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10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會損己利人。從損人利己與損己利人所得的後果去比較,我們便會清楚地認識到當斷自愛,努力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在前面已講過,衆生因貪愛自身,不惜造作殺害、搶劫有情等惡業,大家看看現在那些在家人餐桌上的菜肴,對此可能會生起很深感觸。一些人爲了滿足口腹之欲,動辄殺害成百上千的生命,造作這類惡業者,其結果當然不會有什麼好受,《習報經》中說:“殺生入惡趣,受苦叁塗畢。”而以其他種種手段,傷害他人者,皆不離貪、嗔、妄語、惡語、偷盜等十不善業,以嚴重的身口意惡業,造作者無疑要在後世招感地獄惡趣痛苦。當然,這些惡業不一定立即成熟,在前面我們也講過順現受業與順後受業,但是已造下的惡業如果不忏悔,縱曆百千劫,也不會失毀,定會爲造作者帶來苦果。這些苦果,觀察其來源,皆是衆生執愛自身,以此而傷害其他有情所致,也就是說其禍害根源是愛執自身。

  從相反做法來看,修持善法者不惜以犧牲自身利益去饒益他人,這種損己利人的善心,是成就菩提的根本,持之能圓滿一切福智資糧。諸佛菩薩在修道過程中,皆是遵循這種大悲善道,不顧自己身財善根等一切而專一于利益他人。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不但屢施自身利益衆生,在轉生爲大悲商主時,甚至能以自身代受墮地獄痛苦的悲心而解救他人。以此損己利人的善法,曆代大乘修行人得到了二利成就,對我們初學者來說,開始就要損害自己而利益他人,有許多人可能有困難。但最少,開始我們對那些不損害自己而能利益其他有情的善法,應該積極地做,比如口裏對他人說一些愛語、恭敬語,心裏對衆生經常發善心、悲心,在行爲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法。特別是放生,我總覺得這是人人可行,而且功德利益很大的善法,憨山大師說過:“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這種簡便易行,能利濟有情也不損害自身,又能迅速圓滿二利事業的善法,我們何樂而不爲呢?

  經過分析比較,損人利己與損己利人的過患、功德,大家便會昭然于目,而這是因愛自或愛他而導致。因此,能明了這層利害關系的人,怎麼還會斤斤計較于那禍害之源的自身利益呢?智者當修持損己利人之道!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

  回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那些只求自己高高在上的傲慢者,來世一定會卑賤愚昧,甚至墮落惡趣。如果扭轉這種自高的心態而薦舉尊敬他人,那麼後世將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

  貪愛自身者,只會希求自己得到圓滿,希求自己能高高在上,將別人全部踏在腳下;而能斷除我慢,一心利益衆生的人,他們會致力于幫助衆生得到高位等圓滿,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法,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世間人因執著自身,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切圓滿,能得到高位、美譽、多財、美貌、聰明多學等等,因而一切作爲,都會圍繞著這些目標,一旦稍有所得,馬上就會生起自高自大傲慢煩惱,不可一世。以傲慢煩惱惡業,這些人無疑會招感惡報,在上一品中我們也引教證說過:“以慢增上故,愚癡墮惡趣,無暇卑劣種,盲醜脆弱衆。”傲慢者後世要感受卑賤、醜陋、愚癡、殘廢、脆弱的果報,更甚至于要墮落惡趣。世間那些地位較高的人,很容易造惡業,而且地位越高,造惡業也會越容易。藏族人有俗話說:“接近墮地獄的人,現在會變成高官;要接近得人身者,現在會變成狗身。”總之,因自愛而一心追求高位的愚癡傲慢者,會爲後世帶來巨大苦害。

  從反面看,一個人如果能回轉追求自高的我執煩惱,將力量放在利益衆生、幫助他人獲得高位等圓滿安樂的事業上,這種人能以謙恭卑下的態度,恒爲衆人做奴仆,兢兢業業地爲他人謀求圓滿,那他們在來生一定會轉生到人天善趣,廣受衆生的尊敬擁戴。《佛說業報差別經》中說過:“複有十種業令衆生得大威勢報:一者、于諸衆生,心無嫉妒;……十者、見無威德,不生輕賤。”今生對他人能以慈悲恭敬之心對待,對最爲卑賤者,也不生輕賤傲慢,後世則能獲得大威權勢力,受到衆人愛戴擁護。

  驕慢或謙恭會給人帶來如此截然不同的後果,而究其源,這完全是因爲自愛或愛他而導致。因此,有智者誰會選擇自愛驕慢墮落之道呢?作爲修行人,都應明白這些因果關系,而徹底舍棄自愛自高煩惱,積極向恭敬利他的菩薩道發展。博朵瓦尊者說過:“作爲大乘修行人,應該斷除傲慢心,恒常處于卑下地位。現在世間上根本沒有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了不起的大德,但他對每一個衆生都一視同仁地尊敬,甚至看到野狗時,也不會輕視對待。”上師如意寶也說過:“作爲修行人,不應該希求地位,不應該希求名聲,不應該希求一切世間圓滿。”在一些因果公案中,也記載著許多人在前世高位盛名,後世墮爲承侍他人的奴仆。望大家經常看看、多思維自愛與愛他的利害得失,以此而明白斷棄我執、修習自他菩提心的必要。

