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性,而幻化者沒有一個能這樣,都是暫時性的,以此推斷,衆生怎麼會是幻化呢?古代幻術師幻變人物象馬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鍾、幾個小時或更長一點,而有情衆生,自無始以來至今都顯現不斷。就一生而言,有些旁生、地獄有情壽命長達千百萬年乃至多劫,這麼長的生命現象,怎麼會是虛幻不實呢?也許一般初學者對此也會有類似疑惑。然而要推斷某個觀點,必須以准確的推理方式借助正確理由來進行,作者于此問難回答說:怎麼能以顯現時間的長短來推斷實與不實呢?衆生壽命長短不一,有的不過朝夕之間,而有些幻師所幻化的人物等,其時間極長,如果以時間推斷,則極長時間之幻化者爲成實,壽命極短的衆生爲虛幻,這樣豈不是與你們自宗相違背!所以你們以時間長短爲據而推論實與不實,極不應理。有情等如同幻化,並非以二者顯現時間相同而安立,而是不論暫時或長久顯現,在其顯現而無自性之理上,說二者相同。衆生生命現象雖然長久,然而這並不能成立衆生實有,只不過顯現之因緣未滅,如同幻象幻人也有顯現百年等極長時間,難道能以此而推論其顯現爲成實嗎?
我們在聽聞《上師教言·夢與醒覺之辯論》時,其中推理辯論方式與此處也基本相同,欲知其詳者,可以參看。真正有緣者能將這些法理融彙于心,時刻以如夢如幻抉擇諸法,用不了多久,執實習氣一定會得以打破!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
于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幻化的人殺幻人或行幻施等,因無有發心,所以沒有罪福。但是,有如幻之心者行殺施,則會生出如幻罪業或福德。
聲聞乘行人發難說:一切法既無實性,如幻如夢,有情也如同幻化,那麼殺幻人也就不存在罪過,對其作布施供養等也不會積累福德,就像影視上的幻人造殺業、行布施等,不存在任何因果報應……。
中觀瑜伽師對此問難回答:確實,如果殺了以幻術所幻現的有情,那也不會犯下殺人罪;如果對其作種種供養,也不會得到真實功德。因爲幻人沒有感受苦樂的心識,不能成爲真實的殺施對境。當然,幻人雖無心識,你對他起殺害之念,加行罪還是有的。但是輪回有情雖如幻化,卻具有能感受害利苦樂的幻心,因而對這些有如幻之心的有情來說,如果殺害他們,就會造下嚴重殺害惡業,若作種種供施,也會生起如幻福德。依靠如幻心識,如幻罪業與福報才會産生。聲聞宗想以幻人與衆生産生福罪的不同,來否認衆生的如幻如夢,這其實無法做到,因衆生與幻人唯有有心與無心的差別,在幻化本質上無有差別,而産生福罪與否的原因,是依有心、無心而定,並不牽涉到是否爲幻化的問題上。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夢心。
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
此等幻咒等物無有緣生如夢心識的功能,故幻人無心。要依種種不同因緣,種種如幻事物才能生起,而單一因緣産生一切現象,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
聲聞宗行人又問:既然衆生有心,而幻人無心,這不正是關鍵不同之處嗎?以此衆生怎會如同幻人一樣虛假不實呢?回答:衆生雖有心,但並不會因此而成爲實有,因爲心識亦是虛幻不實的因緣所生法。生起幻人所依的咒等諸因緣,無有生起幻心的功能,故幻人不能如有情一樣,具足如幻心識。有情的心識,是依種種如幻的業和煩惱爲因串習而成,沒有這些無明業惑,幻心也就無從生起。現在世界上的科學家,盡最大力量,也無法製造出一個有情的心,哪怕如同螞蟻一樣小蟲的心識也無法製造,幻術師也是如此,他們依靠咒術、木石等物,雖然能幻化出人物象馬等形象,卻無法幻化出心識。
世間每一種事物必須依其相應因緣才能生起,《俱舍論》中講過每個法生起,都有它特定的六因、四緣。單獨某種因緣集聚,不可能産生出種種不同法,所以說“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幻術師依幻咒等因緣,能生起幻人形象,然而他們卻不能依這些因緣,生起幻人的幻心,因爲生起心識,還需其他特定因緣,這不是幻術師力所能及的事。幻人與有情雖有具足心識與不具心識的差別,然不能因此而判定二者有真假不同,這就像牛和馬,二者因緣不同故一者有角、一者無角,雖有這樣的區別,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斷定:牛有角即是實有,馬無角即是虛假不實。衆生身、心皆是依因緣和合而幻現,皆非有自性成立,與幻化影像本質毫無區別,聲聞宗行人試圖以有心、無心來推翻“有情如幻”的觀點,這永遠不可能成立。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回,
則佛亦輪回,菩提行何用?
聲聞:如果說世俗諸法于勝義中爲清淨涅槃,而世俗一切法皆屬輪回,如此則輪涅同體,而佛陀亦應轉于輪回,那樣爲得佛果而修持菩提行又有何用呢?
