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成立,那麼你們小乘教典又怎能成立呢?聲聞:因你我兩宗共許四部阿含等是佛親宣,故可成立。中觀:依據不成立,因爲在你等初生之時,你不是也沒有承認小乘經典爲佛親宣嗎?
對上偈所引的教證,傲慢聲聞行人不肯承認,他們說所謂大乘經典是在世尊涅槃後,由魔加持某些士夫,以邪見分別而造,實非正教。大乘佛法剛剛在印度興盛起來的時候,許多傲慢聲聞對大乘法門與大乘行人很排斥,經常誹謗,尤其是對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各種各樣的誹謗四處傳播。傲慢聲聞不承認大乘經典爲佛語,其正當理由是找不到的,只不過是他們的一種偏執,爲此中觀宗行人問他們:如果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不能成立是佛語,那你們所承認的四部阿含經(世尊初轉*輪所說的經典,分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雜阿含四部)等小乘經典,又如何成立是真實的佛語呢?傲慢聲聞說:我們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經典是佛語,因爲對四阿含經等這些小乘經典,你我宗派皆承認爲佛語。既然對方說出了其理由,那中觀宗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對方推理中的漏洞,使其認識錯誤。中觀師說:你們認爲共同承認,即能成立小乘經典爲佛語,不共同承認,就不能成立;而在你尚未信奉佛法前,比如在初生之無間時,你絕對不會有這些承認,那時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經教爲佛語呢?因爲當時沒有你我共同承認。這種說法,當然誰也不會承認。實際上,聖教與補特伽羅並無自性聯系,也就是不存在必然聯系,在你初生之時,聖教針對你也不能成立爲教量,只有當你信奉小乘法門時,才能成立。所以,你認爲雙方承認就可以成立,不能成爲依據。
何緣信彼典,大乘亦複然,
二許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你憑什麼理由相信小乘經典爲佛語,我也可以用同樣的理由成立大乘經典。如果說,兩個人認同了就算真實,那麼許多外道承認的四吠陀,豈不也成了真理?
傲慢聲聞繼續诤論說:初生之時雖然不能成立小乘經教爲教量,但是我們有可信任的傳承上師,本師、大迦葉、阿難、草衣、近藏等一代代口耳相傳;而且在律藏中可見這些教義,與經藏、論藏也相合,理證也能成立我等所聞的教義是正引導之聖教;以上述種種有力證據,所以我們深信小乘教典是佛所說。中觀師回答說:你們用什麼依據成立並信奉小乘,我們同樣也可用來成立大乘教法爲佛語。小乘有其不斷的傳承上師,大乘同樣也有可信任的一代代傳承上師,世尊于靈鹫山等地方爲大乘弟子廣轉般若*輪,由彌勒、文殊菩薩等結集,一代代傳至龍樹菩薩,再到現在的大乘修行人;大乘教義于經律論叁藏中皆可見,也無有相違;因此我們也堅信大乘教法爲佛語。傲慢聲聞行人又說:不管怎麼說,我們所信奉的教典是你我共許的,也有成千上萬的行者承認並依教行持,而你們大乘卻非如此,所以不應承認。中觀師反駁:推理依據不能成立,如果說任何二人承認即成爲真實,那麼四吠陀豈不是也成了真理?因爲承認吠陀的人不僅是一人,而是有成千上萬的人。(四吠陀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教典,有祠祀、禳災、贊頌、歌詠四部,在藏文文法叁十頌中,對其見解有簡略介紹。)
對于某教法是否爲佛法,並不能以信奉的人數多少而斷定,而應以智慧掌握辨別真僞的“叁法印”去鑒別。否則你只依多數人承認,便認爲是真的,信奉外道氣功的人特別多,那豈不是要成立外道所說的是真理?又比如現在漢地淨土宗行人特別多,信奉密法的人較少,而且還有人誹謗,按上述推理,難道密法成了非佛語嗎?而實際上,稍具佛法正見的佛弟子都知道,無論從曆史、傳承、教義等各方面觀察,不可能成立密法非佛陀所說的謬論。現在國內外有些人動辄對無上密法進行誹謗,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我想應對此持慎重態度。如果自己沒有對密法進行全面了解,而只是見到一兩名密法行者的行爲不如法,或不理解密宗行者的甚深行爲,或依據曆史上一兩篇文字加以臆測,就對密法輕易下結論,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愚者行爲,也會爲自己招來謗法重罪,智者當慎思!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二诤悉應舍。
聲聞:小乘無有是否佛說之诤,而大乘卻有如是诤論,故大乘不是佛說。中觀:不然。因外道對內道的阿含經有诤論,而內道中自他各宗派亦相互執爲他教而诤議,按你們的觀點有诤皆應舍棄,都不能成立爲佛說。
聲聞行人說:對于小乘是佛親宣無有任何诤辯,可是大乘經典,在這點上與小乘行人有很多诤議,因此對大乘教法不應承認。回答:如果因有诤議,就不能成立爲佛語,那麼許多外道,對內道的四阿含經等總教義不承認,他們經常與內道诤辯,那這樣是否成立四阿含經非佛語,所诠非理?而內道中,小乘十八部之間,在見解、戒律、行爲上有許許多多辯論,也有相互否認對方的诤議,如果有诤即非佛語,你們豈不是都不能成立爲佛語嗎?這個結論如果你們不承認,那麼你們成立大乘非佛說的依據也就不攻自破了。
