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16

  ..續本文上一頁對衆生有饒益。所以只要我們能依教奉行,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一定會得到利益安樂。雖然有些人可能在初修時會遇到違緣,作爲曆來流轉輪回的凡夫,這一點無疑難免,就像一塊一直往山下滾落的石塊,要讓它改變方向往山頂上走,肯定要費不少力氣,但只要不懈怠修持,任何人最終都會得到成就。

  堪布根霍仁波切說:當我們證得登地果位後,回顧以往,便會知道自己是因以前修自他相換菩提心的功德而現前勝果。奉行利他法門,有如是大功德,因此應盡心盡力地投入于利他修習中。在這種時代,哪怕只是作一刹那觀想,也有巨大功德,《寶雲經》中說過:“在末法時代,對叁寶起信心者,甚爲稀有;相續中能生起大悲心者,也甚爲稀有;能于一彈指間,生起菩提心者,尤爲不可思議。”大家都想成爲真正的修行人,對此焉可不時刻存念于心,體諸于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呢!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如果你從往昔至今,一直修習這種利他菩薩行,那麼除了獲得究竟圓滿的正覺大樂之外,必定不會遭逢現在的煩惱痛苦。

  以上從追求自利的過害方面作了闡述,此處再從另一方面出發,反問自心:假如你往昔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放棄自利而專一修持利他菩薩行,那今天的結局又會是怎麼樣呢?除了與諸佛菩薩一樣,享受出世解脫大安樂之外,絕不會像今天那樣有重重煩惱痛苦。這一點各自反省,觀察自相續中自我執愛惡習與利他善習各占多少比例,便會明白自己在往昔的作爲。假如在以前一直將衆生如同自身一樣愛護,或者只是稍有串習,那麼現在自相續也不會如此惡劣,專門執著自我不舍了。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利益衆生,口頭說當然比較簡單,但真正要發乎內心,體諸于實際行動,一般凡夫確實有不少困難。有些人今天在課堂上聽了利他菩提心的功德,很激動地合掌發誓要舍棄自我、利益他人,但一出經堂門,受到了別人譏毀、非理侮辱等,卻無法轉爲道用,馬上就忘了誓言。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習菩薩行時,衆生割取他的肉骨、取走他的一切,他老人家的利他善心也毫無動搖,對比一下這種差距,便會了知,發菩提心舍棄自利而專利衆生,我們在往昔很缺乏串習。從我執惡習看,自己在往昔無疑虛耗了人生,從來沒有趨入菩提心法門,因此而導致了今天的重重苦惱。五濁惡世中的衆生,生活根本沒有一點安樂可言,處在這種惡濁世間,每個凡夫似乎都是煩惱重重、痛苦不絕,每個人都在爲了自己而憂心忡忡、狂躁不安。如果再不修習利他善行,這些痛苦絕不會自動止息,而只會越來越嚴重。

  華智仁波切說過:“衆生如果在以前精進修持過佛法,那現在已經得到了如來果位,至少已經得到了不墮叁惡趣的把握。”我也是經常這麼想:我們在座諸道友,不要說在前世,如果在即生之中,從小就學習佛法,小學時學基礎,中學時聞思顯宗的五部大論,畢業後再修學密宗,那麼現在相續中肯定有了穩固的正見和修法,今生中再精進下去,獲得普賢王如來果位都沒有多大困難,更不用說息滅輪回衆苦了。但可惜可歎,我們遇到善知識太晚了!

  所以大家都應當爲此生起一種強烈懊悔心,嚴厲地遣責自己:咳,如果早一點遇到佛法,趨入了利他菩提心的修習有多好,至少不會像如今一樣,性格這麼剛強粗暴了。現在遇到了這種殊勝機緣,我不能再錯過,以免以後生悔恨了……。

  故汝于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爲我,于他亦當習。

  總之,既然你能將父精母血聚合而成的身體,執著爲自我,那同樣對其他衆生,也應如是修習相換,當成自己一樣去愛護。

  此頌的內容,在本品前面偈頌中已有過講解,但前面是用來略明自他相換可行之理,而此處是用以闡述如何實際修持的方法。在初學者看來,要修持菩薩的舍己利生善行十分困難,然而這只是未明修法次第而産生的一種非理猶疑而已。自他相換菩提心法門,只要循序漸進串習,必然會得以成就,這個過程應像我們執身爲我一樣。父母精血聚合而成受精卵時,它並不是我的身體,但以中陰心識強烈執著串習,最後發育成長出生後,我們便會自然地執著它爲自身,將這種毫無“我”的東西當成了自我。同樣,現在其他衆生,雖然不是我自己,但從當下開始,我們去串習將衆生視同己身般執愛的習慣,以智慧加以引導,經長期串習後,最後無疑會像執著非我之身爲我一樣,而愛護一切衆生如同己身。或者就像登地菩薩一樣,像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仁慈瑜伽一樣,完全可以將他衆執爲己身而愛護。

  堪布根霍仁波切說:“不管任何一件善法,首先修持時,都會有一些困難,但經過反複串習,最終一定會習慣而容易。”對此大家都有過體會,比如說修曼茶供,開始時左手拿曼茶盤與念珠計數,右手要拿米,口裏要念誦偈文,心裏要觀想,很不適應,往往弄得顛叁倒四,狼狽不堪。但修完一定遍數後,也就得心應手,毫無困難可言。在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時,我們也應不爲開始的困難所嚇倒,而勇敢堅毅地趨入修持。《無邊功德贊》中說:“縱聞亦于今世生苦害,亦未長久躬行廣大行;彼等難行若修自然成,若不修習功德難增長。”希望大家牢記,聽聞殊勝法要後,若不趨入修習,功德仍難增長,今生苦難也無緣止息,而後世情況呢,更是可想而知了!

