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大乘佛法以后,尽量地帮助有缘众生、饶益众生,若有这种心态,那就是听受《入行论》人员当中最好的了。这一点,希望你们不管处于什么环境,自己也要观察一下:我这次听这个法,是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动机?
今天是我们立下誓言的日子,在第一品还没有开讲之前,大家应该想一想,如果不管怎么样,也要尽心尽力把这部论典学完的话,你就继续听下去;如果觉得有点困难,每天也没有开天眼,听法又不能发财、升官,光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有什么好听的,那你不听也可以。下节课就开讲第一品了,在此之前你如果不能发下这种誓言,暂时放下也可以。但总的来讲,我希望大家对善法方面的誓言永远不要舍弃,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关键的问题。而对于造恶业方面的一些誓言,虽然以前承诺过,但现在可以慢慢放下来。比如说,以前你承诺要做的坏事,现在看来对众生不利、对自己也不利,若认为“这是发了誓言的,应该做完吧”,没有必要这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对善法方面的誓言不能轻易放弃,对造恶业方面的誓言应尽量舍弃,这个差别一定要分清楚!
前面也讲了,造立誓句的目的是为了造论善始善终,但那波瓦等有些论师认为:寂天菩萨是大成就者,造论不用担忧出现违缘,希望造论善始善终是多余,不应该是这个目的;另一方面,他也是个大智者,大智者造论肯定善始善终,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在后人面前显现立誓后不能随便改变而已,实际上,从他自身的角度而言,根本不需要立誓言来策励自己。有些印度论师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点,你们可作为参考。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入菩萨行论》宣讲的道理,是前所未有的、还是以前就存在的呢?寂天菩萨很谦虚地说:从意义上讲,这些内容并非前所未有;从词句上讲,我对诗学、声律学也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敢说造论的动机是为了利益他众。这是非常谦虚的语言!像他那样的大成就者、真正的菩萨,没有利他的动机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为了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才说自己没有利益众生的发心。
“既然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文词不好、内容也没什么,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为了修持自己的心,熟练菩提心,才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有些论师认为“此论未宣昔所无”,与寂天菩萨的稀有传记有一定的关系(第三种稀有传记):当时寂铠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那烂陀寺,那里有五百位班智达,他们的顶饰是胜天论师,寂铠在胜天论师面前听受了很多佛法而且出家,法名为寂天(有些传记中说是在文殊菩萨面前,听受了许多显密教言)。他默默修持,依靠很多经论的内容造了《学集论》和《经集论》,但在外人面前,他每天除了饮食、睡觉、步行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故被称为“三想者”——想吃、想走、想睡觉。很多大管家认为这种人享用僧众财产是不合理的,不闻思修行,天天吃得饱饱的,住在自己的屋子里,于是想要开除他。但苦于寂天没有破戒,找不到开除的理由,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让每个人背诵经典,寂天肯定不会,到时候以这个理由开除。
要求轮流诵经的时候,寂天首先不肯参加,管家们就请胜天上师出面,后来胜天一说,寂天也就答应了。当时有人想:寂天各方面行为还是有点稀有,也许他非常了不起,我们不能羞辱他!但有些人认为:在僧众面前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否则,每个人都像他一样不听话,以后的僧团怎么管理。于是他们商量,在寺院外面的大厅里陈设了一个妙高法座,故意没设上法座的阶梯,希望他当众出丑。
在诵经的那天(大概是神变月),所有的人全部集中在这个法座下面,寂天菩萨显现神通,不知不觉就坐在了法座上,他问大家:“你们想听以前人们共称的经典,还是前所未有的经典?”下面很多人想捉弄他,就要求背诵前所未有的经典(所以他在诵经时说“此论未宣昔所无”,也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他从《入菩萨行论》的开头“善逝法身佛子伴”一直诵下去,诵的时候,虚空和法座周围呈现各种瑞相,虚空中出现了文殊菩萨,皆为众人亲眼所见。当诵到《智慧品》“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寂天菩萨逐渐腾空,空中不断传来朗朗的诵经声,《回向品》全部诵完以后,人也不见了。看到这种景象,有些人特别后悔(所以,什么都不做的人,纵然不听课、不参加任何事情,我们也不能轻视,因为其中可能有内在证悟境界很高的人),有些人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一直祈祷,有些以稀有的眼光来看待此事。
《入菩萨行论》诵完后,当时很多大班智达、大智者们具有不忘陀罗尼,他们把寂天论师诵的《入菩萨行论》记在心里,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了一千多个颂词,印度东部的班智达记了七百多个颂词,印度中部的班智达记了一千个颂词(历史中有些数目不相同),为此他们之间出现了一些争执。后来听说寂天论师在印度南方的吉祥功德塔附近 ,他们就派一些班智达和管家去请寂天菩萨回那烂陀寺当管家,开玩笑!没说当管家,只是祈求他回到那烂陀寺,但被寂天菩萨婉言谢绝。他们问《入菩萨行论》到底以哪一个为准,寂天论师说以印度中部班智达所记的一千个颂词为准。他们又问:“如果你不回那烂陀寺,《入菩萨行论》里面有很多内容不好懂怎么办?”“不懂的话,在我住房墙壁的缝隙里有《学集论》和《经集论》,想知道广一点,就参考《学集论》,想知道略一点,就参考《入菩萨行论》的总义——《经集论》。”
