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11

  ..續本文上一頁應該恭敬利樂一切衆生。”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這何需再多費口舌解說呢?凡愚者始終追求自利,得到的只有痛苦,能仁一心利益衆生,終成正覺,只要觀此二者的差別便可明白。

  關于斷自愛而利他的需要,在上已作了介紹,這個道理其實用不著多說,因爲我們只要稍加理智觀察,便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種做法的結果。在叁界之中,衆生自無始以來都在爲自利而勞碌,時時刻刻爲了自身利樂而追逐不休,可是其結果呢?仍是無盡苦海輪回。而且,這種愛執自身的習氣,如果不能斷除,也就毫無安樂可得,將永無止息地流轉在叁界火宅中受煎熬。

  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主的智者們,他們在因地時,也曾是凡夫衆生,但他們發起了無上菩提心,將一切都投入在利益衆生的事業中。不僅一生如此,他們在生生世世,乃至發願在輪回不空之際,都是如此,不顧自己身命善根等一切,唯一謀求衆生的利益,從來不爲自己考慮,而其結果,卻是得到了無上成佛大安樂。逐自利者墮落無盡苦海,唯利他者終成無上正覺,這兩種結局的差距無法計算,而我們現在也清清楚楚地知道這種情況,那還爲什麼不效智者的足迹,踏上真正的安樂大道,去精勤修習利他菩提心呢?《經觀莊嚴論》中說:“凡愚勤求自利樂,唯得少分轉趨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圓滿證涅槃。”凡愚者盲目地追逐利樂,結果卻如舔食劍刃上的蜂蜜,即使能得到少分,痛苦卻無法想象;智者勤行利他而不顧自身利樂,結果卻是永恒大樂的究竟涅槃。這種顯而易見的事實,在每一個人面前恒時顯露著,我想大家不要假裝不知道,而應面對事實,多看多想,經常問問自己:你到底願意往智者的安樂道上走,還是願意往愚者的苦難方向墮落?如果願意走向安樂光明大道,那你爲什麼還不斷舍自利自愛的偏執,向諸佛菩薩們學習利他菩提心呢?

  《寶鬘論》中說:“由此知業果,相應義如是,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或譯爲:若于因果業報理,隨順通達堅信已,則應恒常利衆生,如是行持終利己。)大家現在明白了其中的善惡業報之理,對自他與利他的結果也很清楚地看到了,所以應該毫不猶豫地趨入利益有情的大乘菩提道,盡自己所有力量,實踐修習利他善法。我們有些人厭世心很強,恨不得馬上就證悟解脫,因而只願意坐在家裏修法,不願出來與別人打交道,如果你有甚深正見,也有強烈的大悲菩提心,可以直接修習正行利益衆生,那也是可以的。但是,對一般初學者來說,如果沒有堅固的菩提心攝持,修法只是爲了求得個人解脫,那也就沒有多大意義。這時不如在發心加行方面多下功夫,反複觀修自他平等、相換菩提心,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以利他發心攝持。這樣可以迅速斷除我執煩惱,生起無我智慧,痛苦也就自然消融于利他功德大海之中。而此過程中暫時現起一些苦受與安樂,應如華智仁波切所說那樣:“所有痛苦災難,應觀爲上師叁寶的加持,所有安樂不應據爲己有,而應回向所有衆生。”

  還有一些人,將發菩提心當成了文字語言,成天挂在口頭上念叨,這樣也沒有多大意義。發菩提心是要你發乎內心,體諸于實際行動,如果在內心生不起利他善念,在行動上一點利濟衆生的善行都沒有,這種人不可能得到功德。諸大德常說:“口頭念誦發心並不重要,從內心真實生起善心很重要。”大家可以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與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他們並非念念發心儀軌就得到了成就,而是真實地從內心生起了大悲菩提心願,在行動上踏踏實實地將此心付之實踐,才得究竟成就。作爲修習大乘佛法者,我們理應追隨本師足迹,從當下做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堅定地斷除自我愛執惡習,而一步步踏向利他安樂大道。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如果不能以自身安樂,真實地替換別人的痛苦,那麼不但不能成就佛果大安樂,在生死輪回中也不會有快樂幸福。

  要證得無上正覺果,我們必須發起菩提心,將自身安樂善根施予一切衆生,以自身去取受、消除衆生的一切痛苦。如果在自相續中不生起這種自他相換菩提心,那麼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便無由證得。佛在《普賢行願品》中說過:“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對本師釋迦牟尼佛與諸菩薩聖衆所作的這些教誡,我們後學者應如說奉行,因爲這是必然因果規律。華智仁波切也說過:整個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基礎上,如果沒有生起這種利他菩提心,則無論修何法,皆不能成就佛果。

  沒有生起以自樂換他苦的利他之心,不但不能成就佛果,處在生死輪回中也不會有安樂。因爲叁界中一切暫時的人天安樂,皆從五戒十善而生,而所謂善法是由造作者的發心而定。“意樂若善地道亦善”,如果有甯損自己而利益他人的善心,衆生便可得到人天中種種盛事安樂,如同“母女同溺于恒河”的公案中所說那樣,母女倆在爲河水所淹時,因心懷“若對方獲救,我死也無妨”的善念,死後立即生于梵天,享受天界安樂。而沒有這種損己利人善念者,縱然表面上廣行施舍等善法,也不會得到類似大福德果,這在許多經論中都有過闡述。

