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24

  ..續本文上一頁爲這條河在真實地存在著,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外境法。當然有些哲學家經過一定層次的理性思維,說過:“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也就是相似地看到了諸法無常,然而在刹那遷流之間,那一條條不同的河,其究竟實相如何呢?如果一個中觀瑜伽師告訴那些哲學家:“河流實際上是觀待人類習氣而幻現的法,真實中毫無自性可得。”我想他們之間還是免不了種種诤辯問難。無垢光尊者說過:“無有能所之瑜伽師前,此等顯而無自性者真稀有。”能證悟諸法顯而無自性者,那是世間極爲稀有之法,絕大多數世人無法突破其無明遍計惡習,對瑜伽師所悟知的“諸法如幻化”沒辦法理解接受,因而在這個根本觀念上,世俗人與瑜伽師辯駁诤議,也就無可避免。

  子二、(與諸聲聞的辯駁):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僞,如垢謂淨等。

  以根識現量成立的色聲等境,是世人共同以名言分別施設而非理智量。這些現見境都是虛假計執,就像不淨身體而被世人稱之爲潔淨可愛一樣。

  色聲香味等根識現量,都是名言量,是世人隨順各自根識,以語言名稱概念分別安立的量。這些所謂的現量未經過觀察,只是隨順迷亂習氣、隨順大多數世人所承認而建立,倘若以理智觀察,這些所謂的現量無法成立,都是虛假不實的幻景。佛在《叁昧王經》中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爲量,聖道複益誰?”凡夫六根識的現量境,都是虛假,並非正量;《入中論》裏也說:“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在此作者爲了闡明這個觀點,又舉出了世人常常會有的顛倒:執不淨物爲潔淨之物,如人的身體,本來是由叁十二種不淨物組成,但世人卻認爲人體非常潔淨可愛,因而貪愛不休。“如垢謂淨等”中的“等”字總括了衆生顛倒妄執的一切行狀,如無常執爲常,無我計有我,衆苦執爲樂等等,世人的見聞始終難離開這些顛倒妄計。因而在抉擇正見時,必須先打破妄執,突破色聲等虛幻現象界,如果能完成這一步,我們離證悟空性也就不會太遠!(按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此頌是與平凡世間者的辯駁,而華智仁波切將之歸類于與諸聲聞的辯駁。)

  爲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刹那。豈不違世俗?

  問:若色等諸法無有自性,則佛陀在經中所說的諸行無常,豈不是成無理嗎?答:爲了引導世間人打破常有執著,佛才在經典中宣說了無常教法,然而在實相中,諸法既非刹那,也非常恒。問難:如上所述,無常不是勝義,另一方面無常難道不也是與世俗相違嗎?這樣一來,無常既非勝義,也非世俗,你們的觀點有大過失。

  論中這前後十幾頌是以辯駁方式來抉擇諸法本基。前頌提出了中觀派自宗的“色等一切法無自性”,但一些傲慢聲聞弟子不承認這個觀點,他們認爲色聲等法,在實相中也存在著其固有自相,否則,本師釋迦牟尼佛說“見無常即已證諸法本相”等,這些話豈不成無理?如果諸法無自性,當體即空,又哪來常與無常的特性呢?所以由此推測,萬法實有存在,世尊基于此才說無常等教法。聲聞弟子的這些辯駁,在偈頌字句上並沒有明顯提出來,但在意義,這些都已包括了,各論師在注疏中,也有明確注釋。

  面對這種駁難,寂天菩薩回答說:世尊確實宣說了萬法皆無常,但這是爲了引導某種根器的世間人而說,非究竟了義教法,並不能以此認爲諸法在實相中存在。大家知道,佛說不了義法有叁種條件——密意、所爲、有何妨難。密意是從某種層次或角度而言,佛說無常的密意即是從世俗名言而講,因爲無常是一切世俗法的名言本相;所爲即有何必要,世間人往往執著諸法常有不變,爲了斷除這種妄執,佛才宣說了無常,以漸次引他們認識諸法真相;有何妨難即這些不了義法與了義法有何相違,如果以勝義理論抉擇諸法本基,還存在無常等法相,那也就與遠離四邊八戲的實相相違。所以佛宣說無常法,是出于漸次引導世人的必要,以大悲心權巧方便而說。作爲無始劫來執著諸法常恒的凡夫,在開始趨入內道時,這種教法無疑是對症良藥,在佛經中也說過:“一切足迹中,象迹最殊勝,一切觀修中,觀無常最勝。”其密意便是如此。如果以了義教法觀察,諸法實相並非可以用無常涵蓋,在真實智慧前,常與無常等皆屬增益戲論。學習過中觀的佛弟子都知道,如果以離一多因等理論觀察,諸法皆無有本體可得,最後乃至離一切戲論,又何處存在無常之相呢?部分傲慢小乘行人,因未全面理解佛經密意,執片面爲究竟,猶如盲人摸象,以此而與中觀師诤難,如果細心揣摩這些問答,各人內心類似疑慮應會冰消無余。

  聲聞弟子接下來又問:如按你們的說法,無常猶非勝義,那難道無常是世俗法嗎?這顯然與實際相違。無常法既非勝義,又非世俗,那又歸屬何谛呢?所以汝宗觀點有極大過失。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

  中觀師之瑜伽量無有此過。若觀待世間名言谛則可說,見到無常就是見到了真實,但這並不能說無常即是勝義,否則就像修不淨觀的瑜伽師,觀見女身不淨時,難道不是遮破了世間人的女身潔淨之宗嗎?

