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世並宣說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沒有過,但自己沒有進入佛門的話,縱然佛法廣大如大海,也是品嘗不到一滴的;5)師已攝受(也有種說法是具足施主等順緣):入了佛門之後,一定要有善知識的悲愍攝受,否則就沒有辦法進行取舍。這五種他圓滿,是依靠他方的條件來具足的。
遠離八種無暇、具足十種圓滿,總共要具足十八種條件,才能叫做“暇滿”人身。
實際上,“暇”和“滿”是根本不矛盾的,比如,“暇”中的沒有轉生邊地,就是“滿”中的生于中土;沒有生爲喑啞,就是諸根具足;沒有産生邪見,就是對佛法有信心……印度的布布達論師也說:遠離八無暇,是從否定的角度宣說的;具足十圓滿,則是從肯定的角度建立的。例如,沒有轉生于邊地,是否定;轉生到中土,是肯定,所以二者並不沖突。
下面以教證解釋“滿”:〖如雲:“爲人根具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此頌包括了十種圓滿,即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首先是自圓滿:1)〖身爲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一定要具足人的法相,假如生爲黃門,則不堪爲一切道、功德、戒律的所依,故必須是諸根具足的人身;2)〖轉生于地界的中土,〗中土分爲地界中土 和佛法中土 ,此處主要指地界中土;3)〖眼等諸根完整無缺〗;4)〖斷除五無間罪因而使業際無有顛倒〗,這裏的業際無倒,無著菩薩解釋爲斷除五無間罪;5)〖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爲信佛法〗此處的信佛法,是對如來的律藏有信心,因爲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有些人認爲學密宗、學大乘,別解脫戒或律藏並不重要,這樣認爲的話,十圓滿中的一個就不具足了。
以上是五種自圓滿,下面講五種他圓滿:1)〖佛陀顯示于世〗;2)〖宣說佛法〗;3)〖因爲有了見谛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若沒有具有見谛的補特伽羅,佛法無法住世;4)〖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有了上師們的教言,才能令有緣者趨入佛法;5)〖有提供資具的施主〗,不具足施主的話,修行人或出家人就沒辦法生活,修行會有一定的困難。這一條跟《前行》、《心性休息》的說法有點不同,雖然不同,但並不矛盾。你們不要一看到不同就認爲是矛盾的,佛經中有很多地方不同,正因爲不同,世間萬法才能說得清清楚楚。如果像唯物論一樣,固定一件事情就永遠改變不了,那解釋什麼都會非常困難。比如,同樣的東西,人見爲水,餓鬼見爲膿,如果只有水是正確的,餓鬼就不能見到膿了,如果餓鬼能夠見到膿,人所見的水就不正確了,到底哪一個正確呢?遇到此類問題,若認爲不同就是矛盾,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佛陀爲不同的衆生宣說了種種法門,每個法門不一定都相同,如果相同的話,《時輪金剛》、《俱舍論》和其他經典中所講的地球,形狀、顔色、大小完全不一樣,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實際上,不相同是因爲衆生的業感千差萬別,就像評價一個人,完全斷定他是好人或壞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認爲他是好人,別人就不能認爲他是壞人,這肯定是不對的。
〖這是指爲利他衆的慈悲這五種是他圓滿。由于具足以上十種特點,所以稱爲圓滿具足十八種功德的這一身體實在是極爲難得。〗這一點希望大家詳細觀察。在其他教言書中,從因、比喻、數目等方面也宣說了人身極爲難得。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淨戒律而獲得,尤其是暇滿人身,必須以前世的清淨戒律爲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多爲緣,再加上往昔所發的殊勝善願,具足這些因緣才能獲得。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宣說人身難得時,有時候用盲龜值木轭的比喻,有時候用昙花難以現世的比喻,有時候用撒豌豆于牆壁偶爾會停留的比喻,有時候用沈香木氣味的比喻。數目方面:惡趣衆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衆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惡趣衆生多如大地土,善趣衆生少如爪上塵。
佛陀以無二智慧所宣說的這些道理,如果仔細思維,就會發現我們修持佛法的這個人身確實非常難得。這並不是口頭上會說就行了,一定要好好地思維、好好地觀想,真正去體會它的難得。有些人認爲得人身很容易,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人,尤其是這半個世紀以來地球上的人口急劇膨脹,但這些只是表面現象,正如經論中所說,愚癡的人或普通的人占了絕大多數,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個城市中有一百萬人,裏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脫生死、發菩提心、發出離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從這個角度來看,具足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人身相當不易。
這次聽聞《入菩薩行論》的道友們,希望大家不要將暇滿難得停留在口頭上,而要真正地從內心思維,不但思維,還要有一種非常深刻的體會,真正認識到獲得這種人身,就像盲人遇到大象的尾巴 一樣難得,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萬般珍惜!
