都覺得特別容易,但是心裏沒有定解的話,光是口頭上說說,一旦煩惱真正現前,恐怕還是不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喜歡說大話,但當真正遇到剛才那樣的事情時,才開始後悔不已。佛經中說:“若未修此法,不得見法性,唯以見聞水,豈能除幹渴?”意思是我們如果沒有修持法,就根本不能見到法性,如同只是看見、聽到水而沒有喝下去,無法遣除相續中的幹渴。比如說,我只是坐在那兒,旁邊有潺潺不息的河流,我說我看到水了、聽到了水的聲音,但水是水、我的相續是我的相續,同樣的道理,佛法口頭上說得來,別人也聽得清清楚楚,實際上我自己從來沒有思維過,雖然天天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但對“一切衆生當過我的父母”或者“我要度化衆生”從來沒有想過的話,這些口頭上的菩提心,在我死亡的時候或者對來世有沒有作用呢?種下善根肯定是毫無疑問,但在相續中串習的功德是沒有的。
我這次宣講《入菩薩行論》,非常希望大家能將法真正地融入自心。當然,我自己什麼功德都沒有,教別人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笑話,但是我確實想:很多人最好不要耽擱在一些文字上,而應該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修習結合起來,這樣對我們的相續會有一定的利益。〖由于這些法寶對于善逝如來來說是具足的,因而稱“具”〗在藏文當中,頌詞裏原來有“具足”這個詞,是“善逝具足法身佛子伴”,但漢文中沒有翻譯出來。
下面講僧衆。大乘僧衆是一地以上的菩薩。大多數人這樣認爲:佛是佛像;法是法寶,也就是《金剛經》等等;僧衆就是廟裏面的大和尚、小和尚,還有幾個調皮的沙彌(衆笑)。這樣想也沒有錯,我們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時候也是這樣認爲的,但這種理解方式比較片面,剛才也講了,真正的佛陀就是善逝,在每個衆生相續中,最了義的佛陀就是如來藏;佛法是教法和證法;僧衆就是大乘菩薩。有關叁寶的概念及其功德,《智者入門》當中也有介紹,《心性休息》、《隨念叁寶經》、《寶性論》裏面也講得特別清楚,希望大家認認真真地去學習。
〖關于“佛子”,《寶性論》中雲:“具信勝乘之種子,生佛與法智慧母,禅樂胎處悲乳母,彼即隨佛生菩薩。”〗所謂佛子是什麼呢?就是大乘菩薩,依彌勒菩薩《寶性論》中的教證,其來源有四種根本因,下面用比喻和對比的方式加以宣說:猶如轉輪王子的産生及生長需要父親的種子、産生他的母親、胎藏、養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産生及生長也需要四種因:一是對大乘佛法的信心,這相當于種子,如果對大乘佛法一點信心也沒有,就好比種子已經被燒毀了,不可能産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産生佛陀和佛法的母親——證悟般若空性,就像轉輪王子依靠母親而産生一樣,菩薩也必須依靠證悟空性而産生;叁是禅樂,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亂的大樂,這相當于産生轉輪王子的胎處 ;四是對衆生的大悲心,即獲得了菩薩的果位以後,仍要不間斷地利益衆生,如同轉輪王子雖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養一樣,《入中論》也說過,大悲心在最初的時候特別重要,中間的時候特別重要,最後特別重要,初、中、後叁個階段都贊歎了它的功德,原因也在于此。有了這四種因,才可以産生大乘佛子。
〖由于生在如來種姓當中,或者能夠成爲如…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