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23

  ..續本文上一頁經部到唯識宗、中觀宗的內道修行人。總的來說,瑜伽世間能破斥平凡世間所執持的觀點,因爲平凡世間中外道與平庸凡夫所秉持的觀念,皆是愚昧而迷茫的誤執,在內道諸宗所認同的佛法觀點前,平凡世間所持觀念,皆無法成立。

  對此大家應知道,我們一般凡夫俗子,無法遮破聖者們的觀點。但現在是末法時代,人們的思想行爲越來越顛倒,社會上經常有人說什麼:“佛經中這裏說得不對,某某菩薩所作的論典也有錯誤,應加以破斥……。”這類愚者狂言也許你們都聽過,回光返照自心,某些人也許會發現內心也有類似危險的想法,請諸人務必警醒!《入中論》裏說過:“如有眼翳所緣事,不能害于無翳識,如是諸離淨智識,非能害于無垢慧。”遠離了無明垢染的智慧,根本不可能爲凡夫不清淨的邪分別念所破,這如同盲人無法否認眼根清明者所見外境一樣。瑜伽者有正見智慧眼目,能見法界之真相,而世俗凡愚者如同盲者,處于無明愚癡黑暗中,因此怎有能力去對瑜伽者所建立的量說叁道四呢?我們如果對佛法愈作廣博聞思,聞思智慧也就會愈來愈增上,對種種邪說邪見,也就會越能勘破其謬誤。

  于內教中,上上宗派也層層超勝于下下宗派,這是各自證悟智慧不同之緣故。瑜伽世間中無事宗與有事宗四種宗派,其有部之觀點能破平凡世間者觀點,平凡世間者執著諸法常有等,而有部通過諸法無常、無我、苦、空等正見,可以完全破斥其謬論。當然,在平凡世間中,也有外道與內道之分,比如說有些人皈依了叁寶,而沒有學習任何內道正見,僅持不殺生等十善業,他們所持的善惡因果不虛等觀點,也已超勝了外道的斷見或殺生祭奉可生天等邪見。有部承認過去、現在、未來實有存在,無爲法是成實法等,這類觀點與經部行人所持的觀點相較,也無法成立。經部本身也分二派,隨教與隨理二派,隨教經部以《俱舍論》爲宗,隨理經部以《釋量論》等因明七論爲宗。在《釋量論》中,對有部的叁世成實等理論,以因明推理而加以了破斥,但經部也承認所取的無分微塵與能取的無分刹那爲實有;這在唯識宗看來,仍屬不究竟的觀點。隨理唯識宗用破生似理觀察,推翻了成實的無分微塵,然而他們也許有成實心體,然後中觀宗對其觀點,以離一多因來觀察,亦加以了破除,這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有詳述,在《入中論》裏,對成實心體破斥得也較詳細。中觀自續派承認名言中有如夢如幻之現法存在,勝義中一切法爲空性,此亦屬暫時之抉擇,在中觀應成派不共四大應成理論之前,自續派的觀點也可以遮破。因此,不管是承認有無等任何一邊,均無法成立,因法界實相中沒有任何邊戲。唯有像應成派那樣遣蕩一切戲論,息滅任何邊執,才能成爲無有任何過患的立宗,如龍樹菩薩說過:“我無承認故,吾即唯無過。”

  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經常勸誡:“在聞思修行時,千萬不要對高僧大德的論典進行誹謗,因爲我們凡夫人像盲人一樣,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們的密意。”堪布德巴在論著中也著重提出:“見解方面的問題非常深奧,一般凡夫人無法抉擇,所以應當注意,不要妄加評論。”高僧大德們在論著中所宣述的觀點,皆有其特別針對的所化衆生,是他們從大智慧中流露出的甘露妙法。我們稍有聞思時,智慧無法達到他們那種層次,因而千萬不能妄加評論,而應時刻以崇敬之心、清淨心來頂戴,這是初學者在聞思修行中必須注意之處。

  有些初學者總會犯類似毛病,他沒有將所聞佛法融入自心,無法調伏煩惱,因而總覺得什麼法都不適合自己,甚至覺得八萬四千法門無一適合他。其實,我們如果養成習慣,時時以調伏煩惱爲出發點而聽聞佛法,將每一句都切實地與自心相結合,比如說在講“複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這個頌詞時,對照自相續中的見解,細細加以分析,定會有不小感受。那樣定會將一切佛菩薩的教言當成珍貴法寶而加以修習,時時得到法益。如果不與自心相合,法與自相續脫離,那任何法都與你無關,也無法利益于你。我們凡夫相續中煩惱邪見如同稠林,然而《智慧品》等妙法如同猛火,若能真正引入自相續中,那沒有不息滅的邪見,望諸有智者謹察!

  壬二、(于彼辯駁)分叁:癸一、辯駁基爲二谛;癸二、辯駁道爲空性;癸叁、辯駁果爲利他。

  癸一分叁:子一、與平凡世間的辯駁;子二、與諸聲聞的辯駁;子叁、與唯識宗的辯駁。

  子一、(與平凡世間的辯駁):

  以二同許喻,爲果不觀察。

  或有人反駁說:許一切法無實的瑜伽世間怎能破斥平凡世間的見解呢?答曰:以二者共同承認的比喻即可成立。又問:若諸法無實如幻,則布施學道又有什麼用呢?答曰:這是爲得果之必要,不觀察而說也。

  這兩個問題如果廣講,需要用叁四天時間。前一偈說瑜伽世間所持觀點,可以破斥平凡世間的觀點,對此有些人反駁說:“這不可能吧。因爲平凡世間者對生滅遷流諸法,皆以根識現量而見,以此對諸法生起實有執著,而瑜伽者見一切法無有自性,不成實有;二者各自爲量,怎麼能相互爲害呢?”

