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待他利的意思。〗若依照《入菩薩行論》來修持,自己的心會相應善法,暫時我的信心越來越增長,究竟的目的是什麼?肯定對衆生有利。所以,寂天論師一方面非常謙虛,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說出了他以後怎樣利益衆生,體現了一種對自我的信心。
〖爲什麼這樣說呢?萬一與我具有同緣分即相同種性百般尋求菩薩行、心術正直的其他諸位學人見到這些內容,也許會有增長菩提心等利益。〗
“假使有人與我一樣……”,上師如意寶以前說,真正和寂天菩薩一樣,那是什麼境界呢?正如《智慧品》中所說“以虛空的正見來攝持所有衆生”,因此與他一模一樣是相當困難的。
所以,這是一種謙虛的語氣,意思是說,假使有人與我同等、對菩提心很有信心、心術非常正直,他看到本論之後,可能對衆生會有一定的利益。不像現在有些人,“你們看了這部論典,百分之百有好處,沒有任何副作用。我講的是最好的,寫的也是最好的……”,全部用這種方式打廣告。而寂天菩薩不是這樣,他只是說“也許”有增長菩提心等利益。
〖這樣的謙虛之詞能使大家了解作者無有我慢,〗作者之所以如此謙虛,就是爲了摧毀世人的我慢,雖然他的智慧、境界等各方面非常了不起,但在衆生面前並沒有如是顯露。因爲我們學習佛法有兩大障礙,其中一個就是我慢。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相續中如果蔓延我慢,從此以後,就看不到別人的功德,對自己的學問也會有滿足之感。
有些人覺得《入菩薩行論》沒有什麼不懂的,跟別人不願意研討,也不願意參加輔導,這樣學完了以後,自認爲很了不起,是博士生、研究生,但真正不會有太大的利益。昨天我看了你們的報名,相當一部分人有一定的文憑,但我不是特別驚訝,爲什麼呢?世間上雖然你在某個學業、某個課程、某個專業方面很出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但大乘佛教方面,你可能只是個初學者,如果自以爲是,不願意和別人交流,那麼學下來也沒有多大的利益。
話又說回來,有些人也不能太脆弱了,學佛有兩種障礙,一是我慢,另一種就是過于脆弱,自己看不起自己,也叫做自輕淩懶惰,“我不能學,學了以後可能不懂吧”,這種心態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如果你很傲慢,那看看你《入菩薩行論》背得怎麼樣?假如《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全部背完,也背得挺不錯,再把五部大論的頌詞全部背完、《入菩薩行論》的講義全部背完,若能這樣,那傲慢也值得,你確實很了不起。不然的話,光是文字上會讀,凡是認得字的人都會,我不認爲你已經學懂了。
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在我面前聽《入菩薩行論》已經幾遍了,在其他法師面前也聽過幾遍了,合起來可能有六、七次,盡管如此,他們還願意在別的道友面前學習,不恥下問。所以,你們不要不懂裝懂,認爲自己很了不起,實際上連最基本的知識也說不出來,若以世間學問爲傲慢的資本,這是學佛的一大障礙。打個比方,如果有人是個小學生,他自認爲沒有能力,所以一直認認真真地背頌詞、學習裏面的內容,而有人是個博士生,他認爲自己肯定懂《入菩薩行論》,所以得過且過,看完就算,這樣過了一百天後,到底誰的境界高?我認爲沒有傲慢心的小學生水平高一點,相不相信你們自己看吧。
過于傲慢不合理,過于謙虛也不合理。有些人實在太謙虛了,明明自己的水平不錯,但如果讓他們輔導,“我不能輔導,我不行”,好像沒有一點勇氣,這種謙虛實際上也是修道的障礙。
不僅是佛教,世間中太謙虛的話,別人也是不認可的。尤其是西方國家,對于中國人的謙虛,他們始終不習慣。以前上師去西方國家時,經常要求我們盡量跟他們的心態相應,但他們的有些心態確實跟我們的不同,比如說,他幫我做一件事情,我說“非常感謝,你特別辛苦啦”,一般的回答應該是“不客氣、不客氣”、“沒有什麼、沒有什麼”,但他們不是,他們認爲這樣做是值得的。我們平時請客也好,說話也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如果過于謙虛,有時候會適得其反。所以,在弘揚佛法,甚至對待世間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不卑不亢——不能太自卑,也不能太傲慢。
太過謙虛的反作用,用一個世間的例子來說明:兩百多年前的軍事家李鴻章,有一次在國外的賓館招待一些外交官員,席間他客氣地說:“今天因爲時間的關系,對大家招待不周,簡單准備了粗茶淡飯,望大家諒解。”因爲他當時比較出名,這句話後來就登了報,第二天賓館老板來找李鴻章打官司,他說:“你們中國人自己罵自己是可以的,但爲什麼說我做的是粗茶淡飯?(衆笑)”
無獨有偶,前幾年北京有一個金教授,跟幾個明星和一些重要人物到俄羅斯。其中有個明星長得比較好看,打扮得也非常得體,國外有個人說:“小姐,你長得非常漂亮,衣飾也很有品味。”這個明星謙虛道:“多謝你的誇獎,我不漂亮,也不會打扮。”那個人聽後特別不高興,他對金教授說:“這個明星很奇怪,難道我沒有鑒別能力、沒有欣賞品位嗎?”
