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37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得自性成立之身也。

  無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覺。

  如因石狀殊,誤彼爲真人。

  衆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

  如是于手等,亦見實有身。

  身體雖無真實存在,卻因爲愚癡迷亂,于手等生起有身體的妄覺;就像形狀特殊的石塊,被誤認爲真實的人一樣。雖然真實中無有,但衆因緣聚合時,石塊都會誤認爲真人,同樣對手腳肢體等聚合,亦會誤認爲實有身體存在。

  通過觀察分析,我們都會明白身體不存在,它只是人們在心識中假立的一種名言概念,除此之外毫無實質。真正的身體從未出生過,而衆生因愚癡迷亂所惑,在手腳等各分支堆聚上,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身體,執著身體真實存在自相。這如同人們在昏暗中,看見那些形態殊異的石堆等物時,往往會誤認爲人,或者誤認爲猛獸等等。在農區生活過的人,對此可能都會有過經驗,農民爲了不讓鳥獸吃莊稼時,往往會在田地中做一些草人,讓它們穿上衣服,戴上草帽,遠遠看上去就像真的人一樣,野鳥、野獸很容易受騙而不敢靠近,有時候人們也會因昏暗等因緣,誤認這些草堆爲人。這個比喻涵義很深,如果能經常憶念思維,大家一定可以明白身執的迷亂不實性。而對其他事物的自相執著,如果仔細觀察,也莫不如是,都是因自己愚迷無知,在本無自相之中而妄執爲有。龍樹菩薩說過:“譬如幻化象,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癡爾,實則無所住。”諸法皆如幻化大象一樣,本無絲毫自相,只因衆生愚昧迷亂,才現起種種計執。對初學者而言,能了解現在自己根識前所顯現的一切法,都是自己的錯覺,在本來中都不存在,只有如此,才會有效地減輕實執。大家內省自心:自己對這些道理到底明白了多少?自己的迷亂妄執到底有多深厚呢?如果只是在文字上理解這些法義,而沒有反複運用這些妙法去思維觀察,那麼自己對身體等法的貪執仍無法減輕,這如同守著摩尼寶受苦,其原因只能歸于你自己的懈怠、愚癡。

  雖然在實義中不存在任何身體自相,但是只要因緣聚合,它仍然會不斷顯現,“衆緣聚合時”這一頌再從這方面進行分析。上偈講到石堆會被認爲是人,而石堆上無有絲毫人的自相,但是只要因緣聚合,仍然會被誤認爲真人。因緣有它無欺的力量,只要現起某法的特定因緣具備了,這種法一定顯現。比如說百貨公司裏那些石膏作的服裝模特,它顯然不是真的人,但有些從未見過這些的牧民見到時,往往會誤認爲真人,一個勁地對它說話:“啊喂,我要買這件衣服……。”同樣道理,我們因爲對身體空性實相一無所知,當手足肢體器官與生理功能等這些因緣齊全時,就會愚昧地現起有身體自相的誤執。按《俱舍論》的觀點,人們生起煩惱需要叁種因緣:隨眠、對境、非理作意。對隨眠煩惱與手足等對境,我們暫時無法遠離,而對執計實有身體的非理作意,只要稍作努力,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能斷除。如斷除了計身實有的非理作意,那我們對身體的誤執就會淡薄下來,漸漸也會擺脫這種惡習的捉弄,不再隨順這些煩惱而受苦。

  子二、(分觀察分支):

  手複指聚故,理當成何物?

  能聚由聚成,聚者猶可分。

  分複析爲塵,塵析爲方分,

  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

  手也是由指節等聚合而成,那麼手本身又應當是什麼呢?再者,指節也是由更小成分聚合而成,而聚合成分又可分爲更細小的成分,小成分又可再分解成微塵,微塵又可析爲方分,最後方分不成任何一分,猶如虛空一般,連微塵也不成立。

  經上述分析,已觀察到所謂的身體並無自性,有些人不能以此類推,反而生疑:按這麼分析,身體確實不存在,但是整體身體雖不存,手等支分仍現量可見,因此手等支分應存在。實際上,這類分支也無有自性。譬如所謂的手,也不能成立有自體,因爲手其實是由指甲、指節、手掌、手臂等許多部位組成,用前面同樣的方法觀察,這些部分上不存在手的自體,那麼所謂的手又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唯是衆生心識中假立的名相而已。再觀察細致一點,組成手的支分也是由更小部分上下聚合而成,比如說手臂,是由皮膚、肌肉、骨骼等等很多細小成分聚合而假立;而皮膚等也由更細的表皮、真皮組織聚合而起。

  再分析下去,微小的表皮、真皮組織也是一個個微塵組成;微塵分析之下,也由甚多方分組成。那麼這些方分是否可以無限地細分下去呢?在有些人看來:微塵可以無限細分下去,無法窮盡,其體積無限接近于零但永遠不會等于零。然而這只是一種分別心假設的理念而已,在實際中不可能存在。最後的方分也只是一種概念,其本身不能成立有任何一分,在小乘宗派的行人中,許這種最細的無分微塵實有存在,而在大乘行人看來,無分微塵不可能實有存在。大乘唯識論師說:“六塵同時觸,微塵成六分,六塵若一位,山王成塵許。”其意是說:若無分微塵實有,那麼它們組成粗塵時,中間的無分微塵與它上下前後左右的無分塵是否有接觸呢?若有接觸,那它應成有六分,而不成爲無分微塵;如果沒有接觸分,那上下前後左右的六塵與它只占一個無分塵的空間,按這樣推理,組成山王的諸多微塵,也只能成爲一個無分塵大小,而不能增大。所以,實有無分微塵不能成立,它實際上如同虛空一樣,只有名言而無實質,其本體無法成立。既然連微塵都不成立,更何況身體呢?