比丘爲教本,彼亦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本來比丘是佛教的根本,然而沒有般若空慧就很難以安立真正的比丘;因爲心有所緣執實者,難以住于或得到涅槃。
再以理證分析,如果按傲慢聲聞的觀點,不承認大乘,不需修習般若空性,那麼聖教所依的比丘僧,也會難以成立。比丘分乞食比丘、名相比丘、自稱比丘、近圓比丘及破惑比丘,前叁種僅僅是一種名稱而已,而後二者是聖教的根本,尤其勝義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如果依增上慢聲聞行人的觀點,教團之間诤論定難平息,對戒律、授戒方法的诤辯,更是難免,而他們又認爲有诤則非佛說,這種情況下近圓比丘也就不可能存在。再看破惑比丘,破惑比丘即斷除了煩惱的阿羅漢,而你們聲稱無需證空性,僅僅修習四谛十六行相就可以,如此修道不可能斷盡煩惱,阿羅漢無由得證,也就不可能有阿羅漢住世住持教證佛法。
在此處,各宗派出現過不少辯論。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自釋》裏說修行人必須證悟一切法無我(即人無我與部分所需證悟的法無我),才可證得阿羅漢果,並在自釋中列舉了五個教證與叁個理證,在《顯句論》(即《中論》的句釋)中又列出了兩個教證,後人總結稱之爲破傲慢聲聞的“七教叁理”,這些教證、理證系統地論述了阿羅漢也需證悟般若空性才能得到。但對這些教證、理證的解釋上,甯瑪巴、薩迦派、格魯巴各不相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辯答日光疏》及與單秋、 沙格西的辯論書中,對此作過詳述;在《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中也有較詳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聲聞行人疑:破惑比丘爲什麼需要通達般若空性才能證得其果位,難道現見四谛十六行相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嗎?在《澄清寶珠論》中有許多教證、理證可以澄清這種疑惑,同時也有不少殊勝教言。總而言之,要證悟阿羅漢果,須要斷盡我執煩惱,對此四谛無常等法並非主要,真正諸道之根本即是斷煩惱之對治——證無我之智慧。這點小乘也是承認的,如《釋量論》中說:“吾彼亦緣生,依彼無我見,見空則解脫,余修爲其義。”要證無我之智,斷俱生我執,必須現見引生俱生我的對境爲空性,也就是要現見五蘊聚爲空。聖天論師說:“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若不能見到引生我執的五蘊粗相空性,則自心不能達到無所緣狀態,人無我空性始終不可能證得,如是則阿羅漢果位無由證得,對此有許多教證、理證(七教叁理)。因此以種種理證推論,無空慧則不能證涅槃,汝等傲慢聲聞認爲“大乘非佛說,證羅漢果無需見般若空性”的觀點,絕無成立的可能。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如果比丘僅斷煩惱即能得到涅槃解脫,那麼在斷惑的無間就應得到如是之果。然而那些阿羅漢雖然無有我執煩惱,但仍然可見他們要受宿業的功能,由此可見他們所證並非究竟涅槃。
在本論中,這一段文字很難懂,所以希望大家認真聽,認真看,多加思維。大乘行人認爲聲聞比丘要斷惑證阿羅漢果,必須證悟部分法無我,但傲慢聲聞不承認,他們繼續聲稱彼等以見四谛即能斷煩惱,證得如薪盡火滅的究竟涅槃。在上偈以理證推翻了其觀點,說明不證空性,則不可證得如是果位,在此再指出其宗的另一個過患:見人無我,雖斷煩惱,然而並非究竟解脫,故應進入大乘,修持究竟空性。
大乘行人先發問:如果唯以斷盡我執煩惱即得究竟涅槃果,那麼在阿羅漢斷惑之無間就應得到如是果位。因爲按你們所許,修行人斷惑即無有束縛,那也應在斷惑見四谛十六行相之無間刹那證得究竟涅槃果位。對這個問題,聲聞行人回答:可以這樣承認。緊接著大乘行人發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你們許阿羅漢斷盡了叁界一切煩惱隨眠,獲得了究竟寂滅解脫,可是實際上阿羅漢在證果後還要受宿業報應,這些事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他雖然已證得了阿羅漢果,卻仍遭到外道毆打,而使身肢毀壞,感受了往昔當漁夫殺魚的果報,這不是明顯地說明了阿羅漢仍受宿業之束縛嗎?而依你們的觀點,阿羅漢在斷惑之無間即已得究竟解脫,那爲什麼還會有這些受業現象呢?其實這很明顯地說明了阿羅漢非究竟果位。當然對比凡夫人,阿羅漢所證境界非常高,然而與大菩薩、佛陀相比,阿羅漢證悟並非究竟。他們只是破除凡夫的無明我執,證得了四谛十六行相;而在大乘中,這十六行相是仍需以般若空慧斷盡的邊執。
格魯巴的論師在解釋此頌時,將“無惑”一詞釋爲“無有現行煩惱”。隆蓮法師的譯本中,這句也譯成了“彼等雖無現行惑”,可能是依賈操傑大師的注疏意譯而成,但在原文中,並無“現行”二字。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與劄嘎格西辯論時,對此講過:如果寂天菩薩指的是現行煩惱,肯定會自己寫清楚,而且小乘行人根本不會承認阿羅漢斷的是現行煩惱,所以加上“現行”二字無有…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