  中觀師回答說:瑜伽量無有此過。瑜伽量即是現前止觀雙運智所得之量,在此智慧前,可現見遠離一切戲論的真實義中,並無恒常與刹那法存在。如果觀待世俗,以世俗瑜伽量而言,無常確實是諸法的名言本相,也即世俗名言中的真實量。世間雖然有很多人不懂得諸行無常,然而也並非看到了諸色法等是常有,因諸法從未顯示過常恒不滅之相,比如說山河大地、人獸天仙等,皆無常存不滅的例子。世人只是因無明愚癡覆心,相續中生起了迷亂常執,因而不見名言實相,但瑜伽師以智慧觀察名言實相,對諸法無常也就一覽無遺。所謂世俗谛,也即是相對真理,世俗名言中的真實義,佛在經中說:“若見無常,則見真實。”其密意就是指名言中的真實,是說相對真理。因迷亂而執諸法恒常的世人若能見無常,無疑也就見到了名言實相。

  大家應知道,在世俗中,也有見與不見名言實相的差別,否則,按傲慢聲聞所許,平凡世間人共同所見境即爲世俗谛,也不分見與不見名言實相之別,那樣世間平凡者之量豈不與世俗瑜伽量有害?比如說瑜伽師修不淨觀而現見女身不淨時,這正與世間人執女身潔淨可愛相違,然而女身不淨才是名言中的真實量,這是佛弟子都會承認的。執世間爲常者,如同執女身潔淨的觀點一樣,都是顛倒迷亂與名言實相相違的觀點,而以無垢慧觀察,一切有爲法皆無常與觀見女身不淨一樣,那才是世俗名言實相。世俗谛是世俗名言法的實相,是無有顛倒錯謬的名言正量,世人執諸法恒常、女身潔淨,永遠不可能妨害瑜伽師所見的諸法無常、女身不淨等實相;而瑜伽師所見的名言實相,卻能妨害遮破平凡世人的顛倒迷亂之宗。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生?

  問:既然一切皆如幻無自性,供養如幻之佛如何能生功德呢?答:供養如幻佛陀可以生出如幻功德,就像你們主張供養實有佛能生實有功德一樣。問:如果有情如幻不實,如同幻化人,那死後怎麼會再投生呢?

  聲聞弟子問中觀師:按汝宗所言,一切皆無實如幻,佛也是夢幻不實,那供養諸佛積累資糧等又有何用,又怎麼能夠積累起福德呢?這種疑惑很多初學者都會有,現在有些人經常說:一切都是空性,如夢如幻,不用積資忏罪,用不著修法吧!

  面對這類疑惑,寂天菩薩回答說:能供、所供與供養過程,以真實智觀察,確實是如夢如幻。但是在如夢如幻一樣的佛陀前,我等如夢如幻衆生,以夢幻之物供養,積累如幻資糧,依無欺緣起力,這一切都會現前成立。就像你們認爲在實有佛陀前,供養實有之物,一定會得實有福德果一樣。只不過你們認爲萬法實有,我們承認萬法皆無自性,如同夢幻泡影而已,對無欺緣起力,我們並不否認。

  小乘行人又問:有情如果如同幻化,那怎麼能存在死後再投生現象呢?幻術師所幻現的人物、牛馬,有許多人見過,在幻術師停止施術後,立即消失,不存在任何轉生問題;而叁界有情,生生死死、漂泊不停,這與幻化現象根本不同,所以你們說有情亦是如夢如幻,怎能解答輪回轉生的問題呢?

  衆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雲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答:只要衆緣聚合,縱然虛幻,有情仍會不斷轉生。問難:雖然如此,但幻化者總是在短時間出現,而有情自無始以來一直流轉輪回,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答:怎麼會因爲生命假相存在時間長久,而使有情成爲實有呢?

  幻術師以咒術等幻現的有情事物,在變滅後便歸于虛無,不會再生。比如影視屏幕上的人物影像,死後也就不會存在轉生問題,但我們有情世間,在表象上看卻不是如此,死死生生,其生命現象有一段接一段的投生過程。因此聲聞弟子抓住這一點,向中觀師發難:有情若如幻化,那怎麼會存在死後投生呢?這個問題其實是小乘行人誤解了諸法無實如幻的觀點而致。因爲在執著諸法實有者看來,諸法有顯現則爲實有,如果無有自性則爲斷滅,不會有顯現,他們無法正確理解性空緣起雙運之義。中觀師回答說:一切法的顯現,只不過是生起它的衆緣聚合而使之如此,只要顯現因緣不滅,幻現也就無由息滅。同樣能使有情生命現象生起的業惑等因緣集聚後,衆生幻現就會不斷顯現,生死浮沈等生命過程會一直不斷地進行。比如古代的幻師,以幻咒力加持木塊、石子等物,幻現出人物、象馬等幻化物,只要顯現幻物的因緣不失,這些幻化也就會存在不滅,一旦因緣離散,幻化立即消失無余。而幻現衆生的因緣,是由無明煩惱與各自所造作的衆多業力,這些業惑幻因在沒有以修習正道的淨幻業滅盡前,虛幻輪回投生現象哪會自動停息呢?

  聲聞行人又駁問:不管怎麼說,衆生自無始以來就顯現著輪回流轉,可以說具足恒…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