  作爲修行人,請大家務必詳細觀察自相續,看看自己是否具足了以自樂換他苦的菩提心,這是生起一切修證功德的基礎。前幾天,上師如意寶以是否有自他相換菩提心,講了很感人的教言。當時上師談到學院裏前一段時間往生了一個名叫華措的藏族尼姑,大家應該都見過,平時她經常打掃大經堂。華措臨終前患上了很厲害的病,非常疼痛,但她堅強地發願說:“我現在特別特別痛,讓天下所有衆生的痛苦一齊加于我身,以此願減輕他們的痛苦!”在發願聲中,她趨入了圓寂。上師如意寶以玩笑方式對嘎多堪布說:“嘎多堪布,你看我們學院中的女衆,她們表面上修行很不好,而你是一個戒律大堪布,平時修持很了不起,但你相續中有沒有華措那樣的自他相換菩提心呢……。”當然,這是上師如意寶故意問嘎多堪布,以此而讓我們其他弟子反省自心。大家應對照華措沙彌尼的修行,好好地想想:如果自己處在同樣情況下,能否做到這樣呢?

  龍樹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見佛,輪回利自他,亦無其余法。”如果不修持利他菩提心,修行人永遠無法現見諸佛成就佛果;要利益輪回中自他衆生,除利他菩提心法外,更無其他妙法。如果自己是想成就無上佛果的修行人,對此應銘記于心。

  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爲仆,

  雇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暫且不論自私自利者來世果報如何;在現世,如果一個人不願委屈自己爲人勞作,雇主也不願支付酬勞給他,這樣就連今生的小利樂也無法成辦。

  一個人如果執著自身,不能利益他人,這種做法將爲今生後世帶來嚴重過患。關于對後世過患,在此處暫且不論,因爲執愛自身實際上是世間一切痛苦的來源,這些苦害過患無法一一付之言表,而且那些對因果規律不信或信心不堅之人,這種後世過患說得再多,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因而作者在此爲了讓人更容易明白自私自愛的過患,舉了一個常見事例。在世間,仆人應該爲主人的利益與需求而工作,不能偷懶顧惜自己;而主人也應替仆人的利樂著想,給予他足夠的衣食酬勞,不能吝惜自己的資財。如果雙方都不考慮對方利益,仆人不肯賣力,主人不體恤仆從,那麼這種後果也就不想而知:主人的事業無法圓滿成辦,仆人的衣食生活無法滿足,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這種苛刻吝啬的主人與偷懶不忠誠的雇工,在世間經常可以見到,而他們的結局,也就是一團糟。因而許多世間智者,也看出了這一點,教導世人處處應將心比心,以利人善行善心爲高尚,以損人利己的心念行動爲羞恥。作爲出世修行人,對此理應更爲清楚,如果不能生起利益他人之心,不修持自他相換,就連世間蠅頭小利都無法成辦,那麼出世解脫大事業,怎有可能成辦呢!

  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

  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利他,能使自己成就今生後世的安樂;自利,則會失去一切圓滿安樂;如果爲了自利而傷害他人使他受苦,這種愚人一定會遭受災殃。<, /font>

  一切安樂根源是利他善法,一切禍殃根源,是損害他人的惡業,這種因果報應,人們都有過感受、經曆。一個人如果能一心利他,則能獲得一切安樂,因安樂之因即是利他善法,從世間到出世間,衆多世間善士及出世修行人,都以親身經曆證明了這一點。如本師及諸多成就者因生生世世利他而成就,而衆生因生生世世追求自利,不但未成無上安樂果,反而墮入苦海,失去了安樂。如果我們執愛自我,不僅無法生起利他菩提心,圓滿證悟成就,就連暫時安樂也無法成辦。

  如果爲了自利,不惜傷害別人,令其他衆生受苦,造作這種惡業的人,無疑是極端愚昧者。《賢愚經》中說:“雖微小罪惡,勿輕謂無傷,余燼雖雲小,能燒草山積。”傷害他人的惡業,雖然看來很小,然而它帶來的果報,卻是于千百萬劫墮落地獄受苦。不僅在後世,對現世來說,有些人愚癡無知,一心懷著損人利己的念頭,不停地謀害別人,他們的下場必然會悲慘至極。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可以現量見到,那些一向行凶作惡,偷盜搶劫、坑蒙拐騙他人者,最終必然作法自斃,自食其果。這方面在世間智者中也有很好的言論,如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法中說得更細致,如《寶積經》中雲:“從諸善業感安樂,得見無邊諸佛土;從不善業感衆苦,墮諸惡趣燃燒處。”對這些因果,我們既然已經了知,理應徹底認清自利過患與利他之功德,而努力趨入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的安樂道。

  醜四、(是故必要相換):…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