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因有無二者互絕相違,不可同存。由此可知,世人所謂的諸法從無有而變成有,只是一種口頭語言分別而已,在實際中不可能成立。
同樣,有也不會變成無,因有時不存在無,已成無時不存在有,否則每種法應具有這兩種性質。然而既有也無的法,在這個世間,從來就沒有真實存在過,實際上也不可能出現。通過如上分析觀察,應明白一切法無有自性,如幻如化,遠離有無,從來未曾有過生滅,而我們凡夫面前所見的生住異滅,唯是自心所立的一種假相而已。《七十空性論》中說:“有故有不生,無故無不生,違故非有無,生無住滅無。”《大象妙力經》中雲:“設若諸法有自性,則佛聲聞應知彼。”諸法如有自性,則證得了清淨智慧,能洞察萬法究竟面目的諸佛菩薩與聲緣大阿羅漢應能如實現見,而實際上諸佛等從來未見一法有成實自性。因此應知諸法無有絲毫自性可得,不應于不淨分別心前所顯現的幻相而生執著戲論。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
是故諸衆生,畢竟不生滅。
衆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于真實中諸法自性無有成實的斷滅,諸有法也非自性成立的有,因此世間一切衆生,于畢竟中不生也不滅。衆生現象如同夢幻一樣,以理推究時,便能了知一切等同于芭蕉空洞無實,而解脫涅槃與不涅槃,在本性上無有任何差別。
以智慧觀察破除邊執迷亂,進入究竟實相之中,便能了知諸法皆無成實自性,遠離斷滅的無邊,亦遠離成實的有邊。諸法無有本體,也就無有任何實有的生滅,即使觀待衆生,諸法的滅亦非實無,生亦非實有。無垢光尊者說過:“哈哈觀察妄可笑,無體之現空澈然。”真能如理地觀察這種顯而空澈然的實相面目,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感悟。從實相層次而言,一切衆生其本體無有,畢竟上無有任何生滅可得;而現相中雖然有衆生等種種現相,但其本身如同夢幻一樣,唯是虛假影像而已,不存絲毫實質,《賢愚經》中說:“衆生如夢幻,故業亦如幻。”雖然我們凡夫衆生覺得一切都實有不虛,可是以理觀察這些現象時,就會如同分析芭蕉樹一樣,雖外表似有,其內質卻空虛無實,“如削芭蕉樹,枝分盡無實”,“士夫析六結,亦複如芭蕉”,這是《寶鬘論》中的比喻。衆生不論如何顯現,其本性卻絲毫無變,因此在實相層次而言,有情涅槃與不涅槃,二者毫無差別。《不退轉輪經》中說:“諸法如同幻,菩提亦如幻。”《般若八千頌》中雲:“天子等,輪回如夢如幻,涅槃也如夢如幻。”《經觀莊嚴論》中雲:“如前後亦如,無變之真谛。”對悟達了諸法本性的智者來說,一切諸法如善逝,衆生之本性恒常住于無解無縛之大平等性,輪涅諸法恒時住于無二平等的大空性之中。
辛四、(證空性之作用)分二:壬一、自利平息世間八法;壬二、利他無勤生起仁慈。
壬一、(自利平息世間八法):
故于諸空法,何有得與失?
誰人恭敬我?誰複輕蔑我?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
因此,對一切自性皆空的諸法,有什麼可以得到和失去呢?有誰恭敬我,又有誰在輕蔑我?苦樂從何處生起呢?有什麼值得歡喜或憂傷呢?
抉擇了諸法無自性的空性實相後,現在開始闡述證悟空性的功德。證悟空性的功德可以從兩方面體現,一是平息八法而圓滿自利,二是生起無退的慈悲心而圓滿利他。
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因執著諸法實有而生起取舍之心,恒時爲世間法所動而受苦,這些取舍法歸納起來,通常稱之爲世間八法或八風。有關世間八法,經論中從各方面歸納,名稱稍有不同,如本論將八法歸納爲得失、恭敬與蔑視、苦樂、喜憂,與平常所稱的利、衰、苦、樂、貧、富、稱、譏稍有不同,而其實際所指並無差別,都是總結引生人們痛苦追逐的所有世間法。
如果能通達如上所抉擇的二無我空性,自心趨入大平等空慧之中,那時候怎麼還會對衣食財利生起得失執著呢?外境一切如同水中月、鏡中花一樣,只是幻相,真正認知這一點的人絕不會再生起貪執。而一切有情,也如同幻化,如同影子,認知者怎會對影子,對化人的恭敬與輕蔑生起取舍呢?苦樂喜憂只是夢中之境,智者誰會對夢境生好惡貪嗔之心呢?已了達諸法空性的修行人,他對利樂富稱等世間盛事毫無希求,對衰苦貧譏世間衰事也無有厭舍,這並不是強壓住了內心的好惡取舍,而是在他面前,一切都顯示了平等無二的本性,他能無勤而自然地做到無取無舍,恒時安住于大安樂之中。
細心者可能發現,本論在前面的安忍品中,也講過舍棄對贊譽等世間八法的執著,一部論中講兩次,是否有重複的過失呢?沒有過失,因爲前面是以世俗名言量觀察,而勸導修行人修安忍,此處是以勝義量觀察,以究竟智慧徹底鏟除對世間八法的取舍分別。世間八法是很難平息的,前面我們也講過蘇東坡的公案,大家細省內心,同時也應警惕,不要隨意說大話:自己能不爲八風所動。聞思理解空性與證悟空性之間,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路要走,希望諸學人自勉!
若于性中覓,孰爲愛所愛?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
孰生孰當生?孰爲親與友?
