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的標志,同時也是修持中的全部內涵,無法以簡略語言表達其內容,“若人欲得正覺果,當淨其意如虛空”,“一念淨心成正覺”等這些教證,許多人都很清楚。如果自心不能清淨,爲貪嗔邪見煩惱所染,自己會時時感受痛苦,也會爲別人帶來痛苦,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應當牢記《因緣品》中所說:“叁業恒清淨,清淨名出家。”時時保持身口意清淨,防止煩惱染汙。四、願真正的修行成就者,美名傳遍十方。修行人如果具足了大悲心與聞思修行智慧,應該要讓自己的名聲傳遍十方,使許多世間人生起恭敬仰慕,這樣才會有廣大弘揚正法的機會,能使廣大衆生獲得利益。有些人很貪執名譽,其目的是爲了個人利益,這種自私自利者的願望和行爲,當然不是菩薩所願,也是每一個佛弟子應舍棄的惡行。有些修行人雖然具備一些利益他人的能力,然而對名譽十分顧忌,非常害怕自己出名,這也是一種偏執。在必要之時,只要是對衆生有利益,自己便要盡一切力量去做,而不能存有任何自利的念頭。在很多高僧大德的弘法事業中,可以看到他們遍及人天十方的美名,對弘揚佛法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我們也應隨菩薩作如是之回向發願:願所有真實的修行人,都能有美名傳遍諸方,弘法利生事業廣大如虛空。
願離惡趣苦,以及諸艱困,
複以勝天身,迅速成正覺!
願修行者從此遠離惡趣之苦,以及所有艱難困厄,更願他們以勝過天身的暇滿人身,迅速成就正覺!
有些修學佛法者雖然受了戒,但沒有具足正知正念而失毀了禁戒,又沒有及時采取補救還淨方便,忏除壞戒罪業。對這些破戒者來說,後世將會墮落惡趣,長劫受苦,得人身時也會六根不具,遭遇著種種艱難困厄。菩薩以殊勝福德回向,願他們皆能遠離叁惡趣之痛苦。雖然他們曾造過破戒惡業,但以殊勝福德加持,願他們仍然能得到勝過天身之暇滿人身寶,順利地趨入正法,在修習過程中無有猛烈粗大的困厄苦行,迅速證得如來正等覺果位。
關于破別解脫根本戒者,能否恢複清淨,宗喀巴大師等曾引教證論述過,認許可以恢複清淨戒體。當然,如果按小乘自宗的觀點,破四根本戒者是不可還淨的,但依大乘教義,可以忏悔清淨。尼衆破根本戒,小乘自宗不能複戒,但以大乘發心而言,也應同樣重複戒體,也可以有即生解脫成就的機會。依靠大乘殊勝的智慧與方便法,修行者可以如同勇施比丘一樣迅速忏除罪業,盡快而且無難證得正等覺果位。
辛二、(爲勝士滿願而回向):
願諸有情衆,殷勤供諸佛,
依佛無邊福,恒常獲安樂!
願一切有情,數數恭敬供養諸佛聖尊,並以佛陀的無邊福德加持,恒常獲得究竟安樂!
勝士即具足殊勝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或聲聞緣覺。大乘佛子的願心只有一個:願一切父母衆生皆能步入佛道,獲得究竟安樂。因而作者在此爲勝士滿願而回向,首先是爲了大乘佛子的唯一心願事業而回向功德,以此加持,願一切有情衆生,都對叁寶生起無僞信心,而且能恒時不斷地供養諸佛如來。供養佛陀有多層次方式,然而如《法華經》中所言,哪怕僅是以散亂心供養佛塔佛像一枝花,供養者也可以此而得無量福德,迅速趨入菩提果位。現在真正聞思修習佛法者雖然很少,然而供養諸佛叁寶的人仍有不少,每到節日,各大城市的寺廟,及一些名山古刹內,供養燈香、水果等之類供品的特別多,以此助緣,供養者皆能得到佛的攝受,這也是菩薩以大願加持而致吧。佛陀功德威力無有邊際,一切有情若能與佛結緣,依此即可得到恒常不變的究竟大樂。佛陀的願力、功德、加持不可思議,這一點在衆多經論中都有詳述,任何有情若能對此生一念信心,也不會空過,最終定能爲佛陀所攝受,而得到救渡。
菩薩願如意,成辦衆生利!
有情願悉得,怙主慈護念!
獨覺聲聞衆,願獲涅槃樂!
願菩薩們都能如意成辦一切衆生的利益!願一切有情都能得到諸佛怙主慈愍的護念!願獨覺聲聞乘行者,皆能回小向大,獲得究竟涅槃大樂!
