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15

  ..續本文上一頁苦難,慘遭不幸,我要使他成爲衆人嘲諷的笑柄,成爲衆人競相責難的對象。

  凡夫平時在遇到與自己各方面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時,如果自己無法超勝于他,內心那種希望他遭受危難淪落受苦的惡念,會不時生起,大家對此也許都有過體驗。作爲修行人,自己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極力使衆生得到安樂,而讓自己代受痛苦。因此,在與他人相換後,利用凡夫這種厚自薄他習氣,對易位前的自己生起競爭之心,使自己時刻保持喜樂之心,而以幸災樂禍心態期待他(即易位前的自己)長久落難受苦,處處遭受苦難違緣,而且時時遭受衆人嘲諷、欺侮,受到痛苦時不但無人幫助,反而受到別人責難,成爲千夫所指、鄙視斥責的對象……。體驗到這番蝕心蝕骨的競爭痛苦後,我們也就不難了知平時那些相等者面對自己的痛苦,自然地生起謙虛、忍讓慈懷,願將一切痛苦失敗自取受,將一切勝利奉獻給他人,而自己那種與人爭強好勝的心情,也能徹底識破其醜惡面目,有力地鏟除。

  寅叁、(與高者換修傲慢):

  據雲此狂徒,欲與吾相爭,

  才貌與慧識、種姓甯等我?

  故令聞衆口,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據說,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要想和我一爭高低,難道他的見聞、才智、相貌、種姓、財富等,能和我相比嗎?因此我要使他看到世人都異口同聲地贊頌我的功德,我因此而汗毛直豎、欣喜若狂,完全沈浸在喜樂之中。

  卑下者有嫉妒之苦,相等者有競爭之苦,而比我們高者,也有其傲慢之苦,因此也有必要對他們修習相換,代受痛苦。真實觀想易位至其處境後,再來看易位前的自己,看那個比自己卑下者,讓心相續中驕慢煩惱自然地生起:哼,這個小爬蟲一樣的卑下者,居然不知天高地厚,還要和我一較高下。他也不想想自己那可憐的才智、見聞知識、相貌、出身、財産等,在這些方面哪能與我相提並論呢?與我相比之下,他無疑是蠢笨如牛、淺見之井蛙、醜陋如癞蛤蟆……。所以,我要想辦法讓他嘗嘗厲害,讓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乖乖地臣服于我。而且要讓他看到,衆人無不交口稱贊于我,歌功頌德的聲音充遍世間,而我因此在每一根毫毛孔中都流露出喜悅,陶醉于四海之內,唯我爲尊的快樂之中,昏昏然、樂陶陶。

  在平時我們面對高者時,很難體察到他們內心的煩惱痛苦,在面對低者時,自心傲慢煩惱也很難察覺,而在與高者作相換後,對這些便了然于胸,能很清楚地察覺。真正能作實修,自相續中的傲慢、嫉妒等煩惱,便可暴露無余,得到有力地調伏,而對高位者的痛苦,也就能自然地生起慈護與代受之心。

  彼富吾奪取;若爲吾從仆,

  唯予資生酬,其余悉霸取。

  他所有的財富,我一定設法奪取,如果他淪爲仆從爲我工作,我將只給他剛剛能維生的酬報,其余全部霸占爲己有。

  凡夫衆生在稍有財産、地位時,那種傲慢、蔑視他人之心,往往無法抑製。如果我們以相換修法,變易爲他們,然後再來面對易位前的自己,也就不難理解其痛苦與希望:“哼哼,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就算他有些微財産勢力,憑我的力量,動一根指頭就會鬥垮他,將財産全部奪取過來,使他變成一個不名一文的窮光蛋。如果他識相,願意做奴仆,爲我工作,那可以給他一點點工資,讓他勉強穿衣吃飯、維持生命,而其余勞動果實,我將統統霸占,據爲己有。”《入行論大疏》中還說:“如果他沒有成爲奴仆,那我就用腳踩在他頭上,惡狠狠地奪取他的一切,不讓他有任何享受。”通過觀修,我們也就容易明白該如何去對待世間那些高位者。作爲發願要滿足衆生願望的修行人,應該恒時恭恭敬敬地做衆生的奴仆,除了基本維生資財外,不能對他人有任何要求。如果對衆生輕慢不願理睬,那就要徹底剝奪自身一切,逼迫自己爲衆生做一個馴服的奴仆。《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說過,菩薩應像棉花一樣調柔,對衆生不能有任何驕慢。

  世間人從上層到下層,都有著各自的傲慢煩惱。高官有其高位者的驕慢,乃至平民百姓也有其平民的驕慢,因此痛苦也就在所難免。通過相換觀修,我們不但能理解與代受其痛苦,對他們生起悲護之心,而且隱藏于自相續中的傲慢煩惱,也可徹底暴露,而得以有效對治。

  令彼乏安樂,恒常遇禍害。

  彼爲墮生死,百般折損我。

  我要想方設法使他失去安樂,恒常遭受禍害痛苦的折磨。因爲他(即自我愛執)是使我墮落生死輪回、飽受苦害折磨的禍首。

  易位至他人地位後,我們對易位前的自己,應以一切辦法,使他失去所有安樂,恒常不斷地遇到苦難折磨,飽受艱辛痛苦,一天好日子也不讓他過。這種做法其原因並非有別,因爲此頌中的“彼”,就是無始劫以來所執著的自我,是使我們墮入生死輪回,在無數劫中飽受各種災害痛苦的罪魁禍首。無始以來,我們因爲執著這個禍根——“自我”,而導致百般痛苦,現在要出離輪回,必須先摧毀這個“我”。作爲實執深厚的凡夫,執愛自身惡習十分深厚,要直接下手不太容易收效,所以寂天菩薩爲我們指出了這種自他相換修法,用凡夫習氣對治習氣。換位至他人角色後,用盡辦法來折磨、斥責“他”,無始劫來他不停地殘害欺騙我,今天我終于有機會來摧殘打擊他,這確實是一件快事!

