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賢則是倒駕慈航諸佛的稱呼。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是代表普遍而廣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此而行都是普賢菩薩。因此,千萬不能執著他是一尊菩薩!
中國的信衆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遊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如意,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大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健,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大象是白色,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象牙尖表破障,不畏一切障。他和文殊菩薩,同爲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一起同稱爲華嚴叁聖。
在華嚴會上,特別強調行門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入法界品”,以很長的篇幅記載善財童子與五十叁位善知識的表演。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而且是它的完整版本,名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由此可見普賢行願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普賢菩薩的地位之崇高,所以有所謂“普賢是長子,文殊爲庶男。”。“行”就是落實,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日用平常中。普賢行願是行門的總綱領,總結起來就是我們常常讀誦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等十大願王。教導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心存恭敬,稱揚贊歎世間一切善人善事,沒有分別地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供養衆生。時時處處深刻反省、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爲,對于好人好事以滿心的歡喜樂觀其成。禮請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長時間地傳播有益于社會大衆的教學,並且把所做的點滴功德都回向虛空法界一切衆生,願同一切衆生同成無上菩提、圓滿究竟覺道。而且要求如是存心、如是行持,要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佛法修學分成信、解、行、證四個層次。行是把所信、所解落實在自己的心行上,而後才能證實所信所解。否則正如清涼國師所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中國古人說“先行其言”,沒說之前先做到,而後說了人才相信。又說“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由此可知,行(落實)對于我們多麼重要,這正是普賢菩薩所代表的,這也是他在佛法當中地位崇高的原因。
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行--踏踏實實的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與智慧。所以四大菩薩即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陀教育的全體。
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又譯作藥師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他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爲衆生解除疾苦,具足諸根,莊嚴身相,終而導入解脫,依此願力而成佛,成就淨琉璃世界,莊嚴猶如極樂世界。藥師佛在因地時的大願大行與東方淨琉璃世界之莊嚴清淨,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有詳細的說明。
藥師佛的形像,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叁界印,身著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臺,臺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的衆生。又一般流傳之像爲螺發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爲藥師叁尊。日光、月光二位菩薩在藥師佛的淨土中,是無量大衆的上首,是一生補處之菩薩。
現在很多人稱念藥師佛爲“消災延壽藥師佛”,由此也可看出衆生念佛的基本心態,是希望消災免難、益壽延年。這種想法不能說錯誤,但是所做所爲似乎不能相應。所以我們看見很多人念佛,不但沒有消災,反而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非但沒壽命綿延,而且英年早逝。這又作何解釋呢?總的說來,這是有念佛之名,沒有念佛之心、行佛之行所得的果報。以凡夫心念佛,雖然有種種的企望,並沒依據佛陀的教誨而改變以往的種種作爲,依舊我行我素,這樣就依然還是隨業流轉,不會因爲念幾聲佛號而改變本來的命運。所以禮拜、稱念藥師佛,是效法佛的大願與悲心,做大醫王,爲一切衆生療治心病。心是正報,身體與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心病好了,其它一切都會跟著轉變的。我們現在雖然還不能作大醫生,但可以先作護士,以愛心守護與我們有緣的衆生,用佛法爲他們消除恐怖與不安,帶來身心的安甯與詳和。能爲別人消除恐慌,自己一定心安理得,縱然遭遇一些波折,心裏依然感到欣慰,這不正是佛菩薩的心懷嗎?以這種心態念藥師佛不會沒有感應的。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經中介紹,在過去久遠劫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把王位禅讓與別人,做了妥善的安排,而跟隨佛出家,名爲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修行。由于他先天的禀賦與後天的精進“悉皆第一、無能逾者”,所以發了殊勝圓滿的四十八大願。又經過五劫之長時的至心精進,在世自在王佛的大威德神通協助之下,對十方諸佛刹土進行了詳盡而嚴密的考察,于其“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刹。”此後又不斷積功累德,而在距今十劫之前,圓滿成就無上佛道,號阿彌陀。成就清淨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歡迎十方世界衆生移民到他的國土,繼續進修,當生成就無上佛道。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與果地上極樂世界依正環境的莊嚴,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裏有詳盡的介紹。
我們最常見的阿彌陀佛造像,是左手持蓮華,右手垂下作接引狀的立像,很有耐心的癡癡等待著每一個迷途知返的遊子!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是他的二位得力助手。“此二菩薩,于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所以一般造像也是以二位菩薩爲其脅侍,並稱西方叁聖。
《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