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14

  ..續本文上一頁,在控製我,才導致這種惡果。作爲修行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戒律清淨,獲得正見,得到無上解脫安樂。他(易位前之自己)如果有悲心,有清淨正見戒律,就應該幫助與救護我,這雖然有些困難,但他作爲大乘修行人,也應該欣然忍受……。”如是修習後,自己對戒律見解衰退者的痛苦有了切身感受,他們雖然對自己有嫉妒,但自己怎麼能因此而傲慢或對他們不理不睬呢?自己理應克服傲慢煩惱,以大悲寬容之心對待他們,也應安然忍受重重困難,盡心盡力幫助救濟他們。同時,也可掘出自己內心潛藏的嫉妒煩惱,予以認識後徹底鏟除。

  在此大家要注意,作爲佛弟子,對破戒過患,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這段時間我們聽了上師傳講的《贊戒論》,在這方面都有了一些認識。但是,比起破見來,破戒過患尚是稍遜一籌,因爲破戒者如有正見尚可忏悔,而破見者對因果、正法等生邪見,如同壞自命根,壞自解脫眼目,這種罪過無法衡量。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說過:“甯毀犯屍羅,不損壞正見,屍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正見是證得無上涅槃的根本,因而比戒律更爲重要。華智仁波切也說過:“邪見者,縱于相續中刹那生起,亦能斷舍一切律儀,……不能趣入解脫之道,雖作惡業,也無忏悔之境。”明白了毀壞戒律與正見的可怕後果,我們不但應對言行心念嚴加護持,對那些戒律、見解者有所衰退者,也更應以猛烈大悲心,不畏一切困苦地幫助他們,以自身去代受他們的恐懼、絕望、孤立無援等種種煩惱痛苦,使他們迅速從極端危險境地中解脫出來。

  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

  彼雖具功德,于我有何益?

  然而我不但沒有得到他的濟助,反而遭到輕視,他雖然有才學功德,但對我又有什麼益處呢?

  承接上述修法,我們在換至卑下者位置後,對易位前的自我,深深責問與怨恨:我陷于如此可憐、弱小無力的險境中,多麼希望他伸出救援之手,幫我一把,最少也想他應該對我表示同情、憐憫。然而可惡的是,他居然對我毫不關心,甚至從來沒有用憐惜的眼光看過我,更不用說主動以教言、用實際行動來幫助挽救我了。我在爲持戒遇到違緣而苦苦掙紮時,他一點也沒有幫助我;我的見解不堅不深,乃至在遇惡緣而邁向歧途時,他冷冷旁觀,毫不爲我指點,任我孤立無助地滑向深淵;而他還以爲自己具有功德,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將我這種因業障惡緣纏縛而在痛苦中彷徨之人,看成是糞土一樣。本來他不幫助也就罷了,可是他還要恥笑我,做這種落井下石的小人行徑,這樣他怎麼能算得上是有功德的人,完全是一個小人,冷酷無情的冷血動物,他的功德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如是狠狠地責罵易位前的自己,將其過失絲毫不留地抖露出來。大家認真地作這種觀修後,對卑下者的痛苦無疑會镂心刻骨。再回想自己平時春風得意,因種種超人之處而自樂融融,對身邊那些悲慘衆生正在遭受身心痛苦,似乎完全已不聞不睹,這種態度實際上多麼自私、殘忍,在那些受苦者眼裏,你無疑是一個心狠如毒蛇一樣的壞人,是冷血動物!

  你們大多數人很年輕,又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沒有過陷于苦難而渴求救援的經曆。現在如果再不抓住機會進行觀修,自己對苦難衆生很不容易生起來悲心。當然我執分別很強時,要真實地與他人相換,有一定難度,但熟能生巧,經多次串習後,一定能毫無困難地進入角色。自己進入卑下者的狀態中,就會發現一個人即使才華學問財富地位等各方面都很好,但他如果沒有大悲心,不能濟助陷于苦難中的衆生,那他這些功德也就毫無意義。輕視低下者是一種普遍的惡習,俗話說:“樂時親人滿堂繞,苦時淒涼無人問。”無垢光尊者在道歌中說過:“一個人失去名聲、地位、財産後,即使是原來最親熱的朋友,也不會理睬他了。”所以世間那些卑下而苦難的衆生,其處境無比淒慘,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對這些父母衆生,怎麼能不聞不問呢?理應多替他們想想,努力修習大悲救護善法。

  不愍愚衆生,危陷惡趣口,

  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他對無知無能、身陷惡趣口中的衆生,視若無睹,毫無悲愍之心,而且還在向別人虛誇自身功德,想以此勝過其他智者。

  此偈也是將自己與戒見衰退者等卑下衆生相換後,站在他們位置,對易位前的自己修嫉恨,徹底挑出其毛病:他這種人,自認爲才學功德超人一等,是大修行人,那他爲什麼不救助我這樣陷于墮落邊緣而無力自拔的衆生呢?我們這些愚昧無知、爲惡業之風所飄、戒體及見解正在衰退失毀的衆生,就如在惡趣毒蛇猛獸口中,即刻就會喪失善趣安樂之命,他卻對這些悲慘景象視若無睹,一點憐憫心都生不起來,這是多麼自私冷酷啊!但他不但不知其卑劣,反而到處誇誇其談,虛誇他具有何種何種功德,想以此從名聲上壓倒別的智者,超過那些高僧大德。這種人真是太傲慢太可惡了,以他那種品德人格與才學,想超勝那些戒律清淨、廣學多聞的智者,就像野狗想勝過獅子一樣,無疑是癞蛤蟆想吃天鵝肉,白日做夢!……。如是狠狠呵責原先的自己,指出他所有的過失,也深切感受那些卑下可憐者的痛苦。

