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節課

  第六節課

  《入菩薩行論》分論名與論義兩個科判來宣講,論名前面已經講完了,論義分叁個方面來講。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一(入造論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

  丙一(真實宣說)分叁:一、禮贊句;二、立誓句;叁、示現謙虛。

  昨天講完了禮贊句,今天開始講立誓句。

  什麼叫做立誓句呢?就是作者爲了造論不出任何違緣,善始善終、圓滿結束,在這之前所立的一種誓言。一般來講,不管是印度的高僧大德,或是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自古以來都有作立誓句的傳統,原因一個是具有智慧的人中間不會退轉,另一個是如果下了極大的決心,就不會出現其他的違緣,有兩方面必要。

  丁二、立誓句:

  今當依教略宣說,趨入佛子律儀法。

  寂天論師在前面已頂禮了佛陀、佛法、佛子菩薩以及值得恭敬的所有對境,頂禮以後再做什麼呢?依靠釋迦牟尼佛爲主的諸佛菩薩的經典、龍猛菩薩等印度高僧大德的論典,進行宣說。宣說什麼?讓無量衆生趨入菩薩律儀的法門。“菩薩律儀”指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大乘佛子的學習對境就是這叁種學處,它包括了大乘的全部戒律。怎樣宣說的呢?依靠釋迦牟尼佛和高僧大德們的經論而宣說。

  講義中是這樣的:〖所說的內容是什麼呢?即是趨入佛子律儀的方法。〗《入菩薩行論》主要講了什麼?趨入大乘菩薩律儀的方法。很多人想學大乘佛法,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若翻閱《大藏經》裏的大量經典,現在末法時代的人精力不夠、時間不夠、智慧也不夠,恐怕非常困難。那其他高僧大德有沒有這樣一個殊勝的論典呢?可以說非常稀少。所以,寂天菩薩爲了我們後學者,攝集了所有大乘經論的教義,然後造了《入菩薩行論》。

  利根者一看到論名,就知道此論的內容是什麼;中根者看到立誓句,也會明白整本書的內容;鈍根者只有學完了整部論典,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所以,我們如果是中根者,現在看到立誓句就會知道:這部論典講了什麼內容?一個人趨入大乘的時候,要怎麼樣學、怎麼樣做、最後獲得什麼樣的果,基道果的所有問題全部清清楚楚。

  〖其中“佛子律儀”是指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這叁個戒律包括了大乘的所有學處。“嚴禁惡行戒”指菩薩在任何時候身口意都不造惡業;“攝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轉爲功德、善法;“饒益有情戒”指發了菩提心的人怎樣真正利益衆生。總而言之,不造惡業、唯造善業,造善業的方式是什麼,以饒益有情的方式來利益衆生,整部論典講的就是這一點。

  當然,說起來非常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如果一個人不造任何惡業,唯一行持善法,並且幫助衆生,那他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具足這叁條戒律,口頭上說“我是大乘修行人”,實際上根本不具足大乘的法相,這個問題大家應該記住!

  〖行持這些戒的方法通過十品來宣說。〗本論從第一品到第十品,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教證進行宣說。〖那麼,這部論典是以什麼方式造的呢?“依教”。〗也就是說,並不是寂天菩薩的個人臆造,也不是他選出一些詞句編造的,而是依靠教典來造的。〖也就是說,依據經論中所說的意義來造的。〗

  這樣一來,有些人會想:寂天菩薩那麼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號稱印度“二大稀有”之一 ,爲什麼還要依靠經典呢?這就教誡我們後學者:造任何一個論典、給別人講經說法,或者自己著書辯論,千萬不能離開佛陀的教義,如果離開的話,僅憑自己的想象胡言亂語造成文字,實際上對衆生的利益不大。不要說我們凡夫人,就算寂天菩薩和月稱論師 ,他們也是分別依靠佛陀的聖教、龍猛菩薩的論典來進行宣說的。

  現在社會上流行很多法本,這些有沒有引用真正的佛語作教證呢?很少!所以,大家以後自己學習論典,或者造任何書籍,必須要有一定的依據——佛教的依據,因爲我們畢竟是佛教徒,佛教徒寫書不應該用儒教說什麼、基督教說什麼、非宗教又說什麼,這樣沒有太大的必要。當然,有時候引用一些世間典故、諺語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你最究竟的觀點,比如說中觀的究竟思想,若以其他宗教的觀點或世間古籍來作教證,恐怕是不合理的。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值得注意!

