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七節課

  第七節課

  現在趣入對真實論體的講述,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前叁品的內容(1—3)是令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中間叁品(4—6)是已生起菩提心後,使它不退,加以穩固;最後叁品(7—9)是令生起的菩提心不失壞,且得以增上;最後一品(10)將造論的一切善根回向衆生。從這四個方面來宣說。

  按照這種觀點,第一品屬于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本品首先介紹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通過這種方式令人生起向往之心,進而引發相續中菩提心的生起。我們這個世界上,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只要有了利他的菩提心,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是個好人,在大小乘的所有佛教團體中,這種修行人也是至高無上的。因此,菩提心的利益不可思議,今天我們正式宣講這部能夠引生菩提心的論典。

  本論的論體分爲十品,首先講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科判的意思是,我們若想自己的學習、修行、聞思全部趨入大乘菩提當中,必須要具備叁個條件,即趨入的身份、趨入的心態、趨入的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菩提心的功德依靠什麼樣的身份來獲得呢?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是我們的“身體”能否成爲菩提心的所依,二是我們的“心”能否成爲菩提心的所依。這兩個條件非常關鍵,否則,菩提心如果沒有所依,它就無法存在,如同大地不存在,高樓大廈就會成爲空中樓閣一樣,菩提心也必須要有一種所依。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總義》中,具體分析了發心的能依所依,並運用了各大教派的不同觀點。如果我們明年學得成《現觀莊嚴論》,在講第一品“遍知十法”時,第一個就是發心,其中專門講了菩提心的能依所依,尤其是所依方面的心依,同時還提到了龍猛菩薩、無著菩薩以及印度、藏地各大論師對此問題的辯論與分歧。當然,我們今天不是講理論,《入菩薩行論》主要是一個彙集論,也是一個修行論,理論上的分析除了《智慧品》(第九品)以外,這裏不作廣說。

  那麼,菩提心依靠什麼樣的身份獲得呢?依靠人身來獲得。如果獲得了人身,菩提心就很容易産生;假如沒有人身,雖然經典裏說天人、龍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這些身體並不殊勝,只不過從“可以生起”的角度來講的,他們的菩提心不能叁時都圓滿。

  有些剛入佛門的人,由于對大乘佛法的聞思不夠,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分不清哪些是頌詞、哪些是講義。前兩天好多人想背誦,但背誦時把無著菩薩的頂禮句也背了,這些不是寂天菩薩的頌詞,我這次並不要求將《善說海》全部背誦,只要背寂天論師《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就夠了。現在頌詞和講義分不清楚的現象非常多,當然這也情有可原,以前我剛來學院的時候,可能比你們還差勁,你們還知道前面幾個相等的字叫頌詞,當時我連這個也不是特別了解。

  大家若能把寂天論師的頌詞全部背下來,那當然是最好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背誦前四品的頌詞也可以,去年我寺院裏的叁十多個小喇嘛,就是把前四品全部背誦了。你們有些人雖然時間特別緊,工作特別忙,但學習不下一點功夫,恐怕是學不到什麼知識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過去的高僧大德對五部大論是如何背誦的,我們學院的人每年要背多少論典,現在有些道友同時在背《量理寶藏論》、《入菩薩行論》、《定解寶燈論》、《大圓滿心性休息》,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你們背《入菩薩行論》實在有困難的話,除了老年人以外,最起碼也要背誦前四品。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人生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暇滿人身極爲難得,既然已獲得了能成辦人生最究竟利益的人身,今生若不成辦有利的事情,也不好好修行佛法,後世怎麼可能再得到這麼好的人身呢?這是字面上的解釋,下面廣說:

  “暇滿人生極難得”主要講認識暇滿,“既得能辦人生利”宣說了難得的道理。知道了什麼叫暇滿、什麼叫難得之後,我們怎樣做才能把人身充分利用起來?沒有好好利用,這是非常可惜的,後兩句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應當好好思維,思維什麼呢?菩提心在這個世間中,是任何如意寶也比不上的,而這種菩提心,就是依靠人身而産生的,沒有人身的話,珍貴無比的菩提心就無法依存,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人身,故應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暇滿人身中的“暇”指閑暇,即是遠離了八種無暇之處,包括非人中的四種、人中的四種。首先是轉生爲非人的四種:1)地獄:恒時有寒熱的痛苦,根本沒有修行的空閑;2)餓鬼:整天有饑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機會;3)旁生:有愚癡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沒有修行的機會;4)長壽天:在四禅廣果天的附近,轉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處于禅定,沒有任何意念,故也不會有機會修法。如果轉生爲非人中的這四處,根本沒有修法的空閑,聽法的道友們,你們不妨想一想:自己轉生到這些地方沒有?如果轉生到這些地方,會不會有今天修法的機會?由于遠離了這些無暇,所以就叫具足閑暇。

