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來實在地做利益別人的事,只要堅持這樣做下來,就會逐漸改變人生,會使自己的生活、工作越來越快樂,人際關系會很和諧。大家會喜歡接近自己、護持自己,事業也一定能順利展開。這都是人心互相感應的道理。
一定要用心好好體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這句教言的涵義,能把其中的道理想清楚,就知道自己該怎麼來使家庭、工作、事業變好。很簡單,就是把想法和做法變一下,把我愛執變成他愛執,把念念想自己變成念念想別人。這樣從過去的自私自利中走出來,變成一心一意利益別人,人生的因緣就會方方面面變好。因此說“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恥谄诳惡行如毒斷
(由于音律上的需要,這裏把原文的“無慚”翻成“無恥”。)
無慚、谄、诳是叁種隨煩惱。在《成唯識論》裏講,“無慚”是指對于自己的人格無所顧忌,輕視和拒絕賢善的行爲,對于自身上的過惡不感覺羞恥。《阿毗昙論》上說,對于可恥的法不覺得羞恥,對于做惡劣不善的法不感覺羞恥,就叫“無慚”。“谄”是指爲了蒙騙別人,按當時的情況隨機行事,做很多身口意的行爲,目的是爲了取悅對方,或者隱藏自己的過失。以這樣的下劣心行,會障礙聽從良師益友的教誨。“诳”是指爲了求取利益、名譽,假裝具有功德。所發起的作用是做很多狡詐的邪命之事。
當今時代,人們受到很多不良觀念的影響,不認識種種惡行的狀況和後果,造惡時絲毫不感覺羞恥。
比如,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黑白顛倒的惡相。對種種放縱煩惱、自私自利、自我爲中心、表現狂妄等的邪行披上美麗的外衣,處處贊頌這樣的惡行。在過去的時代,人們一般都有羞恥心,造惡並不敢公開暴露、不敢聲張,因爲世間公認這是惡行,是很不好的行爲。
現在的情況不同。比如放縱貪欲、散亂、狂妄、驕慢、隨心所欲等,本來都是惡行,現在會變換名詞、會做很多包裝、粉飾。比如亂用“真誠”這個詞,認爲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我很“真誠”!這是把無所顧忌說成了“真誠”。明明是放任自己的心散亂,卻說很“盡情、盡興”。只是一味地張揚自我、放縱自己,卻欣賞這很“潇灑”。本來是貪欲的行爲,卻說這是真正的“美好、幸福”。本來是奸詐的心理,懂得說種種迎合別人的話、用各種手段蒙騙人,卻贊美“有能力、有本事”。
但我們是學佛的人,最終的目標是把自己學成跟佛一樣,要想做到和法相應、有種種佛法修持的成就,就一定要以內心正直、真誠爲根本,不能有任何虛僞的言行。如果染上了谄诳惡習,就是內心裏中了嚴重的邪毒,會扭曲心靈而無法接受聖賢的教誨,無法隨順正法修行。
“谄诳”就是虛僞狡詐的心理。這是很多現代人身上都有的很深的毛病。比如習慣于見風使舵、察言觀色、說各種迎合別人心理的話、做各種表面上的恭敬姿態、行爲等等,都是做表面文章,不是發自真誠的心。這樣做只是爲了討好人、騙取人,來達到自身的目的,完全是不正直的心。
爲什麼它像毒?這是指常常這樣用心,串習久了心就變得谄曲,障礙直心表露。心上的緣起律絲毫不會差錯,只要在這上不斷地串習,就會變成虛僞、狡詐的習性,直接障礙正直的心和行爲。衆生由長期顛倒串習所形成的惡心,實際上是虛妄不實的心。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因爲這樣的心態已經串習成性,不必刻意、自然就在這樣的習性中運轉,但很多人看成這是天生的個性,這就是真正的自己,然後就按這樣的方式過一生、過百千萬億生,這就是以惡心直接毒害自己、使自己長劫陷在虛僞的心態裏,見不到實相,無法解脫,所以要像對待毒一樣徹底斷除。
《維摩诘經》裏說:“直心是道場。”從初發心直到成道之間,中間沒有委曲相。淺一點解釋,如果心地正直,沒有很多虛僞假裝,就容易與法相應。甚深的解釋,就是容易和實相相應,內心純樸正直,沒有很複雜的心思,沒有各種虛僞谄诳,就容易安住在本然的心當中。但如果心串習得很複雜、很谄曲,那就非常麻煩,由于自己的心不正直,就使得依教奉行、返妄歸真變得非常困難,等于成了修道殘廢!這是指內心的殘廢!