按照布敦大師的觀點,這一句是講認識暇滿,用世間的語言,就是提高覺悟。沒有這種覺悟的話,我們的寶貴人身很容易就被世間上亂七八糟的瑣事耗盡了。
〖《華嚴經·佛暖處傳》中雲:“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淨圓滿閑暇亦難得。〗《華嚴經》說:遣除八種無暇非常難得,具足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也相當難得。此教證在《學集論》中引用過,後面還有幾種難得:佛陀出世、具足諸根、聽聞佛法、依止善知識。《學集論》是寂天菩薩爲《入菩薩行論》造的一個廣釋,大家方便的話,還是應該參考一下,《入菩薩行論》的很多教義在《學集論》中說得非常清楚。
〖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獲得這樣的暇滿人身,暫時可以成辦善趣的人天安樂(增上生),究竟能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或者佛和菩薩的果位(決定勝)。所以,想獲得小士道的人天福報,需要依靠人身;想獲得永遠解脫輪回的聲緣阿羅漢果位,需要依靠人身;想要度化無邊的衆生,還是需要依靠人身。從價值的角度來講,人身確實勝過了一切如意寶。說“如意寶”恐怕很多人聽不懂,那就說你們最喜歡的奔馳、寶馬吧,總之,世間上的任何一個東西都比不上人身珍貴。
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裏說:人身非常難得,得了以後意義重大,超勝如意寶。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全部都是依靠人身而獲得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以前上師在講《入菩薩行論》時說,不要說在座的出家人,哪怕是一個剛皈依佛門的在家人,想依靠人身獲得佛果也是可以的,怎麼可以呢?比如說好好聞思修行,受持皈依以上的戒律,一心念阿彌陀佛,那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辦,如果沒有人身,我們轉生爲其他的衆生,有沒有這麼好的機會呢?絕對不會有。所以,這個方面大家應該好好考慮,得人身最好不要空耗。
〖在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我們務必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行善法。假設在這個時候沒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能再度得到這樣清淨圓滿的暇滿人身?〗我們獲得人身後,如果整天以吃喝玩樂度日,下一世還會得到這樣的人身嗎?〖絕對不會得到。〗如果沒有好好修行、好好發願、好好打基礎,來世想得到這樣的人身,非常非常困難。大家也清楚,我們人間就像《中觀四百論》中講的那樣,大多數人造惡業以後,都是墮入叁惡趣,如果轉生到那裏,什麼時候才有解脫的機會呢?這方面大家應該值得考慮。
雖然有些經典中說,除人以外的其他衆生也能獲得菩提心,但在這裏最圓滿的是什麼?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亂心非常強,也不能成爲別解脫戒的所依,無法真正行持善法。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就一定要再叁地想: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了,如果全部用在世間八法上,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今生獲得了這個人身,最好不要空過!
〖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白白浪費、虛度人身。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閑暇無意義。”〗佛經中說,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人身如意寶浪費了。龍猛菩薩也有個比喻:我們得到一個金寶盆,如果用來盛不淨糞的話,那是非常可惜的。同樣,依靠人身來造惡業,更是非常可惜!
〖《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意思是說,依靠人身,我們可以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播下超勝如意寶的菩提心種子,這樣的人身既已得到,誰還願意放逸呢?佛經裏也說:“一失人身,萬劫不複。”所以,作者再叁地告誡我們,今生既然遇到了善知識,獲得了修法的機會、殊勝的竅訣,千萬不能空耗,否則以後就再也得不到這種機會了。《護國請問經》中說:獲得人身千萬不能放逸,一定要朝具有價值、具有意義的方向努力。《中觀藏論》中也講:“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滿,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義。”
世間上的人並不這麼認爲,有些人說人生的叁大事情是房子、轎車,和其他的一些事物。但我想,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什麼呢?在于你對佛陀有敬仰心。否則,光是口頭上說“我要皈依”、“我是佛教徒”、“我要學習《入菩薩行論》”,這樣沒有多大意義,只有將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內心,令自己的行爲和心態有所改變,這才是佛法的教義。如果自己以前是個惡人,在各方面造了很多惡業,通過學習這些經論,雖然一下子不可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自己的心態盡量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人身的價值。
以上講的是菩提心的所依,首先是身體必須具足暇滿,這種人身相當難得,如果隨隨便便空耗,以後就再也得不到了。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此處用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比喻,宣說菩提心的所依之心非常難得:在沒有月亮、沒有星星的夜晚,烏雲密布、…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