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31

  ..續本文上一頁必要,且不合原意……。在此有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辯。格魯派有些論師還認爲:此處應釋爲若斷現行惑即解脫,而不應釋爲阿羅漢。然而這種說法也不應許,甯瑪派論師認爲:本來聲聞宗亦不許斷現行惑即得解脫,如按你們這樣解釋,這又怎麼能破斥彼宗,指出他們的過失呢?印度諸大論師在注疏中,都明確指出此處是以目犍連尊者爲例。所以應隨順印度諸大論師之觀點,在這些重要意義上,不應模糊。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如癡雲何無?

  如果說他們無有無明我執愛取,決定不會有後有,不會再轉生世間,所以應許得究竟寂滅解脫。然而那些非由我執所染汙之愛,如對時、境之事不能知曉之無明癡心,又怎麼會沒有呢?

  阿羅漢要受宿業之功能,這是現量可見的事實,因此傲慢聲聞無法否認,但是對阿羅漢已證究竟解脫,他們另有解釋方法。聲聞行人說:雖然有受余業功能的事實,但這也無害于阿羅漢已得究竟解脫。因爲他們已遠離了由我執無明煩惱所生的愛取(即十二緣中的愛取支),無有貪愛,則不會執取境,對境無執取,則決定不會有轉生後世,不再受業惑牽引轉生世間,這難道不是究竟解脫嗎?大乘破斥雲:實際並非如此,汝宗雖許阿羅漢已斷盡無明我執所生的愛取,以此再無業惑牽引轉生之事,然這並不是證得了最極寂滅之解脫。爲什麼呢?因阿羅漢雖已斷盡無明我執所生之染汙愛取執著,然而其相續中,仍有非染汙愛的存在,這是小乘自宗也承認的。這些非染汙愛(即非由無明我執所生之愛)也屬于無明愚癡,既然相續中尚存無明愚癡,怎能說是已得最極寂滅之果呢?阿羅漢相續中的非染汙愛,即通常所說的四不知因: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這些在本論的開始時已詳細講過。時間長久、對境遙遠、所知法過細、過多,阿羅漢都無法了知,而且阿羅漢仍有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生身、不可思議投生等等,這樣的果位,怎能算是究竟寂滅呢?

  根索曲紮仁波切遵循格魯派論師的觀點,將此頌中的非染汙愛釋爲俱生我執,染汙愛釋爲常有自在神我執,說聲聞行人雖已斷常有自在神我執計,但俱生我執仍未斷除等。全知麥彭仁波切不承認這種解釋,因爲在同一補特伽羅相續中不可同時存在兩種我執,因明論著中也分析過,同一相續中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種分別念,所以將非染汙愛釋爲俱生我執,與印度諸論師的注釋相違,也不合論意。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

  心識有所緣,彼仍住其中。

  因爲有受緣,即可生起愛著;而阿羅漢有感受,其心識仍有所緣執著,所以他們仍然住在愛執之中未得究竟寂滅。

  此偈再從另一方面分析阿羅漢未得究竟涅槃果。在十二緣中,愛執是緣受而生起,受即感受,一般分爲叁種:苦、樂、平等。以這叁種受爲因緣,就會産生果。而聲聞行人所許的究竟解脫之阿羅漢,現量成立他們相續中仍有苦樂感受,有受則有愛執,有執取外境的分別實執,如是無明愚癡之因不斷,則業果也就不會斷除。雖然阿羅漢相續中的實執不像凡夫人,但總的來說,像苦樂感受,執輪回爲舍、愛執涅槃等這類實執仍未斷盡,關于這些問題,在《辯答日光疏》中講得較詳細。全知麥彭仁波切說此處是以推理方式來破斥傲慢聲聞的觀點:有受則有愛取執著,而阿羅漢有受,故彼果不究竟。佛經中說過:“樂受增上貪,苦受增上嗔,舍受增上癡。”《俱舍論》中也說過:“因以苦樂舍叁受,安立貪嗔癡叁縛。”依經論教證,大家應知道,阿羅漢未斷無明習氣地、無漏業、意生身及不可思議投生,未斷微細蘊相續,仍需進一步修習大乘法。證得羅漢果的聲聞行人,其心識仍有所緣執著,如執著輪回爲所斷,執涅槃爲對治等,如是有能所執著未淨,而按《六十正理論》中所雲:“心具所緣者,何不生惑毒?”因此,未能修習遠離諸邊的空性,將一切所緣邊執融入法界的聲聞羅漢,其境界定非究竟寂滅無緣。

