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55

  ..續本文上一頁測,如果以大信心反複祈求,千百萬遍誦持願詞,或許能得少許體味感受。若能面見親聆文殊聖尊教誨蒙受加持,即能徹底通達叁世諸佛的甚深密意,因此,作者此處的發願,也即發願自己迅速證悟成就的願詞。對文殊聖尊,當然也有種種層次的理解,一般來說,文殊聖尊會以種種不同形象示現,有時甚至以地水火風形相加持有信心有福緣者,如彩光、彩雲、土石等等。只要有清淨信心,一定會斷除無明愚癡障蓋,面見文殊聖尊得到加持。

  爲于十方際,成辦有情利,

  吾行願得如,文殊圓滿行!

  爲了在十方世界中,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願我的一切作爲如同文殊菩薩一樣圓滿!

  發願能面見文殊聖尊,得到攝受加持,當然不是最終目的,因而作者接著又回向,願自己能安住文殊菩薩的願行,成辦十方虛空際中一切衆生的利益。文殊菩薩的願行,具體體現在十大願中。十大願可以相似地以一語蔽之:即是叁界一切行類之有情,皆願共有緣,皆以聖性力及種種方便加持令發菩提心,得入菩提聖果。如果仔細閱誦文殊菩薩的十大願,可以發現這也是成就文殊本尊的發願,因爲在文殊菩薩的第十大願中說到:“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作爲後學者,我們也應緊隨其行徑,以真誠的信心回向發願,願自己也能生起如是的殊勝菩提心,同入文殊圓滿行願海!

  乃至有虛空,以及衆生住,

  願吾住世間,盡除衆生苦!

  只要虛空世界未盡,衆生亦未盡,願我一直住留世間,消盡一切衆生的痛苦!

  菩薩的菩提誓願是無盡的,乃至虛空世界未盡,輪回衆生未盡,其誓願也無有窮盡,仍會不斷地度化十方世間的無量衆生。《普賢行願品》中每一個大願中都說:“如是所修回向(等十願),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等十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對此有些人會有疑惑:如果衆生未盡,菩薩誓願也不盡,那樣豈不是菩薩永遠無有圓滿誓願而成佛的機會嗎?因爲輪回衆生無有邊際,虛空也不可能有邊際。這種疑惑是多余的,菩薩願力越廣大,積累的功德也就越巨大,因一切功德皆依發心,如是成佛的時間越快。成佛之後,依其願力,度化衆生的事業,如同《入中論》裏所說的陶師轉機輪之喻那樣,也會旋轉不息,所以也就不會有空發誓願之嫌。

  衆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

  願因菩薩德,衆生享安樂!

  願衆生諸般罪業苦果,全部報應在我身上,願因我修持菩薩行的廣大功德,令衆生享受無邊安樂!

  此頌是爲成就自他相換或他重于己,究竟利益他人而作回向。菩薩由無比大悲心視一切衆生如己身或過于己身,由是而發願代受一切衆生的痛苦,施予無邊安樂。以真實無欺的誓願力、大悲加持力、不變的法界緣起力,願叁界有情所有罪業苦果,都成熟報應在自己身上,以自己所修廣大菩薩行願的福德,回向一切有情,願他們恒時享受無邊安樂!這是大乘菩薩所特具的悲願,也是驚天地、泣鬼神,凡夫衆生不可想象的願行。然而作爲大乘修行人,這也是必須具備的願行,各自對照自相續,自己離這種大悲願,究竟還有多少距離呢?對這種具有無比功德的修法,也是整個大乘法門之基石,自己如果沒有如法修習,那無論修何種法門,也沒有多大意義。因此希望有志者,將《入行論》作爲終生修持的功課,依寂天菩薩與曆代傳承上師加持,使自己在今生也能發起如是深廣堅固菩提心。

  有些人認爲代衆生受苦,只能是一種心願,實際上無法實現,這種是大邪見。菩薩的甚深智慧大悲行境,並非凡夫可以測知,從許多高僧大德們事迹中,我們可以了知菩薩代衆生受苦不會只是心願,而是真實的行動。如許多大菩薩在度生事業圓滿後,都會顯現生病,以色身代衆生消除罪苦。如果自己也想真正地趨入菩薩行,當再叁發下深願,效前輩先賢之行徑,將自身一切安樂施予父母衆生,而代受衆生的一切痛苦!

  庚叁、(爲二利增勝佛法而回向):

  願除苦良藥,一切安樂源,

  教法伴利敬,長久住世間!

  願解除衆生痛苦的唯一良藥,以及出生一切安樂之源的佛教,伴隨著世間衆生的供養與恭敬承事,長久地住留世間!

  能解除衆生所有痛苦及苦因的唯一良藥,以及能予一切衆生暫時與究竟安樂之源,即是佛教,對此無論從理論上觀察,或從曆史事實上看,都毫無疑問。在此不多作論述,也無需多言,因爲只要是有智慧有福緣者,自然會隨正理隨自己的福緣而信奉佛法、修學佛法,以超越痛苦世間,獲得自在安樂。但是,佛教要長久住留世間、廣泛弘揚,必須具備一定因緣,這些因緣也就是衆生的福德善業,衆生對佛教的供養與恭敬承事。如果衆生對佛法不恭敬、不接受,那佛法也就不可能弘揚在世間;如果衆生不供養叁寶,不與叁寶結緣,自己不積福德因緣,教法也不能無緣無故顯示在無緣衆生前。再者弘揚佛法與修行者各個人修行不同,個人修法,應遠離世間一切恭敬利養,但是在弘揚佛法時,必須要靠衆人對佛教的恭敬與供養承事。衆生對佛法越恭敬,就會得到越多的利益;對佛教僧團供養承事越多,僧團的弘法助緣也就越多,佛教對世間人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增上,使更多衆生能接受並信奉佛法,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也是作者以甚深智慧所觀察到的事實。所以在此以一切福德作了最後回向,願療治衆生痛苦的唯一妙藥、出生一切利樂之源的佛教,伴隨著世間衆生的恭敬與供養承事,長住世間,永遠不衰!我們也應如是回向,願一切佛教教法及如法的僧團等,都能得到世間衆生的恭敬承事,佛教廣弘于世間,直至衆生度盡!