  其次是轉爲人中的四種:1)邊地: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點都不興盛,在那裏,人們把佛教當作神學,當作一種很奇怪的東西,甚至有些地方連叁寶的名號也聽不到;還有些人,雖然生于佛法興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關系,對佛教一無所知,這些人都沒有修法的機會;2)佛不出世:雖然沒有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沒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樣,所以也沒有修法的機會;3)持邪見者:即使轉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續中生起了邪見,對佛教的所作所爲不相信,這樣也沒有機會修法;4)喑啞:雖然沒有生起邪見,但自己特別愚癡,怎麼聽經聞法也沒有思維能力,這種人也沒有機會修法。

  遠離了以上八種無暇,就具足了暇滿中的“暇”。暇也可理解爲空閑、閑暇。

  這次傳講《入菩薩行論》,我會稍微結合世間的有些現象講一下,作爲你們來講,則希望能把“暇滿”、“入菩薩行論”等最基本的佛教術語、佛法常識搞清楚,不然的話,你以後跟學佛的人溝通會非常困難,畢竟世間語言無法代替佛教的很多道理。現在有些法師爲了迎合世人,將佛教逐漸淡化成世間法,這樣一來,佛法的有些道理就沒辦法表達了,不管現代科學、心理學、化學、物理學的名詞有多權威,若想取代佛教術語的話,我覺得這是不現實的事情。當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隨機弘法是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太淡化了,佛教的一些基本術語還是要搞清楚。有些居士雖然皈依了很多年,但讓他提一個問題,或者跟他交流佛法特別麻煩,爲什麼呢?因爲他只懂得世間術語,佛教的道理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記,提出的問題讓人看來特別幼稚。所以這次在學習的過程中,希望大家真正學一點知識,既然是個佛教徒,花些功夫把基本道理搞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引用龍猛菩薩《親友書》的教證,進一步宣說閑暇。〖如雲:“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斷除了這其中所說的八種無暇,因而稱爲閑暇。〗這就是剛才給大家解釋的內容。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講過,我們就算在路上燒個茶也要具足各種因緣,修行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沒有遠離這八種無暇,根本沒有修法的機會,對此,大家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詳詳細細地觀察。

  我們早上修菩提心,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怎麼修,光閉著眼睛什麼都不想是不行的,修菩提心必須要思維很多道理,你們應將每天所講的這些內容好好體會,觀察自己到底有沒有遠離八種無暇,人中的四種、非人的四種一個一個慢慢地想,這就是所謂的修行。若能長此以往,久而久之你的修行境界就會逐漸提升的。

  下面講“滿”。“滿”是具足十種圓滿——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首先是五種自圓滿:轉生人中、生在佛法殊勝的中土、諸根具足、對佛法有信心、業際無顛倒,總共有五種。

  1)轉生人中:修菩提心的所依最好是人身,如果連人身都得不到,修法的機會確實是沒有的,世間上的動物哪怕再高級、再聰明,讓它念一句觀音心咒,也是念不來的;2)轉生到佛教興盛的中土:一定要轉生到具足叁藏十二部、四衆弟子的佛教中土,否則,生于偏僻的邊地,就連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3)諸根具足:諸根就是指眼根、鼻根、耳根等等,如果耳根不具足,則沒有方法聽聞佛法,眼根不具足,看不到電視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鼻根不具足……聽法有沒有障礙呢?嘿嘿!你們可以分析一下;4)業際無顛倒:很多講義解釋爲沒有造五無間罪,如果造了五無間罪,死後馬上會墮入無間地獄,不可能有解脫的機會。還有一種解釋是,以前是真正的修行人,後來生邪見還俗了,或者不好好學佛了,這叫做業際顛倒,與此相反則爲業際無倒。5)對佛法有信心:佛法不可思議、甚深難測,如果你對佛教沒有信心,是不可能品嘗到其中妙味的。這五種自圓滿,是依靠自身因緣而具足的。

  五種他圓滿是什麼呢?1)佛陀出世:佛陀沒有出世的話,衆生雖然來到世間,也沒辦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說法:佛出世了還不行,如果沒有講法,衆生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益。有些高僧大德天天在山洞閉關,不接見任何人,或者像《前行》裏講的,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來到藏地,因爲譯師圓寂了,在藏地的弘法事業並不廣大,所以,善知識如果沒有宣說佛法,對衆生不會有很大的利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過,比如釋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沒,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識講經說法的現象,法本、錄像什麼都沒有了,那麼,盡管佛陀曾經說過法,對衆生也沒有利益;4)自入聖教:雖然佛已…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