  自己與別人換位後,站在那些需要幫助與關懷者的立場上,這時傲慢愚蠢、冷酷無情等,這些毛病缺點就會暴露無余,對那些低下者的痛苦也會生起切膚之感。以此自己傲慢嫉妒煩惱會有力地得以止息,這些違品遣除後,悲心就會油然而生,做到時刻以恭敬謙虛與悲愍之心愛護衆生。如能反複串習相換,我們一定會做到,也必定會很好地做到。

  寅二、(與平等者換修對比心):

  爲令自優勝,利能等我者,

  縱诤亦冀得,財利與恭敬。

  爲了使自己優越超勝那些在財産能力等各方面與自己相等的人,縱然發生爭吵也不惜,只希望能贏得更多的財利與恭敬。

  對那些與自己各方面都相等者,凡夫很難抑止對比競爭之心,這種無謂的爭強好勝往往爲凡夫帶來種種痛苦,對修行人來說,這也是遮障菩提心生起的煩惱違品。因此,有必要以自他相換修法,去代受與自己平等者的痛苦,藉此也觀察自己的競爭之心,而作有力的調伏。

  這種修法大致與前面相同,針對那些與自己在財産、地位、能力、知識等等各方面相等的衆生,以觀想相換,使自己變易爲對方,然後對易位前的自己,發起競爭好勝之心。比如說他(易位前的自己)的財産、名譽等方面,雖然目前與我不相上下,但自己不甘心這種現狀,決心要高過他,因而內心不斷地想以各種方法取得更多名聞利養,以期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不惜用爭吵、欺詐、造謠等各種不法手段,巧取豪奪,使自己廣受恭敬、贊歎、利養,而使他遠遠落在低下者的悲慘處境。

  大家對這種修法不要有任何疑惑心。雖然說作爲修行人,不應生任何貪嗔惡心,但是爲了徹底斷除我執,消除嫉妒、競爭、傲慢等煩惱違緣,寂天菩薩以透徹萬法實相的智慧,爲我們開示了這種殊勝方便法,自己觀想易位,然後對原來的自己視爲肉中刺、眼中釘,惡毒地對待這個無始以來使自己墮入輪回的敵人。如是反複觀修後,我執煩惱就會得到消減,而且從觀修中回過頭來看,那種競爭好勝之心不但毫無意義,而且唯有造罪而已。對爭強好勝之心熾盛者來說,如果真能趨入這種修法,其效果確實非同一般。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間聞。

  複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

  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我將盡力宣揚自己的功德,令名聲傳揚世間各方,而對他要千方百計壓製,使世人聽不到他有任何優點功德名譽。我更要設法隱藏自己的過失,使自己廣受供養,而對他要完全相反,盡力顯露其過失使他得不到分毫利養,使我今後獲得名利地位,倍受恭敬,而不讓他獲得任何名利。

  按曆來高僧大德們的教導,我們對自身功德不能宣揚,而對他人的功德不能壓抑、抹殺;對自身過失不能隱藏,而對他人不能揭露過失。這是世間正士的高尚道德,也是出世修行者必備的人格基礎。但是對于那些我執煩惱深重的凡夫來說,這種高尚行爲極難做到,自己要隱過揚德,而對他人呢,卻要揚過隱德,這使凡夫衆生往往陷于重重苦惱之中。當然,每一個凡夫修行人也都有類似煩惱,爲此應來一個大轉換,從原來那種狹隘自我中跳出來,易位至他人處境,而將原先所執愛的我,當作競爭對手,時刻不忘打擊他、超勝他、厭憎他;將那原先自己不喜歡、不執愛者,現在完全當成自己。進入這種角色後,開始觀想應極力宣揚自己的功德,努力使自己美名揚遍人天等世間,而對那競爭對手,即原先的我,應千方百計地壓製、打擊,每當別人提到他,自己就立刻進行誹謗,給他臉上抹黑,使任何人也無法知曉其功德。

  假如能真實地與他人相換,那麼利用凡夫的贊自毀他惡習,也可以積累起很大功德,減輕我執,這種修法確實很殊勝。我們現在處于凡夫惡習之中,一聽到贊歎自己,就得意忘形;一聽到贊歎他人,就妒火中燒,因此而造下的惡業,很難計算,而由此所帶來的苦患,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不想繼續陷在苦難輪回之中,請大家務必珍惜良機,重視這種修法。

  對待自身過失,一般凡夫人也莫不是極力隱藏,而對他人的過失,卻很願意揭露宣揚。如果與他人相換,那麼利用這種凡夫習氣,對原先自己的過失,極力發露,而對他人,努力隱藏過失,這樣實際上也就做到了高僧大德們的教言,發露己過,而保護他人的名聲。使易位前的自己,所有過失都揭露無余,得不到任何名聞利養恭敬,而使易位後的自己(實際上是他人)得到這一切安樂。

  此處所言,主要是實修引導,因此很多講義中都沒有廣講。這種修法其實用不著多言,修行者只要稍加用心,趨入修法便可了知其殊勝之處。

  吾喜觀望彼,淪落久遭難,

  令受衆嘲諷,競相共責難。

  我自己心懷安樂,而希望看到他長久淪落…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