  現代人對科學迷信,認爲科學家能把物質的組成部分研究清楚,然而他們從分子、原子、中子、質子等等,一層層細分下去,實際上無法擺脫實有執著。這樣的研究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究竟結果,即使他們再努力,到最後充其量也只能像小乘論師一樣,建立一個實有無分微塵的概念。現代有人認爲物質分析到最後,可以承認是能量,能量雖無有顔色、形狀等,然而有其實際存在,是組成所有物質的基礎。這種觀念其實如同許大種爲勝義(或說自在天)的外道一樣,是一種實有執著的邪見而已。對此你們有許多人應注意,應該多聞思中觀正理,平時多觀察分析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否也落在這種實執戲論網中。若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循論典中所指引的妙道精勤修習,最終一定可以證得大空性。

  子叁、(故除貪身):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

  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

  所以有智慧者,誰會貪著如夢幻般無實的色身呢?如果已如是了知無有真實身體存在,那怎麼還會貪執男女身相呢?

  真正具足智慧的人,一定可以了知上述道理,而且以這些推理方法進行觀察思維後,對身體如幻無實會生起堅定信解,並以此斷除身執。一個真正了知身體如同夢中幻境的智者,怎麼還會貪執自他身體呢?大家只要對此加以一定思維,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明白這一段身念處的內容,從教理上了知身體無自性。身念處的修法有多種,比如說在小乘教法中,主修不淨觀、白骨觀等以斷除對身體的貪著。而此處的身念處主修空性,了知身體顯現而無實,不存在真實自體,安住于身體顯而無自性的定解中數數串修,最終一定可斷盡身執,遠離一切戲論邊執。即使只是生起定解,並能以正知正念護持此定解的智者,那麼不管身體如何顯現,也不會貪執這種如同空中毛發一樣的迷亂相。若能以正知正念護持此正見,則男女身相又從何處可得呢?對欲界衆生來說,對異性的貪執最爲深厚,最難斷除,但能真正趨入身念處修法,了知一切男女身相從來沒有生過,只是迷亂分別假相,通過這樣地抉擇修習,則能有力淨除貪執異性的惡習。佛經中說過:“何人見身如虛空,此乃真實身念處。”見身如虛空即是徹底證悟身體無生的本性,這不僅是顯宗,在密法中,也有如是的抉擇方法,對此每一個修習者,當務必盡力。

  根霍仁波切在講義中寫道:大修行人入定時遠離一切戲論,出定時,安住于如夢如幻之中。所謂的如夢如幻,並不是指在出定後一刹那,內心執著一個如夢如幻的念頭,而是在一切時處、一切威儀中不離定解智慧,洞見一切身相顯現是夢是幻,證悟到如是境界的修行者,怎麼還有男女身相的分別戲執呢?若要使自他遠離痛苦根源之身執者,這是必須修習的妙道。

  癸二、(受念處)分四:子一、觀察受性;子二、觀察受因;子叁、觀察受果;子四、觀察受者。

  世間人對安樂、痛苦等種種感受非常執著,以此不斷地陷在虛幻的苦樂感受之網中,受著種種無謂的痛苦。因而對感受的執著,必須以修法來打破,這些修法在內道中總稱爲受念處。受念處修法非常重要,我想無論修何種法門的行人,對此必須予以重視,因爲無形無色的感受執著比身執更難斷除,而且要斷除此,必須依靠甚深方便智慧。如果只是在口頭上籠統地說“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但在種種苦樂感受現前時,俱生的執實習氣仍會使人無法自主地生起實執,陷入痛苦之中。受念處的修法,在本論中分有四個步驟,觀察受之本性、受因、受果、受者。首先觀察受性,看我們平時所執著的種種感受,到底有沒有自性。

  子一、(觀察受性):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

  樂實則甘等,何不解憂苦?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

  既非領納性,雲何可謂受?

  如果痛苦實有存在于內心,那爲什麼不會障蔽安樂生起呢?如果安樂實有存在于外境,則甘美食物等令人愉悅的事物,爲何不能使憂苦的人快樂呢?如果說這是因爲痛苦太強,以至蓋過了快樂,所以才感覺不到樂受。既然這種樂受有不能被領受的性質,那麼它怎能算是受呢?

  一般人執著實有苦樂感受存在,而且這種苦樂感受必然會在相續上成立。比如說痛苦,一般凡夫都會認爲它確確實實在自他相續上成立,並認爲它實有自性。此處反問有此類實執者:如果痛苦實有,那爲什麼它不障蔽心相續中的安樂呢?衆生心相續中,苦、樂感受並不是恒常不變,這一點每個人都能了知,比如剛才自己覺得痛苦不堪,現在卻是非常快樂,昨天安樂,今天卻很痛苦等等。如果痛苦實有其自性存…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