所以,现在我们学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就是印度中部的班智达以陀罗尼记下来的。当然,这种陀罗尼不像有些人的录音机,按一下不行,又按一下就坏了,不但学不到大乘菩提心,反而生起嗔恨心,恨录音机(众笑)。印度班智达的记忆是相当好的,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三藏结集也是这样依靠陀罗尼而造成文字的。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如果遵照这部论典的次第修习善法,我相信自己对佛法三宝的信心会暂时得以增长,与我具有同等善缘的人,以后如果见到此论,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任何内容在此论中一概没有宣说,〗本论只是将佛经中已有的内容汇集在一处而已,〖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并不精通。〗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说法,我们知道,《入菩萨行论》有很多精彩的比喻,很多道理也讲得非常清楚,不善巧词藻学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这样讲,也是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学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语来修饰。
虽然历史上很多大德特别精通诗歌韵律,在此方面也有不少典籍,如印度马鸣论师的《三十四本师传》,善自在国王的《如意藤树》,藏传佛教华智仁波切的《莲苑歌舞》,汉传佛教憨山大师、莲池大师留下来的优美词句。但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有关教言方面,应该像《时轮金刚》中所说的,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宣说比较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诗的时候,经常会念给老年人听,看他们能不能听得懂,以这个为标准而写的诗脍炙人口。所以,造论不一定非要文笔特别好,虽然文采是很重要,但对于真正的教言来说,不一定非常需要。这一点,应该要掌握分寸。
〖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是为了利益他众而造此论的。〗寂天菩萨谦虚地说:本论内容上没什么前所未有的,词句上也没什么华丽词藻,所以不敢说是为利益众生而造的。〖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是为了自己修行、自己串习才造的。布顿大师曾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所以,早上修菩提心也好,平时修信心、观释迦牟尼佛也好,相续中不要有其他的杂念,心里面一直想“我要利益众生”,或者“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忍辱”,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叫做修行。
可见,寂天菩萨造这部论是不是一种修行呢?是修行!昨天我也讲了,修行有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我们每天听课、辅导就是一种观察修。有些人讲:“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一心一意地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连修行的基本含义你都没有搞懂。要知道,修行不一定非要闭着眼睛坐毗卢七法,从安住修的角度,这样修也可以,但从观察修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心每天都跟所说的法相应,这就是一种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黑洞或屋子里闭关,但一直胡思乱想,这是不是修行呢?肯定不是。比方说,一个人对佛法有很大的信心,虽然他很忙,但仍然边走路边听佛法,这就是一种修行;另一个人将门窗全部紧闭,在家里金刚跏趺坐,但心中一直打妄想“这个人欠我多少钱”、“以前有一个仇人,我有机会要找他算账,跟他打架……”,边打坐边这样想,是不是修行呢?肯定不是。所以,修行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自己应该知道修了没有。
这部《入菩萨行论》,寂天论师在造的时候实际也是一种修行,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白。
〖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论有什么必要呢?为了修习菩提心善法,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不同而在论典中陈述,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有人想:那你自己修就可以了,根本不用造论典。不,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依靠《入菩萨行论》的次第修行,暂时会增长我(寂天菩萨)的信心,究竟来讲,本论肯定对众生有利。〖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暂”字说明有…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六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