  薩迦班智達在《普顯牟尼密意》中總結說:自己觀爲卑下者,然後對高者修嫉妒,使自心感受那種妒火中燒的痛楚,此時自己應該醒悟,僅僅是觀想嫉妒,它就能使人感受如是難忍痛苦,那我理應斷除這種惡習;同樣對那些與自己平等者,相換修競爭心,使自心感受痛苦,以此醒悟到這種競爭之心所帶來的苦害,而生起徹斷它的心念,乃至逐漸消退、斷除;還有與高位者換位修傲慢心,感受這種煩惱所帶來的痛苦,而使自心覺悟其過患苦害,生起斷除的決心。根索曲紮仁波切說:薩迦班智達在此所講的,其實是總結論中上述內容。

  我們在無始輪回中不斷感受痛苦,無法出離,其根源即是我執,以此而區分自他,舍棄利樂福田之衆生,而愛執虛幻自我,因此《入行論》中這一大段引導,都是圍繞息滅這個“我”的修法。這不是口頭理論,而是要求我們循之踏踏實實觀修的方便法;這不是在講某個古老教條或某種觀念,而是我們應切身實踐于斯——息滅痛苦的良方。

  當然,菩薩所作的論章,每一句都有其內外密多種含義,因而對上述叁種相換修法,也有不同解釋方法。我們在以前,總是貪執自身舍棄他人,想方設法逃避一切痛苦傷害,並對他人生嫉妒、競爭與傲慢,以此而積累了無數惡業。現在既然知道了自我愛執的過失,就要修自他相換,把自己作爲嫉妒、競爭、傲慢的對象,善加修習而淨化這些煩惱,這種法門是對治自我愛執的特效靈藥。不管如何,大家只要緊扣修習自他相換,斷除自我愛執而利益他人的中心意義,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都不違背。

  子叁、(換已如何修持)分二:醜一、以溫和而教誡;醜二、以粗暴法製伏。

  醜一、(以溫和而教誡):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曆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心意啊,你雖然想追求自利,然而經過了無數億劫努力,更飽嘗了無盡痛苦與艱辛,其實這種自我愛執只能讓你增加痛苦而已。

  經過上述修習相換後,便可明白他人內心需要幫助利濟,此處作者接著教誡引導修行人,應當致力于這種大悲菩提心的修習。大家應深深地反問自心、提醒自心:心意啊,你不要再頑固不化了,從無始以來你就執愛自我,一直全力追逐自利,而且曆經了無窮無盡的艱辛苦難,但你所得到的呢?仍然是叁界輪回苦海,而且這種自我執愛惡習,只會越來越使你增加痛苦而已……。這一點,大家都會明白,自己墮入輪回,其時間無有始端。在此無法計算的長久時間中,衆生一直重視執著不放的,都是自我,爲了自己吃穿住、生存、安樂等等而奔波流轉。有些人就算是遇到佛法,也沒有舍棄這種自我愛執,就像有些人即使是來到寂靜佛教聖地,天天也要爲房子、鋼爐、高壓鍋、牛糞及丫丫柴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忙碌,所作所爲全部都是爲了貪執自我、滿足自我。衆生在此中造下了無邊惡業,以惡業所招感的痛苦,更是無法衡量,可這些痛苦有什麼意義呢?除了更增加自我執愛之外,更趨向痛苦深淵之外,毫無實義!只要沒有舍棄痛苦之源的我執,痛苦就不會終止,而且越執著自我,痛苦輪回越會蔓延無盡期。《寶鬘論》中說過:“有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有了我執,就會不停地造作各種輪回之因——業,由業而不斷地轉生于六趣受苦。有關教證,在本論前面內容中,也反複強調過,因此有緣聽聞到這些正法者,千萬不要再昏昏沈沈,錯失解脫良機了,應一次次地提醒自心:心意啊,快醒醒,記住這一點,自我愛執是輪回衆苦之源,你該放棄它了,快快進入利他解脫安樂大道!

  是故當盡心,勤行衆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所以,你一定要盡心盡力修習正法,精勤于利益衆生的菩薩行爲,本師釋迦牟尼佛絕無欺人之言,依教奉行必然會獲得安樂利益。

  利益衆生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法門,實際上是解脫修行中至關重要的大事。因此,一定要認真專注,全力以赴地修持,以自身取受一切衆生的痛苦,而施予所有安樂,若能刹那行持,也不會再墮入輪回惡趣痛苦之中,若能精勤行持不舍,在盡快時間中會得到成就。對這一點,不用有任何懷疑,因爲這是叁界衆生導師,至尊法王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谛實語、金剛語。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會欺騙任何衆生,《隨念叁寶經》中說過,佛“語言清淨”,所說正法“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此經典的注疏中說:語言清淨,其義指佛陀的語言遠離了八大語障。具足這種功德的佛陀怎麼可能有欺诳語呢?《寶性論》(藏文譯本)中也說:佛陀所說之語,不論是直接、間接,抑或暫時究竟,必定會…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