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有機緣獲得聖者七財。
願藥具速效,咒語鹹靈驗!
空行羅刹等,悉具慈悲心!
願藥物都具有特效,消災祈福的咒語皆能靈驗!願空行、羅刹和猛獸等,都能具有慈悲心!
按律藏所言,藥有時藥、七日藥、盡壽藥等。時藥指一般食品,七日藥指蔗糖、石蜜、酥油等,盡壽藥即世人治病所用的草藥等藥品。這些藥品依衆生的福報而有不同功效,尤其是末法時代,衆生福薄,許多對古代人有特效的良藥也變得不那麼有效了,小病服用許多藥也不管用。比如古人服食一點酥蜜即可治愈一般的病,而現代人服食再多,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菩薩回向福德,讓一切藥品都能具有特效,迅速治愈服用者的疾病。
咒語有多種分類,內教的咒語總分有密咒、明咒、總持咒叁種,世間也有一些天神、仙人, 等所說的咒語。內教及天神、仙人所說的咒語,都有其不欺力量,特別是內教中成辦息增懷誅四種事業的咒語,都有其不可思議的力量,對具足信心及福德者來說,也特別靈驗。但是,衆生根機越來越低,時間也趨入濁世,現在許多人念咒語似乎越來越不靈驗,這都是因持誦者信心、見解智慧、心念專注力、福德等各方面都淺薄而導致,並非咒語本身有變化。大家對此應注意,自己持誦某咒語如果沒有感應時,應該向自身尋找原因,看哪方面因緣不具足,而不應對咒語、對佛法生邪見。現在各種災禍疾病等越來越嚴重,更需要咒語的不可思議緣起力加持,願菩薩的回向,成熟在我們身上,一切消災祈福的咒語,皆能靈驗無比!
世間有許多凶猛粗暴的空行、羅刹、毒蛇、猛獸等,經常會生起惡心,危害其他有情。此處的空行指空遊餓鬼,這些餓鬼具有業報神通,經常四處遊蕩,爲猛烈惡心所推而傷害其他有情。羅刹是梵語,意爲速疾鬼或可畏,也是一種極爲暴惡可畏的餓鬼,如果沒有調伏,它們常常以嗔毒心傷害衆生;還有狼蛇虎豹熊罴等凶猛野獸,也常常會傷害衆生。對這些凶猛有情,需以大悲心回向福德,以殊勝菩提心加持,願它們遠離惡心,生起慈悲之心。如是回向,方能真正使它們不再造罪業,與其他有情和平共處,也能使它們迅速遠離惡趣痛苦。以大悲心回向加持粗惡凶暴有情,使其不再造傷害惡業,是大乘菩薩經常修持的菩薩行,也是非常有效的修法,曆史也曾有過衆多實例。大家若要修持增上自相續中的菩提心,也應經常爲自己身邊的鳥獸等回向加持。
願衆無苦痛,無病未造罪!
無懼不遭輕,畢竟無不樂!
願衆生無有絲毫苦痛,不受病惱,不造一切導致痛苦的罪業!無有一切畏懼,也不遭任何輕蔑歧視,心中無有任何不快樂!
輪回衆生相續中的苦痛,指內心的種種痛苦感受,對人而言如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苦等,這些是非常難忍而且會使內心無法安甯的感受,還有病苦等身體痛苦,這些身苦也是讓衆生無法安甯的違緣。從根源上看,所有身心苦痛根本因即是無明罪業,除了佛法甘露外,世間不可能有根除這個病根的良藥。菩薩爲此作了甚深回向,發願一切衆生皆得遠離現有的身心痛苦,更能遠離一切招致痛苦的無明罪業,生生世世不再有任何痛苦。也願衆生于叁界輪回中,在殊勝叁寶加持之下,無有絲毫恐懼怖畏,也不受任何輕蔑歧視,內心沒有絲毫不快樂,始終處于安樂輕松之中。內心的快樂,是每一個人都至心向往的,然而在業和煩惱所組成的輪回世間,如果不懂得佛法,要得到並保持快樂並不那麼容易。作者在此所作回向,其含義即是願衆生皆能趨入佛道,如是方能遠離怖畏,成爲受人天尊敬之佛子,從究竟上斷除快樂的違緣。
願諸伽藍寺,講誦以興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辦!
願所有寺廟,都能具足不斷的講習誦經,日漸興盛!願一切僧衆恒常和合相處,聞思修習弘法事業都能圓滿成辦!
此頌始與下五頌,是爲出家僧衆而作回向。出家僧衆所居住之處,通常稱爲伽藍,其實按梵文音,全稱應是僧伽藍摩,意爲衆園,即僧衆所住的園庭寺院。一個寺院要興盛,必須具足講經說法、聞思修習、諷誦經論等,如果沒有這些,寺院不可能真正興盛。因爲寺院是僧衆聞思修習、弘法利生的場所,如果沒有善知識傳講佛法,也沒有僧衆聞思誦經修習等,即不能稱之爲真正的寺院。寺院興盛不在外表形式,就像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初創喇榮五明佛學院時,山溝裏只有幾間草皮搭成的棚子,然而有不斷的講經說法,有不斷的聞思修習正法,如是而成爲了整個雪域乃至整個世界上堪爲楷模的寺院,成爲了重興佛法的中心。願大家一起以自己所有功德回向,也願叁寶加持,使所有寺院都能興盛講習正法,所有寺院皆能成爲弘揚佛法的中心!