  大家都知道,世間一般凡夫,他們對諸法無自性很難理解,因爲在他的根識現量中,一切法都是實實在在的,如果說這些是無自性或說空性的,一般人肯定無法接受。雖然如此,許無自性的內道諸宗,以一般平凡者都認許的比喻,仍可成立諸法雖然顯現而無自性,以此遮破諸法實有的誤執。這種比喻,瑜伽者可以舉出許多,如佛在《般若二萬頌》中雲:“善現,一切法如夢如幻,涅槃亦如夢如幻,較涅槃有勝法者,此亦如夢如幻。”《極妙幻師請問經》雲:“善士一切法,應知爲虛幻。”《金剛經》中也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諸經論中,以如幻、如夢、如眼花、如陽焰、如形聲、如乾達婆城、如變化等比喻來成立諸法雖顯,然無有任何實質,這些比喻是世間人皆承許的,而承認諸法實有者,卻無法舉出諸法顯現而成實的比喻。按照因明邏輯規則,要成立一個結論,必須要有一個相應的比喻,而且這種比喻必須共同承認,如果比喻成立,相應立宗才可成立。因此,瑜伽者以平凡世間同許的如幻等比喻,完全可以遮破世人認爲諸法實有之誤執。世人認爲根識現量所感受之法,一定會是實有存在,如果追問其根源,他除了回答是自根識現量外,而根本找不到共同承認的根據比喻。《入中論自釋》中說:“以如夢如幻等比喻,可了知諸法顯而無自性,諸法顯而成實之宗卻無法成立,因其無有共同承認之比喻故。”只要有顯現,則必定無實,這是符合法界實相的真理,因此瑜伽者可以以種種比喻遮破平凡世間的誤執,對此大家要多方思維,反複作辯論,真實地從內心生起定解。

  既然一切法無自性,那有些人又會反駁說:按你們的抉擇,一切法如夢如幻,無任何實質,那你們精勤修道、證悟佛果又有什麼用呢?因一切都如同夢幻,夢中的佛果又有什麼必要去證取呢?作者回答說:爲取證佛果而修持六度,這只是一種名言表示而已,是在不觀察之下,隨順衆生而安立的名言。這不能以勝義無自性理論觀察,如果如是觀察那也無法安立世俗名言,《入中論》裏也說過:“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谛。”

  雖然以勝義谛而言,並無有佛果可得,然而爲取證佛果而精勤于修道,並非無有意義。全知麥彭仁波切說:“此等輪涅之現分如幻者,均爲緣起性,無欺而存在,是故,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諸衆生之此等顯現續不可滅盡,並其有利有害故,爲息自他之苦,而應精進爲得利樂之方便道。”因此,如同幻化軍隊能除去對怨敵的怖畏,或者像士夫在夢中受苦時,應當精勤蘇醒之方便,爲除輪回中自他之幻苦,也應精勤于無實之利樂方便。對此大家也應作反複思維,雖然夢境中一切都虛幻無實,然而在夢未醒時,夢中一切都有利害作用,爲夢者帶來種種苦樂感受;因此針對陷于迷夢者,能使自己從迷夢中蘇醒的種種方便努力,是不能放棄的,同樣陷于輪回生死大夢中的有情,乃至能取所取妄執惡習未盡前,生死迷夢絕不會自動終止,並會導致種種難忍痛苦。爲此理應精勤修習,取證徹醒迷夢之佛果,使自他衆生遠離一切虛妄輪回痛苦。

  世人見世俗,分別爲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诤瑜伽師。

  世人現見世俗諸法,便分別計執爲真實存在,而不認爲是如幻化一般的虛假現象,所以與瑜伽師發生诤議。

  大家對照《澄清寶珠論》,可發現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此處的科判與華智仁波切所作科判不同。在其他注疏中,也有諸多不同觀點,如有認爲此頌是與有事宗的辯論,或是與平凡世間的辯論等等,此不作廣說。依譯文字面意義,此偈可直接理解爲平凡世間與內道瑜伽師的诤辯,因爲平凡世間人認爲,他們根識所見,有形有色有聲等這一切法,都是有實質的真實存在,也就是說都是實有法;而在悟知諸法實相的瑜伽師看來,諸法雖然顯現,卻非實有自性,只是如夢幻一樣的虛假影像。爲此平凡世間與瑜伽師産生诤議,不承認諸瑜伽師的觀點。賈操傑大師在注釋中以燒煮之火爲喻,世人執著火爲真實存在之物,而不許中觀瑜伽師認爲“火唯屬名言中幻相”,以此而有诤論。大家可以想想,假如我們在沒有學過內道觀點的世人前,提出諸法如幻化的觀點,這類诤議無疑會應聲而起。

  世人所執計的世俗現象,包括眼耳等六根六識六塵,月稱菩薩說過:“六根所取像,即世間所知。”由于多生累劫的習慣,世人認爲這一切現象都是實有存在之法,從來沒有透過現象表層去悟知實相,只是隨順各自習以爲性的模糊思維定式,去判斷一切,分別計執著顯現即實有。雖然也曾有過一些世間智者想透過諸現象的表相,了知諸法真實面,然而缺乏佛法指導,無法達到其目的。比如說,一般人提到某條河,意識中立即會現起有關這條河的概念、印象,他會毫不猶疑地認…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