小乘行人許涅槃爲實有,而且是滅盡輪回後方能得到,他們反駁說:你們中觀宗說一切世俗法于勝義中皆爲清淨涅槃,而世俗生滅法皆屬輪回。既然不淨輪回法其自性皆是清淨涅槃,衆生都是佛,那麼輪涅同體,佛豈不是也在輪回中受痛苦?因你們說衆生即佛,輪回即涅槃嘛,如是則修菩提行求證佛果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衆生即佛,那我們就不需修行了。這類辯難,都是沒有區分世俗與勝義、不懂得區分二谛法所致。現在不少人沒有經過觀察,在這類問題上經常生邪見,經常對了義法誹謗。世人多愚笨,于有義之事不加考慮,于無義之事甚感興趣,根登群佩大師曾說過:“輕信無理法,有理不信任,世間愚人心,遠離諸正量。”這正是對末法時代的寫照。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中觀:並非如是,如果各種因緣尚未斷絕,那麼幻象等縱然虛幻,也不會消滅;如果各種業惑因緣斷絕而入了離垢涅槃,那麼在世俗中也不會産生輪回幻象。
中觀宗說輪回即涅槃,並非像有事宗所說那樣。要知涅槃有自性清淨涅槃與離垢清淨涅槃,自性清淨涅槃即是從勝義谛而言,一切法之自性空寂離戲、清淨涅槃,其本性從來未離開清淨平等。但是其本性雖如是,如果沒有斷絕諸緣,則不用說輪回諸法,縱然是幻現的象馬等,只要幻術師、咒術、木石等因緣不散,這類幻現絕不會自動停歇,只有當因緣不再集聚,幻現的象馬也就會如煙消雲散般消失。同樣,輪回因緣斷絕時,一切世俗幻象才不會再顯現。衆生自性雖屬清淨涅槃,然而在其業惑因緣未斷前,輪回投生幻相依然不滅,並且有著種種苦樂感受,只有當圓滿修持菩提行,斷盡如幻的業惑因緣,證悟佛果,離垢涅槃得到現前,一切輪回幻現方能止息,因此怎麼可以說修持菩提證悟佛果無用呢?本師釋迦牟尼佛等如來出世,也非輪回所攝,因如來已斷盡一切業惑種子,證得了自性與離垢兩種涅槃,無有輪回顯現的因緣。佛陀在衆生前的如幻顯現,是由其誓願與等持等作俱生緣,以精通一切之智力而幻現,絕非與衆生一樣,由業惑所感而無有自主地轉生輪回。
子叁、(與唯識宗的辯駁):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唯識:如果一切法無自性,連迷亂識也不存在,那麼以何法去緣取幻境呢?
現在開始是有關中觀宗與唯識宗的辯駁。這二宗之間的辯論,在印度與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如在《入中論》、《中觀莊嚴論》等許多論著中有較詳的論述。但在漢地,有關這方面的著述基本上看不到,究其原因,也許與漢傳佛教曆史上的玄奘譯師有關。玄奘法師求學印度那爛陀寺時,系統地聞思了第叁轉*輪中的唯識教義,回國後即以護法論師的觀點爲主,綜合了印度諸派論師的(據雲有11派之多)觀點,宣述了比較全面的唯識教義。因此漢傳佛教中所弘揚的唯識,不像印度藏地有真相唯識、假相唯識、隨教唯識那麼多派別。再加上漢傳佛教中的大德,喜歡將諸不同層次佛法,圓融于某一宗派中,所以有關辯論更少。欲知漢傳佛教大德對唯識與中觀之區別,可參閱憨山大師的《性相通說》等論著。唯識宗內部有許多不同層次,榮索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將唯識分有叁種:真相唯識、假相唯識、無相唯識;按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觀點,隨理唯識宗分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兩派。在其他如賈操傑大師的注疏中,對唯識宗並未作詳細劃分。月稱菩薩在那爛陀寺時,與秉持唯識觀點的月官論師爲此曾有過七年辯論,在此我們無法作如許深入而詳細的廣辯,大家可以依《入中論》與《澄清寶珠論》中觀點,對本論中的辯駁作分析。
“亂識若亦無”等這句,是真相唯識宗首先提出的問難。真相唯識宗認爲:萬法皆爲阿賴耶識中的習氣,外境無有絲毫法存在,如同夢中景象,除了自心現起外,不可能存在外境,因此他們承認一切唯心造,無境唯心,而且這種心識也必然會實有不虛。他們對中觀師駁難說:如果一切法了無自性,都是空性,有情之迷亂心識也無自性,那麼何者能緣幻境諸法呢?因爲你們不許有實存的心識,如是則不存在能取,那林林總總的外境諸幻法如何生起呢?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
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中觀:如果你們唯識宗不許虛幻外境,那心識又以何爲所緣境呢?唯識:心識所緣非實在的外境,一切境相即是心識本身。
針對真相唯識宗上述問難,中觀宗在此使用同等理來破斥。同等理即是以對方所使用邏輯推理方式反擊對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觀點無法成立。真相唯識宗說雖然外境無實,但必須要承認有心識,不然種種幻境無從緣起。按這種觀點,既然外境無實,而迷亂心識實有,那你們所承認的這種心識,以何爲所緣呢?你們承認能緣心識存在,卻不許有所緣外境,而能取所取本身即是相互觀待依存,如同左右上下一樣,如果一方不具,另一方也不可能存在。如果不承認實有外境,也應同等地不承認實有心識,而你們卻承認無境唯心,那這個心識到底以何爲所緣境?如無所緣境,而有心識,心識豈不如同石女的兒子一樣,這種承認又有何正確可言呢?
真相唯識宗補救說:我們並非完全承…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