  若無空性心,滅已複當生,

  猶如無想定,故應修空性。

  如果只修習四谛而無徹證空性的智慧,那麼染汙心識雖然會暫時被伏滅,但還會再度複生,就像入無想定一樣,所以應修習根除一切邊執的空性。

  阿羅漢雖然現見了四谛十六行相,證悟了人無我,但是其證悟境界不究竟,相對大乘佛法中所講的十六空性或二十種大空,他們所證悟的般若空慧還相差很遠。佛陀曾說過:聲聞所證的無我空性如蟲食芥粒內空,無法與諸佛菩薩所證的如虛空一樣深廣空性相比。《定解寶燈論》雲:“經說聲緣微無我,如蟲食芥粒內空。”于四邊戲論中,聲聞羅漢只是離開了對有邊中的五蘊粗相與人我的實執,而對其他諸邊戲執尚未遠離。因此,聲聞羅漢的證悟智慧離究竟大空還很遠,他們雖然通過修習人無我,暫時息滅了輪回投生的痛苦,但未除細微所斷,還有無漏業、無明習氣地,以此爲因,意生身仍會生起。這就像世間修無想定者,他們通過禅定力,暫時將粗大執著心念壓伏了,長劫住于無想定中,然而即使是無想天的天人,當因緣聚合時,他們馬上又得投生,仍然在輪回中不斷地受苦。當然,此處並非說阿羅漢也得重新墮輪回受苦,其意只是在說明阿羅漢所證並非究竟寂滅。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過:“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羅漢出定入大乘。”羅漢必須入大乘才可獲得究竟菩提果,這類教證有許多,如《白蓮花經》雲:“如此所謂諸涅槃,汝雖解脫輪回苦,然尚未得真涅槃,當尋殊勝此佛乘。”《寶性論》雲:“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實涅槃不可得。”《菩提心釋》中也說:“諸聲聞未得佛之功德前,以慧身入定,經佛喚醒勸告,再以種種身相利衆積累二資後,方可得到究竟菩提果。”對治二障證究竟涅槃的唯一妙道,便是般若大空性,作爲修行人不論修習何種法門,當依之如同心寶也。

  若語入經藏,即許爲佛語,

  叁藏大乘教,雲何汝不許?

  聲聞:如果教言編入或符合經藏,就可以承認爲佛語。中觀:那麼多數大乘教典與小乘叁藏相合,爲何你們不承認爲佛語呢?

  此頌與下兩頌,賈操傑大師、根索曲紮仁波切在注疏中都說不是原論中的頌文。因爲這一段與前後意義不連貫,如果是原來的頌文,應接在“小诤大乘故”那一頌後面才比較合適(如石法師的譯本中作了如是調整)。但這個問題的准確答案,只有問寂天菩薩老人家才知道。全知麥彭仁波切也沒有斷定,他說:“無論如何,凡句義即如是也。”只依文解義,而對是否原文,不予評論,在此我們依傳承上師之規直解句義。

  小乘聲聞不承認大乘經典爲佛語,他們說如果宣說戒定慧叁學的教言,被編入了叁藏,或其意義相合于叁藏,那麼此教言才可以承認爲佛語。然而大乘教義與小乘叁藏大不相同,故不應承認爲佛語。大乘行人反問:如是,那有多數大乘經典所言的與小乘叁藏相合,那麼你們爲何不承認爲佛語呢?要檢驗某教言是否爲佛語、是否爲正法,在內道中,通常所用的方法是將其意義與叁藏教義相較,若能相合,即可許爲正法,這是很正確的方法。小乘行人既然提出來了,大乘行人也就順勢反擊:這個原則不錯,那麼按原則去分析,多數大乘教典與小乘叁藏是相合的,那你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承認呢?

  若因一不攝,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語。

  如果因一部不攝于小乘經藏的大乘不共經典,便認爲一切大乘教皆有過或非佛語;那麼同理推測,應當以一部與小乘經義相同的大乘教典,成立一切大乘教典爲佛語。

  聲聞行人反駁說:雖然說有些大乘教典與小乘叁藏相同,但這並不能說明大乘教是佛語,爲什麼呢?因爲在大乘教中,有許多教義是與自宗相違的。比如說有些無間罪不必受報、說報身常有、輪回即涅槃及一切法無自性等,有種種可怕的語言,這些很明顯地與小乘經藏不同。無論你們怎麼說,以這些可現見的非攝于小乘經藏之大乘教典,我們絕不會承認大乘教爲佛語。聲聞行人以此反駁後,大乘中觀師便以同等理回擊:你們這種根據與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以一部大乘教典不攝于小乘經藏的原因,就可以全盤否定大乘教非佛語,也就是以一可概全;那麼同樣道理,以一部大乘教典與小乘經藏完全相合的原因,也應全面承認大乘教典爲佛語。比如大乘教法中的無常、無我、不淨觀、別解脫戒等等,這些與小乘完全相同,按你們以一概全的推理,又有什麼不能成立全部大乘經藏爲佛語呢?

  聲聞行人推理中的這種毛病,也是我們在日常中常犯的錯誤,特別是沒有學過因明,不懂得正確邏輯推理方法的人,一開口講話,這類錯誤便會犯下。這一點你們要切實注意,作爲一個講經的法師,如果不懂這一點,像如今那些誹謗密宗者那樣隨便說:啊!無上密宗不能修,因爲某人念了幾百個密咒都不靈,某人修密法成了瘋子等等。這類以片面判斷全面的說法,會誤導很多人。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大迦葉等諸大阿羅漢,尚且沒有透徹了解所有的佛語,誰讓你們因不理解大乘經典,就認爲大乘教不應該接受奉行呢?

  聲聞行人說:如果你們大乘經藏是佛親宣,那麼佛陀已將一切教法交付給大迦葉尊者,可是大迦葉尊者在後來並未傳授過大乘教法,以此推測,你們大乘教定非佛語。大乘行人對此回答說:這也不能作爲依據,因爲佛法甚深難測,佛的智慧非佛難以測度,因此大迦葉尊者也有不能全部通達佛意的可能性。實際上是你們因智慧不夠而沒有理解大乘教法,怎麼能因此舍棄大乘教呢?根索曲紮仁波切解釋此頌說:在其他經典中,也稱大迦葉爲菩薩,但他一直示現的是聲聞阿羅漢相,所以此處以他爲例訓示後代聲聞弟子,佛意深廣難測,以大迦葉尊者之智尚不能盡解,你們怎能全部了解呢?你們猜想大迦葉尊者也不認可大乘,實際上,尊者從未有過類似言論;而且于無緣劣慧之衆前,尊者又怎會輕易吐露他真正的證境呢?所以你…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