  爲己役他者,終遭仆役苦。

  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爲了自己安樂而役使他人者,最終要遭受轉成仆役,倍受被奴役的苦痛。爲了利益他人而不惜勞碌自己的人,將來轉爲王侯,享有官爵權勢。

  自愛者爲利自而役使他人,而愛他者爲利他不惜勞碌自己,從這兩種做法的後果看,我們也應斷除自愛,而精勤于利他之善道。

  世間那些我執煩惱深重的人,爲了自身安樂,往往不惜奴役他人,象那些國王、富人等稍有權勢錢財者,經常差使許多仆役,把苦差事推給他人幹,而自己坐享其成。這種人因執愛自身而造業,後世一定會受到惡報,轉生爲低賤者,飽受他人的奴役壓迫之苦。在《因果報應經》中,對這些無欺的因果規則,講得很清楚。在佛經中還說過,耶輸陀羅胎懷羅睺羅時,經受了六年的懷胎之苦,而其原因,是耶輸陀羅在前世爲一威望長者時,曾役使別人背過一桶水,以此異熟果報而感召了六年懷胎之苦。對這些因果,有些人可能不太相信,但不管你信不信,客觀事實便是如此。雖然凡夫對因果規律如聾如盲,無法現知,而聖者對這些世俗規律卻了如指掌。因此對智者們的教導,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就像那些對現代電學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否認那些電學專家所說的電學規律。

  那些能夠一心爲了他人利益,而不惜勞碌自己的人,他們將來的果報,會是王侯爵位、無比的權勢和威德。大家在現實生活中,都見過這種事例,有一些人生性善良樂于助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身先士卒,甯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讓別人減少勞累,以此受到了衆人愛戴恭敬,在即生之中就成熟了一部分果報。在遠古時代,民心淳樸,人們可以自己推選君主,而那時的君主如堯、舜、大禹等,都是這種爲利他人不惜勞碌自己的善士,他們在現世就受到了王侯的善果,而以此所感召的後世安樂,無疑會更爲巨大。這些都是從世間而言的例子,如果從出世而言,大乘修行人犧牲自己,而精勤利濟他人,所感召的福德善果,那不僅僅是個人圓滿安樂,更會爲叁界衆生帶來究竟安樂解脫果。我們既然有緣了知這些因果事理,當致力斷除役他的惡行,而專志于舍自利他的善行。要不然,自己于千百萬劫中積累福德才得以一遇的自救良機,如果不抓住,豈不太可惜了!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所有世間安樂,都是從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所有世間上的痛苦,都是由謀求自我利樂而形成。

  以上從自享或施他、損己或害他、自高或薦他、役自或役他,四種相對情況的利害得失作分析,說明了執愛自己或慈愛他人的過患利益,此頌再總結而說自利與利他的功德過患。世間衆生的安樂痛苦,按《俱舍論》所言,有身所感受與心所感受兩種。身心安樂也可分暫時與究竟兩種,暫時安樂包括了人天善道的種種圓滿與身心快樂,究竟安樂指大小乘聖者的解脫安樂,乃至最圓滿的成佛大樂。這一切安樂的根本來源,即是利益衆生的發心和行爲,也就是慈愛利益衆生的善法,這是無欺因果規律,是一切世出世間智者所遵循的善道。在座諸人聽過不少因果公案,從中可以明顯看到世間人的種種安樂與出世聖者的圓滿福德安樂,皆來自于利他善法,甚至有些人以一念利他善心,而爲後世感召了巨大的安樂果。

  從反面來看,世間衆生的一切身心痛苦,從微不足道的冷熱之苦,乃至無間地獄的劇烈痛苦,皆來自于衆生狹隘卑劣的我執自愛,皆是由一心謀求自利的心念行爲導致。衆生這種自私自利之心如同毒樹種一樣,由它所長出的樹根、樹幹、樹皮、樹枝、葉、花、果等等,都會有著苦毒。大家看那些因果實例,對此應該有很深的感觸吧,哪怕只是一刹那肥己損他之心,也會導致無窮痛苦。

  朗日塘巴格西的傳記中,記載著他所說的重要教言。格西教誡後人說:“我看過許多甚深教言,從這些教言中,了知到“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利己是一切痛苦的淵源,利他是一切安樂的來源。因此在《修心八頌》中總結出我們最重要的修法: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佛子行》中說過:“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教誡弟子:“自欲樂生叁界苦,利他心中生善樂,故隨人天之導師,應發無上菩提心。”類似教言,大家去翻閱大乘經論,隨處都有,因爲對大乘修行人來說,這是必須明白的道理。

  世間任何痛苦都來自于“自愛”,任何安樂都來自于愛他,對此大家不要只是在口頭上滑過去。如果想真實地進入大乘,得到暫時與究竟安樂,必須從內心對此生起刻骨銘心般的定解。爲了自我,我們都曾無數劫墮落輪回惡趣,而自己所不執愛的衆生,卻是一切利樂之源,能如實認識這個真理,就會順利地步入大乘安樂道,如同恰卡瓦格西所說:““我”是一切禍患痛苦的製造者,所以應該將一切災害苦受讓我承受;而“他”是一切功德的來源,所以…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