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待他利的意思。〗若依照《入菩萨行论》来修持,自己的心会相应善法,暂时我的信心越来越增长,究竟的目的是什么?肯定对众生有利。所以,寂天论师一方面非常谦虚,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他以后怎样利益众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的信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分即相同种性百般寻求菩萨行、心术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
“假使有人与我一样……”,上师如意宝以前说,真正和寂天菩萨一样,那是什么境界呢?正如《智慧品》中所说“以虚空的正见来摄持所有众生”,因此与他一模一样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这是一种谦虚的语气,意思是说,假使有人与我同等、对菩提心很有信心、心术非常正直,他看到本论之后,可能对众生会有一定的利益。不像现在有些人,“你们看了这部论典,百分之百有好处,没有任何副作用。我讲的是最好的,写的也是最好的……”,全部用这种方式打广告。而寂天菩萨不是这样,他只是说“也许”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
〖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作者之所以如此谦虚,就是为了摧毁世人的我慢,虽然他的智慧、境界等各方面非常了不起,但在众生面前并没有如是显露。因为我们学习佛法有两大障碍,其中一个就是我慢。我慢的山坡上留不住功德的水,相续中如果蔓延我慢,从此以后,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对自己的学问也会有满足之感。
有些人觉得《入菩萨行论》没有什么不懂的,跟别人不愿意研讨,也不愿意参加辅导,这样学完了以后,自认为很了不起,是博士生、研究生,但真正不会有太大的利益。昨天我看了你们的报名,相当一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凭,但我不是特别惊讶,为什么呢?世间上虽然你在某个学业、某个课程、某个专业方面很出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但大乘佛教方面,你可能只是个初学者,如果自以为是,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那么学下来也没有多大的利益。
话又说回来,有些人也不能太脆弱了,学佛有两种障碍,一是我慢,另一种就是过于脆弱,自己看不起自己,也叫做自轻凌懒惰,“我不能学,学了以后可能不懂吧”,这种心态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如果你很傲慢,那看看你《入菩萨行论》背得怎么样?假如《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全部背完,也背得挺不错,再把五部大论的颂词全部背完、《入菩萨行论》的讲义全部背完,若能这样,那傲慢也值得,你确实很了不起。不然的话,光是文字上会读,凡是认得字的人都会,我不认为你已经学懂了。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在我面前听《入菩萨行论》已经几遍了,在其他法师面前也听过几遍了,合起来可能有六、七次,尽管如此,他们还愿意在别的道友面前学习,不耻下问。所以,你们不要不懂装懂,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知识也说不出来,若以世间学问为傲慢的资本,这是学佛的一大障碍。打个比方,如果有人是个小学生,他自认为没有能力,所以一直认认真真地背颂词、学习里面的内容,而有人是个博士生,他认为自己肯定懂《入菩萨行论》,所以得过且过,看完就算,这样过了一百天后,到底谁的境界高?我认为没有傲慢心的小学生水平高一点,相不相信你们自己看吧。
过于傲慢不合理,过于谦虚也不合理。有些人实在太谦虚了,明明自己的水平不错,但如果让他们辅导,“我不能辅导,我不行”,好像没有一点勇气,这种谦虚实际上也是修道的障碍。
不仅是佛教,世间中太谦虚的话,别人也是不认可的。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的谦虚,他们始终不习惯。以前上师去西方国家时,经常要求我们尽量跟他们的心态相应,但他们的有些心态确实跟我们的不同,比如说,他帮我做一件事情,我说“非常感谢,你特别辛苦啦”,一般的回答应该是“不客气、不客气”、“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但他们不是,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我们平时请客也好,说话也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如果过于谦虚,有时候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弘扬佛法,甚至对待世间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不能太自卑,也不能太傲慢。
太过谦虚的反作用,用一个世间的例子来说明:两百多年前的军事家李鸿章,有一次在国外的宾馆招待一些外交官员,席间他客气地说:“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对大家招待不周,简单准备了粗茶淡饭,望大家谅解。”因为他当时比较出名,这句话后来就登了报,第二天宾馆老板来找李鸿章打官司,他说:“你们中国人自己骂自己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说我做的是粗茶淡饭?(众笑)”
无独有偶,前几年北京有一个金教授,跟几个明星和一些重要人物到俄罗斯。其中有个明星长得比较好看,打扮得也非常得体,国外有个人说:“小姐,你长得非常漂亮,衣饰也很有品味。”这个明星谦虚道:“多谢你的夸奖,我不漂亮,也不会打扮。”那个人听后特别不高兴,他对金教授说:“这个明星很奇怪,难道我没有鉴别能力、没有欣赏品位吗?”
所以,到了西方国家,别人夸奖你穿得好看,你一定要说“好看好看,这衣服是很不错的”,如果回答“我是瞎穿的,穿得非常不好”,对方马上就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我评价你是有一定的智慧,有这个能力,并不是随便判断的,如果你否定了的话,难道我连欣赏衣服的能力都没有吗?所以,各个地方的习惯传统都不相同。
寂天论师说“我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可能是印度人的一种传统吧,按照藏地传统,一个上师说自己没有利益众生的心、讲得非常不好,大家就会觉得他特别谦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上师如意宝以前常在课堂上谦虚地说:“我不是列绕朗巴的转世,我没有弘法利生的能力……”如果在西方国家,你说没有能力利益众生、没有能力讲课,他们马上对你说:“没有资格的话就下来,不要上去讲了。”所以每个地方的传统是不相同的,我们今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既要观察环境,也要观察人们的心态,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感想,我们的话不仅要能触动自己,对他们也要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于谦虚,也不能过于傲慢。平时大家辅导、参加讲考,不能太脆弱了,但也不能太傲慢,如果觉得自己三藏十二部全部精通,但真正问的时候,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样也不太好。〖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一、各自之本体;二、宣说之必要;三、如何宣说。
丁一、各自之本体:
〖此论的所说内容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为代表完整无缺的大乘之种性、〗“种性”是指基道果里面的基,〖道、果,当然主要是菩萨的所有学处。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造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三种学处。造论的必要是什么?依靠学习这部论典,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互相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必要”是目的之意,“必要之必要”是指最究竟的目的。最究竟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了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丁二、宣说之必要:
〖诸位智者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知道“必要”以后,有智慧的人才会深入学习。就像这次的有些人,因为以前看过了《入菩萨行论》的有些内容,所以才会纷纷报名参加,这就是有智慧人的一种选择。
丁三、如何宣说:
〖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论释难》中说:“这部论的必要等实际上通过论名就已经指明了。”〗造论的必要等,可以通过《入菩萨行论》这一论名来了知。〖阿阇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是关联。〗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