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來的繼承者〗《入菩薩行論》亦雲:“生于如來家族中。”意思是說,獲得一地菩薩以後,相續中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此時方稱爲真正的佛子,在名稱和意義上完全具備了佛子的法相。當然,我們在資糧道發菩提心時,也可以叫做“佛子”或“菩薩”,但從最究竟的角度來講,這只是一種相似的名稱,只有登地的菩薩才是真正的佛子。〖因而,佛子——諸位聖者菩薩是僧寶。〗所以這裏寂天論師頂禮的對境,應該是自相續中部分證悟了人無我和法無我、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龍猛菩薩那樣獲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這些聖者們。

  可見,我們平時頂禮的對境不僅是佛寶、法寶,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大乘佛子,也要恭敬頂禮。不僅如此,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也有很多證悟菩提心的菩薩,文殊菩薩的傳記及大乘經典都講過:文殊菩薩顯示各種各樣的身份來度化衆生,只不過我們不能發現而已。所以,我們的周圍有無數的菩薩,在他們面前也值得頂禮。

  〖于包括僧寶在內的叁皈依處,以及雖不是大乘的皈依處,但總的來說功德超勝的聲聞、緣覺、親教師、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爲應禮處的對境前,作者叁門恭敬作禮。〗“一切可堪爲應禮處的對境”,其他講義是這樣講的:聲聞、緣覺、傳戒的阿阇黎、親教師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們自己上師的舍利塔、遺體、上師生前轉*輪的地方、降生的地方、顯示弘法利生事業的道場,我們都應該頂禮。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說過:“我們不僅要頂禮以叁寶爲主的對境,這裏還有很多沒有包括的對境,也值得我們恭敬頂禮,尤其是要頂禮令自己獲得菩提心或無上境界的上師,如果上師不在的話,應該對他的住房及以前住過、加持過的地方進行頂禮。”(我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路過米亞羅、汶川等上師如意寶以前住過的賓館時,心裏經常很想頂禮。雖然沒有親自頂禮過,因爲路邊都是來往的人群,從車上下來頂禮,大家可能覺得你精神有問題,但內心確實很想頂禮!那天我們去昆明的時候,路過上師如意寶在雞足山住過的賓館,經過那個門口時,心裏也是特別想頂禮。雖然上師現在不在了,但上師加持過的賓館,跟其他一些建築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心目中完全是這樣的)。

  上師還說:“以前藏傳佛教中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竹欽仁波切,他的上師是頂果欽哲仁波切,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他不僅要頂禮上師、上師的住房,還要頂禮上師的狗、上師的牦牛……”從表面上看來,這個人好像有點問題,對人頂禮,對狗對牦牛也頂禮,但實際上,如果自相續中有了證悟或是一定境界,他會報答上師的這種恩德,倘若上師示現了無常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會頂禮上師的住處、住房,甚至上師的家畜等等。

  最近學院有一個堪布帶著侍者在法王以前那個房子的對面建了一間房子,天天都頂禮。我那天問他的侍者:“你們天天在幹什麼?”他說:“堪布要求我們兩個每天都到這裏,向上師的房子頂禮。”因此,對自己有過法恩、令自己獲得利益的上師,我們看見他的住處、弘法利生的地方,也會有一種非常大的恭敬心,並能夠油然而生。海外有個上師曾說:“我天天晚上向父母頂禮。”我覺得很有道理。雖然他是一個出家人,但因爲父母有養育之恩,是自己的恩田,所以對上師頂禮,對父母也應該頂禮。爲了摧毀自相續中的傲慢,我們應該經常在這些對境面前頂禮!

  我這次的要求不高,希望你們每天早上起來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頂禮,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是磕叁個頭,此舉最多只花一兩分鍾而已,但是在值得恭敬的對境面前頂禮,其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佛在經中說:我涅槃以後,供養頂禮四大聖地 ,與頂禮我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有機會我們要對四大聖地進行頂禮,包括我們上師以前弘法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大家也值得頂禮。

  再過二十年,學院是什麼狀況誰也說不出來,但不管怎麼樣,就算什麼都沒有了,光有一個牆壁,或者變成了荒無人煙的一片空地,我們也應該頂禮。因爲這裏是養育我智慧身體的地方,是我智慧身體的來源,我的肉身依靠現在的父母獲得,但我的智慧身體依靠上師們的加持和恩德才有,假如沒有上師們廣弘佛法,恐怕很多人到目前爲止一直都是執迷不悟。如今我們雖不是大徹大悟的大成就者,但是對佛教已經有了一定的正見、一定的信心,在這麼多的人當中、這麼多的衆生裏面,這確實是非常難得的。佛經中也講過:“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以信心出家更難。”我們得人身不容易,縱然得到了人身,遇到佛法尤其是對佛法有正信而真正出家,這樣的緣分更加來之不易,所以大家以後不管遇到自己的哪一位上師,皈依上師也好,獲得法益的上師也好,始終都要有一種恭敬心,這個相當重要!

  〖關于這樣作禮贊的必要,正如《贊佛功德經》中說:“于本師善逝,雖作微供養,亦趨人天樂,得無死聖果。”〗我們對佛陀作一點小小的供養,比如說供一盞燈、供一根香,表面上看來微不足道,好像沒有什麼,但實際上它的功德是相當大的,暫時可以獲得人天安樂,最後能獲得無上的聖果。〖作禮贊的目的就是爲了成辦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等。〗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