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继承者〗《入菩萨行论》亦云:“生于如来家族中。”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以后,相续中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此时方称为真正的佛子,在名称和意义上完全具备了佛子的法相。当然,我们在资粮道发菩提心时,也可以叫做“佛子”或“菩萨”,但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一种相似的名称,只有登地的菩萨才是真正的佛子。〖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所以这里寂天论师顶礼的对境,应该是自相续中部分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获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这些圣者们。
可见,我们平时顶礼的对境不仅是佛宝、法宝,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大乘佛子,也要恭敬顶礼。不仅如此,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也有很多证悟菩提心的菩萨,文殊菩萨的传记及大乘经典都讲过:文殊菩萨显示各种各样的身份来度化众生,只不过我们不能发现而已。所以,我们的周围有无数的菩萨,在他们面前也值得顶礼。
〖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其他讲义是这样讲的:声闻、缘觉、传戒的阿阇黎、亲教师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们自己上师的舍利塔、遗体、上师生前转*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显示弘法利生事业的道场,我们都应该顶礼。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说过:“我们不仅要顶礼以三宝为主的对境,这里还有很多没有包括的对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尤其是要顶礼令自己获得菩提心或无上境界的上师,如果上师不在的话,应该对他的住房及以前住过、加持过的地方进行顶礼。”(我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路过米亚罗、汶川等上师如意宝以前住过的宾馆时,心里经常很想顶礼。虽然没有亲自顶礼过,因为路边都是来往的人群,从车上下来顶礼,大家可能觉得你精神有问题,但内心确实很想顶礼!那天我们去昆明的时候,路过上师如意宝在鸡足山住过的宾馆,经过那个门口时,心里也是特别想顶礼。虽然上师现在不在了,但上师加持过的宾馆,跟其他一些建筑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心目中完全是这样的)。
上师还说:“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竹钦仁波切,他的上师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他不仅要顶礼上师、上师的住房,还要顶礼上师的狗、上师的牦牛……”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对人顶礼,对狗对牦牛也顶礼,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
最近学院有一个堪布带着侍者在法王以前那个房子的对面建了一间房子,天天都顶礼。我那天问他的侍者:“你们天天在干什么?”他说:“堪布要求我们两个每天都到这里,向上师的房子顶礼。”因此,对自己有过法恩、令自己获得利益的上师,我们看见他的住处、弘法利生的地方,也会有一种非常大的恭敬心,并能够油然而生。海外有个上师曾说:“我天天晚上向父母顶礼。”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他是一个出家人,但因为父母有养育之恩,是自己的恩田,所以对上师顶礼,对父母也应该顶礼。为了摧毁自相续中的傲慢,我们应该经常在这些对境面前顶礼!
我这次的要求不高,希望你们每天早上起来在佛像或法本面前恭敬顶礼,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磕三个头,此举最多只花一两分钟而已,但是在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顶礼,其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 ,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有机会我们要对四大圣地进行顶礼,包括我们上师以前弘法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大家也值得顶礼。
再过二十年,学院是什么状况谁也说不出来,但不管怎么样,就算什么都没有了,光有一个墙壁,或者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一片空地,我们也应该顶礼。因为这里是养育我智慧身体的地方,是我智慧身体的来源,我的肉身依靠现在的父母获得,但我的智慧身体依靠上师们的加持和恩德才有,假如没有上师们广弘佛法,恐怕很多人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是执迷不悟。如今我们虽不是大彻大悟的大成就者,但是对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正见、一定的信心,在这么多的人当中、这么多的众生里面,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佛经中也讲过:“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以信心出家更难。”我们得人身不容易,纵然得到了人身,遇到佛法尤其是对佛法有正信而真正出家,这样的缘分更加来之不易,所以大家以后不管遇到自己的哪一位上师,皈依上师也好,获得法益的上师也好,始终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个相当重要!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我们对佛陀作一点小小的供养,比如说供一盏灯、供一根香,表面上看来微不足道,好像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安乐,最后能获得无上的圣果。〖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五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