  根索曲紮仁波切在講義中也說:“作爲初學者,要直接趨入舍自利他菩提心法門,當然會有困難。但首先應該了知該法門的功德,使自己生起信心,再叁發願要在相續中生起殊勝菩提心,同時猛厲祈求上師叁寶大悲加持。時時刻刻如是觀想,以上師叁寶的加持力,自己不懈的熏修力,到一定時候,就會自然生起大乘地道功德。”在座有些道友,在兩叁年前,還是一名闖蕩江湖,性格粗暴的“好漢”,但是現在呢,已變成了一名調柔寂靜的修行人,這就是串修功德的最好例證,望諸位能再接再勵!

  應爲他密探,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以彼利衆生。

  自他相換後,我應該成爲他人的密探,只要發現自身有任何他人所需之物,立刻全部盜取,用以利益衆生。

  自他相換後,應進入具體實修利益衆生之行。在日常中,我們必須牢記自己已與他人相換,因而所有利樂應給與衆生。自己恒時觀察自身,像密探調查一樣,對身體、受用、善根等等,所有一切都毫無遺漏地摸清楚,只要是衆生需要的,就應全部將它們從自身盜取,施予衆生,讓他們得到利益。《妙瓶》中說:“自己應如特務、奸細、偵探一樣,首先悄悄觀察衆生在哪些方面有需要、自己擁有哪些,然後將自己的財産等強行奪走或盜走,布施給有需要的衆生,佛經中也言“從我取財,布施衆生”。”自己的一切,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相續中善心、美語、愛語、善根功德等,都應全部拿出來利益衆生。比如說別人在生活衣食方面遇到了苦難,自己見到後,便應盡自所有財産去幫助他;有人精神上受到了打擊,情緒低落,或四大不調生病了,自己也應好語勸慰,爲他念經回向等;有些旁生陷于死亡危難中,自己也應盡力相救……。作爲大乘修行人,應隨時關照身邊一切衆生,以一切利益他們,這是應該,也是必須做的,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所謂的修行又有什麼用呢?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如果我安樂而別人不安樂,我高高在上而別人寒微卑屈,我只顧自利而不照顧別人,那麼爲何不轉而嫉妒自己,關懷別人呢?

  平時我們對那些各方面比自己強的衆生,總會不自覺地生嫉妒,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他們那樣的安樂、名利等,同樣各方面比我們要差一截的衆生,他們也會有如是嫉妒、羨慕。因此應站在他們的方面,對自己進行觀察對比:我現在很快樂,吃穿生活方面都很如意,學佛修行也順利,而別的衆生生活艱難,今生沒有學佛修善機會,來世會更痛苦;現在自己高高在上,受著成千上萬人尊敬,而他人呢,在飽受蔑視,而我所作所爲唯求自利,根本不照顧別人的苦樂……。處在別人角色裏,對自己無疑要生起嫉妒。而且自己平時對高者不斷地生嫉恨,希望他們能提拔與幫助自己,那麼自己比別人高時,作爲公平正直的處世者,理應對自己也生起妒意,讓自己轉變態度,幫助利濟低下者。如是對自己嫉惱、譴責,也就會減輕自我愛執,而生起利他之心,利生菩提心也會漸漸生起、加強,自己在行爲上會得到良好轉變。

  這種修法貴在恒常串習,因此我們在平時,無論在財富、名聲地位、學問等各方面都感到不錯時,應細心地看看周圍、看看自己下面或身後,想想還有許多衆生沒有這樣的安樂,轉而對自己生嫉妒,以對治自我執愛習氣。這些修法該講的我都給你們講了,而且講得夠詳細,但能否趨入實修,就看各人努力了。這些竅訣的殊勝妙味只有真實趨入者,方可領略。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我要主動地舍離安樂享受,心甘情願地取代別人所受之苦,時時內觀一言一行的發心動機,細細檢查自己大大小小的過失。

  作爲菩薩乘修行人,其重要標志或說象征,即是自願舍棄自身安樂享受,而取受他人的痛苦。在《華嚴經》中說過,大乘菩薩應“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不僅僅是一種口頭理論,叁世諸佛與曆代高僧大德們都如是遵照這個准則而得修行成就。大家看曆代高僧大德,曆代傳承上師,他們對自己安樂享受並不重視,而是把利益衆生放在了首位。主動舍棄自我享受,而心甘情願代衆生受苦,這當然需要一定修證,方可真正從內心做到。初學者如果一時無法做到,也應盡量幫助衆生解除痛苦,盡心盡力幫助他人獲得安樂,至少也應約束自己,不去擾亂別人的心,不讓別人因自己而受苦。爲此,應時時反觀自心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是否在造惡業損害衆生?是在利益衆生還是執愛自我?所行是否對自他二利事業有意義……。恒…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