佛陀教法要住世興盛,必須靠如法的比丘僧團,而比丘僧團要如法存在,首先就需要僧衆之間和合團結,佛在律部中曾多次囑咐過這個問題,並將破壞僧團和合定爲無間罪。僧衆之間能和合團結,那麼僧衆的事業,就會有了堅實的成辦基礎。聞思修正法,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即是僧事,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可稱爲僧事,對此各位應牢記。作爲出家僧人,該做的事業便是聞思叁藏教法,修習戒定慧叁學證法,並以佛法引導利益有情,此外,一切與佛法無關之世間八法都不是正業。以菩薩的願力加持,願一切僧事都能圓滿成辦,而一切非法事業,都能消失無迹!
願欲學比丘,悉住阿蘭若!
斷諸散亂已,輕安堪修善!
願所有想修學正法的比丘,都住在寂靜之處,斷除一切散亂,身心輕安,堪能修習一切善法!
向往正法的比丘,要想得到成就,必須依止寂靜處,才能斷除散亂,身心堪能于善法。關于這個問題,在本論靜慮品中已有過詳述,相信真正想修行者,對此都會有所了知或領悟。作爲初學者,要想調馴身心,堪能于修習正法,必須斷除散亂放逸惡習,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需要寂靜外境助緣。身披如來法服的出家人,住在寂靜處,那是真正的莊嚴;如果一個六根尚未調伏的出家人,住在城鎮之中,住在紛紛擾擾的在家人之中,這不算什麼莊嚴,有時甚至可以說是很難看,是一種近乎墮落的象征。安住在蘭若之中,無有內外諸緣擾亂,修行者可以專注于正法,使身心漸漸寂靜調柔,得到輕安堪能,這樣就可以趨入寂止之境,壓伏無明煩惱,有機會生起勝觀智慧。作爲修行人,這是我們必須達到的層次,同時也應如是回向,願一切修行人,皆能如是而行。
願尼得利養,斷诤遠諸害!
如是衆僧尼,戒圓無缺憾!
犯者願生悔,時時忏罪業,
壽盡生善趣,不複失禁戒!
願所有尼衆都能得到恭敬利養,斷除是非诤論,遠離各種身心傷害!也願所有僧尼,個個戒行清淨,毫無缺失!願犯律儀的出家人,都能生起悔改之心,時時忏除罪業,他們來世得生善趣,不再失毀所持的禁戒!
女性由于自身及傳統風俗影響,能力及社會地位很明顯低于男性,出家女衆也是如此。從本師釋迦牟尼佛開許女衆出家至現在,出家女衆仍要受到一些限製影響,修行違緣也多。尤其是大多數女衆較男衆而言,心胸不廣,常常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論,這些都是女衆的不共業力所感。作爲心具平等大悲的菩薩,作者爲此特別回向,願一切出家尼衆,皆能解脫業緣的負面影響,得到足夠的利養與恭敬,也願她們能斷除各種口角是非诤論,遠離聞思修行中的不便與違緣。願尼衆得到足夠利養這個發願,現在大概是成熟了,漢地有些尼衆得到的供養據說一般比男衆要多一些。但是在和合無爭、聞思正法方面,女衆們應繼續努力祈求菩薩加持,自己也要精進修習,對治煩惱惡習。
針對所有佛弟子而言,別解脫戒清淨無損是解脫成就功德大廈的基礎,若別解脫戒行不清淨,修行人不可能得到解脫。因此,發願使所有出家修行人戒行清淨,是菩薩行願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在菩薩行願的總集願文《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也發願:“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能做到戒行完全無損毀,固然是最好。然而作爲欲界的凡夫衆生,這無疑有很大困難,尤其是末法時代,衆生根器低劣,煩惱熾盛,時間環境也很惡濁,凡夫出家人要做到不違犯任何別解脫律儀,難度非常大。但是,犯戒後也並非毫無補救措施,而必然要親墮泥犁受苦,因爲犯戒者可以通過忏悔消除罪業。犯戒者如果能認識到錯誤,生起悔改之意,並時時忏除所造罪業,那樣仍會得到清淨,有機會解脫成就。有些出家人,不知道這一點,一旦以惡緣業障現前而破戒還俗,便自暴自棄,以爲什麼都完了,甚至變得連因果也不顧,這是很愚笨的行爲。經論中說過:違犯別解脫律儀中的任何一條,依殊勝方便都可以忏悔清淨,甚至在臨終時,以一念有力的悔改之心,也可以免除墮落。因而應發願使每一個修行人都能做到如此,最好戒行圓滿清淨,若有違犯,也能迅速忏除還淨,清淨其罪業。這樣犯戒者在命終後,也能免墮惡趣,轉生于人天善趣等處,有機會再修持佛法,並能以忏悔之力,使自己不再失毀任何禁戒。
願智受尊崇,化緣皆得足!
心續悉清淨,令譽遍十方!
願有德學的智者廣受尊崇,外出化緣乞食的出家人皆能得到足夠供養!修行者心相續能完全清淨無染,美名也傳遍十方!
此頌是有關增上修行與弘法利生方面順緣的四個回向。其一,願智者廣受人天尊崇。佛教中的智者,指具足清淨戒律、廣學博聞、通達甚深教義,具有真實修持的修行人,這些智者,若能廣受人天尊敬則可順利地弘揚佛法;二、願所有化緣乞食者,皆能如願而足。衣食藥品等順緣皆能具足,這對每一個出家修行弘法者,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回向。我們出家人平時的衣食藥物、經堂臥室等等,一切資財無不是來自于十方信施,若化緣不能得足,色身無法維持,修持弘揚正法的機會也就沒有了;叁、願修行人心相續能完全清淨,不受傲慢等煩惱染汙。心相續清淨調柔,是修行人成就解…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