在無邊世界裏,有許許多多修學大乘妙道,視一切衆生如父母的菩薩,爲了成辦衆生的利益,這些聖者發下了廣大心願,而且在無數大劫中勇猛精進,圍繞心願而奮鬥不息。作者在此以所有功德回向,我們所有後學者也應如是回向,願一切菩薩的心願皆能迅速成就。一切有情衆生,皆能與諸佛怙主結緣,以此而得到怙主們的慈愍怙念,得到殊勝加持而證得菩提果位。在此諸人應知,諸佛菩薩視一切衆生如愛子,其悲心護念無有偏袒地被及任何一個有情,然而衆生因無明所覆,自閉其戶,以致自己無法受到怙主加持,就像盲人見不到日光一樣,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對此以比喻作了很清楚的論述。
世間也有衆多聲聞緣覺乘行人,他們主要爲了個人解脫,以發起出離心而修持四谛十六行相或十二緣起爲道,證得圓滿的人無我與部分法無我空性後,入于暫時的寂滅涅槃。這種果位只是暫時安樂並非究竟,因此菩薩在此也同樣爲他們回向,願他們早日回小向大,在暫時的果位上更上一層樓,發起菩提心趨入大乘妙道,順利地獲得究竟涅槃大安樂。入于滅定的聲緣,在世界各地都有,以前也經常有成就者發現或喚醒他們,使其入于大乘,如玄奘法師去印度求法,途中找到並喚醒過一個入滅定的羅漢。在我們學院所在地附近,第一世敦珠法王也以神通發現了一個在山洞中入滅定的聲聞,並叫弟子們挖了出來,讓大家看後,敦珠法王又吩咐弟子將那位聲聞聖者藏進山洞,重新用土石封好。如果這些聲緣聖者,能發起殊勝菩提心,對許多衆生都會有大利益,其自利也會得到究竟圓滿,因此大家也應以虔誠之心回向祈禱,願十方世界中一切聲緣皆能早日進入大乘,引導無數衆生一起證得究竟大樂果位!
庚二、(爲自菩提行之因而回向):
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
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爲僧!
在我尚未證得初地前,願能蒙受文殊菩薩恩賜加持,恒常能回憶宿命,生生世世出家爲僧!
要究竟圓滿地利益衆生,必須要具備圓滿斷證功德智慧,因而菩薩在發心將造論功德回向利他之後,也需要爲自利而回向。當然,證得了自他平等的菩薩所謂之自己,並非凡夫所執著的狹隘自我,因爲菩薩通過修持自他相換與自他平等,將一切衆生觀爲一體,將一切衆生都觀爲己身。以此菩薩在回向自利時,實際上也是在爲所有衆生而回向發願。因作者的本尊是文殊聖尊,也因文殊聖尊是諸佛智慧之總體,所以作者在此回向,願自己在沒有證得初地前,能蒙受文殊聖尊的宏恩,賜予甚深護念加持,使自己生起深廣的聞思修行智慧;也能經常回憶宿世,使自己生生世世能不忘失菩提誓言,舍俗出家,做一個精勤不懈的修行人。作者很謙虛地說“我未登地……”,實際他應是登地聖者,印度許多大成就者,對此都曾有過評述。只是爲了引導後學者,寂天菩薩在此作謙虛的示現。
修行人在發起世俗菩提心後,開始進入大乘資糧道,修行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再進入加行道修持五根五力,此間修行者尚未現量見到法界實相,唯有相似的實相智慧。因智慧不深,也就很難像登地後的菩薩那樣“投生觀花園”,自在地遊戲于世間而不受世間染汙,也無法自在地修持深法,任運度化有情,所以作者發願:在尚未登地前,願文殊聖尊加持自己常憶宿命,生生世世出家爲僧,修持清淨的別解脫戒律。在尚未登地前,出離俗家,以清淨聲聞行儀而修持,這是每個大乘修行人都應經過的階梯。初學者滯留于俗家,修行會如同陸地行船,寸步唯艱。《普賢行願品》中說過:“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恰美仁波切也說:“諸大菩薩在最後成佛時,也是以出家形象而示現。”作爲初學者,大家應追隨前輩們足迹,同樣發下堅誓,願自己生生世世舍離俗家爲僧,修持清淨戒律!生生世世能依止文殊聖尊上師,蒙受無比的宏恩!
願吾菲飲食,維生充體能!
世世願恒得,圓滿寂靜處!
願我能以菲薄的飲食,補充體能,維持修行所依的身命!更願我生生世世都能安居在理想的寂靜環境中修行!
對修行者而言,最好最快捷的方式,莫過于像曆代高僧大德們那樣,徹底舍棄今世,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幹涸之壑,不顧一切地修習正法。作者在此處的回向,也充分體現了這種堅忍樸實的修行風格。從本師釋迦牟尼佛到後來曆代成就者,沒有一個不是如此示現苦行,在執著現世盛事同時,順便修行而成就的人,從來就沒有聽到過。因此,發願自己生生世世僅以粗茶淡飯維持色身,安住在圓滿寂靜處修持正法,這也是每一個修行者應有的願行。圓滿寂靜處,針對層次不同的修行者,有不同含義,對我們初學者而言,遠離了世間愦鬧,有具相大善知識的引導,又有善友相互幫助之處,就像這塊喇榮虹身寂靜處一樣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圓滿寂靜處。想出離輪回、解救父母衆生的人,應當數數從內心深處發願,生生世世依止這樣的寂靜處,依止四依苦行而勤修正法!願大家皆能常如《密宗成就略說》中所言:“熙熙攘攘都市中,迷迷糊糊世間衆,忙忙碌碌逐名利,泛泛悠悠耗此生。我心常念靜山洞,鳥語花香水澄淨,山果充饑草蔽體,谛觀自心證覺性。”
何世欲相見,或欲問法義,
願我無障礙,面見文殊尊!
無論在什麼時候,想見到文殊聖尊,或者想請問甚深法義,願我都能毫無障礙地面見文殊聖尊!
作者在此回向能隨時面見文殊聖尊的偈頌,在藏傳佛教地區,可以說是脍炙人口,老幼婦孺皆能吟誦。一般小出家人開始學會字母拼讀後,接著就會學這個偈頌的念誦。87年法王如意寶帶弟子們朝拜五臺山時,從出發到朝拜五臺山整個過程中,法王如意寶要求大家在未見文殊聖尊前,一直不停地念誦這個願詞。從字面上看,這段願詞文簡意赅,沒有難懂之處,然而細細揣摩其深義非凡夫所能…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