如果心地正直,就能直接和法相應。心已經串習成谄曲習性,就很難相應。心不正直、表裏不一的人,難以受持佛法!所以要斷掉這些不正的心念和行爲。要像見到手指中了蛇毒那樣,立即斬斷。
護持聖賢法道我心語
這最後一句是法王教誨我們在有生之年要盡心盡力護持聖賢的法道。
從最基礎的世間聖賢法道來說,就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其中包含了做人所需具備的各項品德。首先要做好一個人,要做一個賢人,之後才能做聖人。凡是聖賢的法道,我們都要努力護持,而不是破壞、舍棄。不然人間就會成一個大動物園,大家互相競爭、殘殺,最後的結果是紛紛墮入惡趣,自食苦果。
總之,這一頌要把握住要點。世間、出世間正法的心要就是在善心上,而善心又有多種深淺層次。所謂的修正法,就是指逐漸把自己的心修好。
學佛的目的不是做佛學家,而是要直接用在自己心上,把以前各種顛倒心、狹隘心、惡劣心一層層地去掉。只要這樣修正自己的心,才會不斷進步、不斷改善命運,也才會擁有目前人生的幸福和最終解脫、成佛的安樂。像這樣在自己心上不斷地修正,每一步都有具體的指標和表現。
如果每天都很注重修好自己的心,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絕不會“修了多年不見效果”。佛法不是不靈驗,關鍵要在自己心上真正做個轉變才行。
其次,要知道只要我們生存在世間,就離不開倫理關系。這時要把握住“利他”這個根本。原則上定好了,就根據當時當處的情況靈活地運用,比如在家裏怎麼處理關系、在單位裏怎麼處理關系,方方面面怎麼爲人處事。這一切都要依賴“利他行”這個根本才能做好。
再要對治的就是心裏的惡心。這裏以無恥和谄诳作爲代表。總之,一切無慚無愧、虛僞狡詐的心理和行爲都要斷除。
再就是要盡量護持聖賢的法道。今天已經到了正法即將淪沒的時期,做爲佛子應當發護法的大願。一切聖賢的法道只有靠人發心護持,才能長久存在,不然就會很快滅亡。所以人人都要擔起護持聖賢法道的責任。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裏盡自己的一分心,或者隨分隨力地宣揚聖賢的法道,或者以自己的實際行爲來做護持。
(五)依止懷業攝持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今起我等師徒諸會衆,依止無量事業之總持,
稀有自在心境巧方便,令衆往生樂國我心語。
這一頌是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師徒要肩負起一個責任,就是攝持一切有緣衆生往生極樂世界。而這又要依止無量事業大總持的稀有懷業來成辦。
目前這個時代五濁深重,環境非常惡濁,衆生處在時代的共業因緣中,身不由己地受著業力牽製,要像過去一樣有很多時間、福報、因緣來安住修行,恐怕不現實。絕大多數人都纏在世間事務網中,共業的力量驅使著人必須按這套世間程序來謀生。比如一個人從小開始讀十幾年世間書,多的有讀到十六年、二十年,這就是共業現象。過去不可能讀這麼長時間的書!而這樣讀下來,熏染上各種外道知見,造成心思複雜、分別心增盛等問題。而且爲了應付日益激烈的生存競爭,大多數人需要從早到晚花費很多精力來工作、勞動,一天當中連得到一、兩個小時的清閑都很難。像這樣,從讀書到工作到成家到養兒女,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很快就進入衰弱的老年,過不了幾天就告別人世。所以,越是到五濁熾盛的時期,衆生憑自力解脫的難度越大,就越顯示出淨土法門的重要。
觀察衆生界的情況,絕大多數人都被很強的煩惱和業的力量所控製,要彙集在一生裏就能證得高深聖道的因緣,相當困難!那怎麼來使衆生一生就超出輪回呢?怎麼來使他順利地開悟、快速地成滿普賢行願呢?這就要爲衆生考慮走哪一條路最適合他,很容易成就。觀察下來,就是要幫助衆生生起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往生極樂世界的切願,這樣就能和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就能以往生極樂世界而超出長劫生死輪回。