  丙叁、(圓滿結尾)分叁:丁一、憶恩頂禮;丁二、何者造論;丁叁、譯跋。

  丁一、(憶恩頂禮):

  禮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

  亦禮善知識,恩長吾叁學。

  最後,我虔誠地禮敬文殊聖尊,是聖尊恩賜加持使我生起了願求菩提的善心;同時,我也禮敬各位善知識,是他們的恩德助長了我的戒定慧叁學。

  于造論圓滿之際,寂天菩薩又作了念恩禮敬。由于此論是作者在文殊菩薩聖尊加持下而作,同時是文殊聖尊加持使其相續中生起了殊勝菩提心,故作者首先禮敬文殊聖尊。同時,作者亦恭敬頂禮自己的善知識,如當時他的出家阿阇黎勝天論師等。善知識是修行人必需的解脫因緣,我們相續中的善根智慧,無一不是依善知識引導而生起。所以作者在此,亦虔誠地禮敬自己的善知識,並說自相續中的戒定慧叁學,都是靠各位善知識的恩德,才得到了增長。

  能知恩念恩是了不起的美德,而作者當時是身體融入虛空,以朗朗妙音說下這番念恩頂禮句。作爲後學者,我們也應該反省,作者具有如是證悟功德,難道不正是與能時刻不忘攝受自己的聖尊與善知識有關嗎?諸有智者,當謹自勉!

  丁二、(何者造論):

  寂天阿阇黎所作之《入菩薩行》,至此善說圓滿。

  丁叁、(譯跋):

  首由印度堪布沙爾瓦其那提婆與主校羅紮瓦吉祥積,參迦濕彌羅本而譯成;其後,複由印度堪布達磨師利拔駝羅,主校羅紮瓦仁欽桑布與釋迦意,據摩揭陀傳本及其注釋,重譯審訂而成;最後,由印度堪布蘇馬的格底與主校羅紮瓦具慧般若比丘,重新修正、翻譯,並善加審訂。

  《入行論》至此,已全部講解圓滿。我們這次曆時19個月的講習,在曆史上可能是時間最長的一次。此期間以上師叁寶加持,未遇任何違緣,一邊傳講一邊著成了74萬余字的廣釋,在座有五百多位四衆弟子從頭至尾圓滿聽聞了講解。願以此傳講聽聞及造廣釋之善德,回向一切衆生,願悉發菩提心,同獲文殊大智大願大行!

  于二OO五年十月七日重新校對

  

  

  

  

  

  

  

  

  

  

  

  

  

  

  

  智慧品釋 澄清寶珠論

  寂天菩薩 造頌

  麥彭仁波切 釋

  索達吉堪布 譯

  南無瑪吉西 耶!

  勝聖文殊喜光芒,住于彼意蓮花蕊,

  能遍佛子行妙香,頂禮寂天菩薩尊。

  深乘中觀此善道,唯昔自修佛力外,

  大慧精者亦難證,是故如我何堪言。

  然隨聖教事勢理,已見智者之善道,

  舍棄偏執諸彎道,無疑詣于此靜處。

  此已爲文殊菩薩攝受,並精通如海菩薩行,有如是希有傳記遍于全球者,共稱具德寂天菩薩尊者所造之入菩薩行論智慧品,即今所說之法也。

  全論分二:甲一、諸道之主當生起智慧之理;甲二、真實宣說智慧度。

  甲一、(諸道之主當生起智慧之理):

  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生空性慧。

  如前所說此布施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而說也。此處有者認爲施等各前者爲因,方生智慧,故解釋爲因果之理,雖有如是說法,然從“爲”字可了知,如王入沙場,四兵亦隨王而行,如是果位佛母一切智智之不共真因者,即是道之根本智慧,彼能斷除二障,亦能究竟二智。其余波羅蜜多不但不能如是,且惟有智慧度攝持彼等時,方得波羅蜜多之名,並可至于佛位,故聖智《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隨同恒河而入大海,須菩提,如是五波羅蜜多,若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則至一切智智位也。”

  如是廣說,總之,諸道之根本要依智慧,彼能斷證究竟,彼之助緣方便,已說施等,主要爲智慧不可缺少也。應如是具重要意義而解釋。另雖有認爲:“此等一切支”爲前述無間之品,然應釋爲一切波羅蜜多。從“支”及“爲”字之句式亦能了知,說智即主要,不適其他解釋也。如是所說之故,欲息輪回諸苦者,爲證真如之義,當勤生起空性智慧也。

  甲二、(真實宣說智慧度)分二:乙一、基安立爲實空;乙二、道抉擇爲無我。

  乙一分二:丙一、真義;丙二、辯駁。

  丙一分叁:丁一、認所證之二谛;丁二、說能證者補特伽羅之次第;丁叁、如何證悟之理。

  丁一、(認所證之二谛):

  世俗與勝義…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