如我當受持,一切如虛空?
如果在真實性中尋求,誰是貪愛者?所貪愛的又是什麼呢?細細探究,此世的一切有情,有誰會辭別此世而死亡?有誰已出生又有誰將會出生呢?有誰是親戚和朋友呢?諸人爲什麼不和我一同,受持這如同虛空一樣的平等空性見呢?
以種種勝義理觀察,一切法皆無自性,自他等一切從來未曾真實生過,一切皆爲大平等空性。在這種境界中,能貪愛的人我,所貪愛的情器等,又怎會有存在呢?能貪我不存在,所貪對境亦從來未曾生過,貪愛法亦無有絲毫自性,了知此並安住于此,那無論多麼猛烈的貪欲也會如去薪之火,自然熄滅。
在實相層次觀察世間人們,有誰會告別此世而滅去呢?有誰已真實地出生,又有誰能在未來出生呢?誰是親戚誰是朋友呢?一切有情現象,在人們的分別心念前,雖有種種名言幻象顯現,然而細細探究,從來就未曾出生過任何真實自性成立之人,有情本體遠離一切緣執戲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于真實中無有任何變動。從大空性反體而言,一切有情之本體如同石女兒、虛空、兔角,分別心前的現象皆如虛空中的毛發一般。佛經中說:“一切根境界,內空外亦空”,“一切皆無我,法相即虛空”,在這樣的大平等虛空之中,哪兒可以找到有生滅親怨分別的有情呢?能證入如是實相境,生死離別、親怨恩仇等等,一切實執便能如同雲霧消于虛空。
諸法實相雖如是,但凡夫衆生愚昧無知,執一切如同空中毛發一樣的幻相爲實有,如同陷入迷亂惡夢一般,虛枉地受著本來無有的輪回劇苦煎熬。所以作者在此勸導,不甘受蒙蔽的有志者:應該像我一樣,以觀察實相之智,受持一切法如同虛空,方能平息八法得到真實的安樂。
壬二、(利他無勤生起仁慈):
世人欲求樂,然由爭鬥因,
頻生煩亂喜。勤求生憂苦,
互诤相殺戮,造罪艱困活。
世人雖然都想獲得安樂,卻由于不斷地爭鬥怨敵、貪愛親友,而頻頻導致了極端煩亂和歡喜情緒的産生。勤求欲樂使人生起憂傷苦惱,並因此而與人爭論,互相砍殺殘害,不斷地造作罪業,陷于極其艱困的生活之中。
當相續中獲得了證悟空性的智慧後,再回過頭來看芸芸衆生,內心的大悲便會自然地爆發。因爲世間一切衆生,其體性無不恒時住于無解無縛的平等涅槃,然而他們愚癡無知,如同盲人守著摩尼寶卻受著貧苦一樣,虛枉地在輪回妄相中流轉受苦。衆生雖然都在希求安樂,但其所想與所行背道而馳,凡夫認爲安樂來自于色聲香味觸等欲樂享受,爲了這些如同幻影一般的外境而不顧一切,終日與怨敵爭鬥,與親友牽纏,恩恩怨怨日益加深,由此內心不斷地生起煩悶惱亂、狂喜貪愛等等種種不安情緒。執海市蜃樓爲實的人,無論他多麼努力地追逐,其結果怎會得到滿足平息呢?若不醒悟,這種人永無平息失望苦惱的一天。世人也是如此,不知自他一切現象是幻影,反而執著爲實,爲了得到安樂而辛勤追逐,然而追逐幻相者,除了憂惱、苦悶之外,哪能有所得呢?爲了得到欲樂,世人不惜相互爭鬥,甚至于相互砍殺殘害……。讀過曆史書籍者,對此應有很深感觸吧,漢地有位大德曾感歎地說:“二十四史,是一部人類相斫史!”衆生恒時不惜以造罪方式追逐欲塵,而其得到的呢,只有“艱困活”而已,越來越陷入悲慘處境。去佛日遠的五濁黑暗時期,衆生實執無明越來越深,而其痛苦也就越來越劇烈,生活愈加迷茫、痛苦,這一點,也許大多數沒有完全麻木的人都有感受吧!
如果我們能夠清醒一點,認識空性的道理,看到世人陷入了如是迷亂惡夢之中,悲心怎能不油然而生呢?阿底峽尊者說過:“自相續中如果真正生起了空性智慧,大悲心一定會自然生起,這時候自己一定不會造惡業。”各自對照內省,要了知自己對空性的理解、證悟如何,看看自己平時對衆生悲心、對因果的取舍,便能一目了然。即使我們只是理解了一點空性道理,也能藉此了知自他衆生平時的可憐處境,相似的悲心也會經常生起,對空性正見的信心,也會愈來愈堅定。
雖數至善趣,頻享衆歡樂,
死已墮惡趣,久曆難忍苦。
叁有多險地,于此易迷真,
迷悟複相違,生時盡迷真。
雖然因偶然的福德因緣而屢次投生于人天善趣,頻頻享受人天快樂,但死後仍會感受惡報,墮落惡趣,長久經受難忍痛苦。總之,叁界之中充滿了墮落危險,置身于其中極易爲無明迷惑而失去對真實的了解;再者,迷惑與證悟是相違的,以業力投生于此即會盡迷而不能了達真實。
叁界衆生有些因往昔的善業,也會偶爾轉生于人天善趣。比如說有些人通過善知識教導,斷十惡行十善,守持五戒、恭敬供養叁寶等等,以此善因,後世轉生于人天之中,享受暫時的人天快樂。然而這些人天…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