偈頌裏“無量事業之總持,稀有自在心境巧方便”連在一起,是從特性、作用上贊歎懷業。首先,在懷業一種事業上總的持有能成辦息、增、誅等無量事業的功能,所以稱爲“總持業”。
這其中的原因是:修懷業所做的事,是在根源的心上轉化,只要心在不斷地調柔、在得自在,所謂的要息滅病魔、罪障、怨敵、違緣等等,增長福德、壽命、財富、智慧、勢力等等,或者誅滅魔障等等,這叁種業所要達到的效果就都能達到。也就是說隨著心不斷地得自在,自己的身心、受用、智慧、福報方方面面就會增長,或者說由于心得自在的緣故,就有很大的力量能壓製邪惡方,也就收到了誅業的效果。這樣以心得自在之故,使好的方面得增上,邪的方面受製伏,種種的罪障、病障、違緣得以止息,所以稱爲“無量事業之總持”。
“稀有”是贊歎佛力的稀有。諸佛以大慈悲心,爲了使一切衆生的心獲得自在,特意顯現爲寂靜、忿怒懷業本尊的形相,目的就是爲了幫助衆生,讓衆生得到自在。這樣只要自己有信心、有至誠祈禱心和懷業聖尊相應,佛力加持自己,就會使自己的心得自在。這就是緣起不可思議的力量。內心得自在之後,器情萬法都會相應地改善。
在現今濁惡很重的時代,世間的狀況是惡業的力量很強,人普遍處在邪見狀況裏,以邪見作指揮,從身口意發出來的行爲多數是邪惡、狂亂、不清淨的。這樣邪業的力量很強,就會使推行正法有很多阻礙,會壓製修行人的心和各方面的因緣,在這時就非常需要依止善巧的懷業,來使正法的弘揚自在展開,來設法把有緣衆生安置在極樂世界裏。
叁、後善
此善彙合叁世諸善聚,祈願彼果成熟于衆生,
滿足斷證功德大寶海,無爲而成無邊有情利。
這是法王最後回向善根:以宣說本教言的善根和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善根彙合在一起,祈願這些善根的果報全部成熟在一切衆生身上,讓一切衆生都迅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就是要窮盡斷證功德海的邊際,獲得無上佛果成就),之後“無爲而成無邊有情利”(本來直譯是“無作”,翻爲“無爲”。“無爲”和“有爲”是一對,有兩種意思。一是在判定萬法性質的時候,把因緣所作法叫做“有爲法”,把非因緣所作法叫做“無爲法”。二是指事業運作的境界,有造作而作,叫做“有爲”;無造作而作,叫做“無爲”。譬如“無爲而化”、“無爲而治”等等)。
“無爲而成”這四個字表明了佛果利生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不是以有分別、有造作成辦某些衆生某部分的利益,不是這樣的。說到“無爲而成”就是妙到極點!沒有任何起心動念,沒有任何造作,就能夠成就無邊衆生的大利益。總之這是回向一切衆生速疾圓滿斷證功德,之後成佛,無爲而成無邊衆生的大利益。
我們要求佛果也是這個意思,發的菩提志願是想最圓滿、最徹底、最快速地救度一切有大恩德的母親,但怎麼才能做到呢?一定要證到佛果才有這種能力,因爲到了成佛的時候,是“無爲而成有情利”。想一想“無爲而成”這四個字,確實會對佛果生起欣求之心,要想最高效地利益衆生只要達到“無爲而成”的地步才有可能。就像阿彌陀佛,確實沒有絲毫分別,沒有一點造作,能順應法界無量無邊衆生的心,任運地做大利益,這是根本無法思議的事!所以到滿足斷證功德大寶海之後,所表現出的利他能力就到了極點。有造作、有範圍、有功用,都落在有限的範疇裏。而在遠離虛妄分別,無余顯發法身的妙力之後,就能一時順應無邊衆生的善緣而任運地普作利益。
我們發菩提心有兩方面:一是見到衆生苦難的狀況,于心不忍而發起大悲救度的心,一是緣佛果功德,知道成佛具有極其不可思議的利生能力,所以爲了利益有情誓願成佛!這是由本頌附帶談到的一點感想。
十七勝生鐵龍年五月初八上午座間,輪涅自在(即法王尊名)頓然顯現而述,隨即由戒行清淨、受持叁藏之堪布南震與齊美仁真寫成文字。願增吉祥!
《懷業時語講記(四)開示正法心要和爲人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