  〖若有人想:如果是經論中所說的內容在這裏講述,那就沒有必要了吧。〗有些人想:既然《入菩薩行論》是依靠經典和論典而造的,那我們直接學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龍猛菩薩等的論典就可以了,又何必多此一舉造論呢?沒有任何必要吧。

  回答是什麼?〖實際上,這部論典是將經論中雜亂無章的內容理順成井井有條,零零散散的內容彙集一處,並將許多典籍的內容概括起來進行闡述。〗造論典非常有必要,因爲佛經是針對不同衆生宣講的,裏面有很多道理不一定合在一起,這一章的法要和那一章的法要,分別針對了不同根基的衆生,所以佛經的內容不一定有次第。

  正因爲沒有次第,論典分四種,第一種就叫做“次第論”,即將佛經中次第不明顯的法要依道次第而進行宣說,比如《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二種叫“解隱論”,依靠這些論典而解開佛經隱含的密意,包括所有的注解。第叁種叫“實修論”,指引導實際修持的論典。最後一種叫“彙集論”,將所有的法要彙集一起,如寂天論師的《學集論》就是將一百多個教證合在一起的。

  論典一般來講有四種,那麼,《入菩薩行論》屬于什麼樣的論呢?它既是彙集論,也是次第論 ,還是“解隱論”(比如《解深密經釋》、《中觀六論》就是解釋佛陀《般若經》的論典)和“實修論”(如《親友書》)。所以撰著本論有沒有必要呢?很有必要。爲什麼呢?因爲佛在經裏講得那麼廣,我們末法衆生的壽命有限、智慧有限,在這麼短的人生中,根本沒有精力將浩如煙海的佛經一一翻閱。古代人沒有很多雜亂的事情,將所有佛經全部翻閱的也是少之又少,何況說我們現代人了,瑣事特別多、思想也雜亂,在這種情況下,幾乎不可能有聞思所有大乘經典的機會。爲了讓後學者只學一個論典就全部通達大乘的教義,寂天菩薩將大乘經論的所有精華彙集于一處,而撰寫了這部《入菩薩行論》。

  〖由此可見,並沒有你們說的過失。〗有些人認爲如果經論中有,造《入菩薩行論》就沒有任何必要了。這種過失實際是不存在的,造這部論不僅沒有過失,而且有相當的必要!我們藏傳佛教中,各個寺院爲什麼必須要學《入菩薩行論》?就是因爲它是總結整個大乘的一部教言書,學習了它並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義基本上就能完全明白了。

  〖這般宣說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會舍棄所立下的誓願,這樣立誓就是爲了使造論善始善終。〗爲什麼要造立誓句?因爲任何具有卓越智慧的人,一般不會輕易舍棄自己的誓言。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容易答應一件事情,也不會承諾很多很多,但只要他承諾了,永遠也是不會改變的。原來我們學《二規教言論》時,在堅定誓言方面有非常殊勝的教言,龍猛菩薩造的《智樹論》中也說:智者一般不承諾很多,一旦承諾以後,就像石頭上刻文字一樣,臨死也不會輕易舍棄。所以,具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違緣,所立下的誓言絕不會放棄。

  我們以後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不能夠輕易答應,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別人今天說這個我答應,明天說那個我也答應,這樣一來,自己做任何事情就會沒什麼頭緒。相反,你詳詳細細觀察以後,一旦答應下來,就不能隨意改變。做什麼事情,堅定誓言是相當重要的,尤其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假如出現違緣,包括我的身體、壽命在內,那誰也沒辦法;但如果沒什麼違緣,大家最好不要輕易舍棄誓言,無論你住在學院還是外面,遇到這個法不容易,遇到以後,一定要給自己立下一個特別堅定的誓言。

  昨前天,我聽北京的個別居士說:“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雖然我們很忙,也有一些困難和違緣,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發誓:無論傳講多少年,這個法一定會善始善終、圓滿聽完!”可見,他們對法確實有一種希求渴望之心。今天我還通過不同途徑,聽到有些道友說自己聽這部論絕不會虎頭蛇尾,一定會聽圓滿的。大家能有這樣的誓言,我覺得非常好。人的心態,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說有叁種:一種特別容易改變,就像水上的花紋;一種比較穩固,就像土粉裏畫文字;還有一種特別穩固,就像石頭上刻文字。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誓言一定要堅定,就像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一樣,在這個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違緣,再怎麼樣這個誓言也不能放棄,如果你的誓言沒有放棄,它就會起主導作用,以後你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修行。否則,最初沒有觀察好,只是人雲亦雲,聽別人說《入菩薩行論》很好,自己就去聽一聽,但聽的過程中沒什麼感覺,很快就退心了,這種情況是不好的。要知道,學習佛法並不是像打針一樣,馬上就有一種感覺,我們讀世間學校想得大學文憑,聽一兩堂課也不能馬上就圓滿自己的智慧,更不用說甚深的佛法了。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

  《般若八千頌釋》中說:“具有智慧的人,對于利益衆生的事,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會舍棄。”所以,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應該以利益衆生的心態來學習。當然,這次聽受的大多數人,可能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你在外面報名,還是在座的有些人,這次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大家也應該反觀自己想一想。是自己得一點智慧、懂一些佛法?還是爲了即生健康、發財,來世轉生爲轉輪王、天界,或者不墮惡趣?如果以這樣的目的來聽受,這種發心不是很好。還有些人,什麼想法都沒有,別人說這個《入菩薩行論》很殊勝,自己就去聽,這種心態也不太好。如果我們這次聽法,目的是懂…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