所以,到了西方國家,別人誇獎你穿得好看,你一定要說“好看好看,這衣服是很不錯的”,如果回答“我是瞎穿的,穿得非常不好”,對方馬上就不高興,爲什麼呢?因爲他認爲我評價你是有一定的智慧,有這個能力,並不是隨便判斷的,如果你否定了的話,難道我連欣賞衣服的能力都沒有嗎?所以,各個地方的習慣傳統都不相同。
寂天論師說“我沒有利益衆生的心”,可能是印度人的一種傳統吧,按照藏地傳統,一個上師說自己沒有利益衆生的心、講得非常不好,大家就會覺得他特別謙虛,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上師如意寶以前常在課堂上謙虛地說:“我不是列繞朗巴的轉世,我沒有弘法利生的能力……”如果在西方國家,你說沒有能力利益衆生、沒有能力講課,他們馬上對你說:“沒有資格的話就下來,不要上去講了。”所以每個地方的傳統是不相同的,我們今後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既要觀察環境,也要觀察人們的心態,因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感想,我們的話不僅要能觸動自己,對他們也要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過于謙虛,也不能過于傲慢。平時大家輔導、參加講考,不能太脆弱了,但也不能太傲慢,如果覺得自己叁藏十二部全部精通,但真正問的時候,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這樣也不太好。〖也表明如果出現過失,則請求寬恕之義。〗
丙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分叁:一、各自之本體;二、宣說之必要;叁、如何宣說。
丁一、各自之本體:
〖此論的所說內容即以“趨入菩薩律儀法”這一句頌詞爲代表完整無缺的大乘之種性、〗“種性”是指基道果裏面的基,〖道、果,當然主要是菩薩的所有學處。這些所說內容依靠此論而通達爲必要;〗造論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前面所講的叁種學處。造論的必要是什麼?依靠學習這部論典,通達菩薩的所有學處。〖通達依賴于論典是關聯,〗若要通達這部論典,必須依靠本論的文字、內容,還有自己的串習和聞思,這些互相之間都是有關聯的。〖實修所通達的意義從而獲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必要”是目的之意,“必要之必要”是指最究竟的目的。最究竟的目的是什麼?通過學習《入菩薩行論》,完全通達了其中密意,最終獲得大乘的勝果。
丁二、宣說之必要:
〖諸位智者通過了知論典具有必要等從而才會深入修學。〗知道“必要”以後,有智慧的人才會深入學習。就像這次的有些人,因爲以前看過了《入菩薩行論》的有些內容,所以才會紛紛報名參加,這就是有智慧人的一種選擇。
丁叁、如何宣說:
〖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論釋難》中說:“這部論的必要等實際上通過論名就已經指明了。”〗造論的必要等,可以通過《入菩薩行論》這一論名來了知。〖阿阇黎善天說:“趨入佛子律儀法”是所說,爲利益自他是必要,論典與必要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即是關聯。〗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