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于勝義中破之,如破蘊等之理證,當知非名言中破彼,亦非名言中畢竟無有。有謂:“此宗名言中亦不許自證與阿賴耶。”答:此名言中無破亦無立,于勝義中惟有破遮也。于彼有謂:“若是中觀宗,不應許阿賴耶,許阿賴耶者,即是唯識宗。”答曰:此乃未善觀察之語,若未許成實阿賴耶,而名言中雖許阿賴耶,則于中觀宗有何不應理,因爲名言中不能承認者,即是以名言量有害之法,如許常總等。若不許以勝義量所破之諸法,則應許蘊界處等,皆亦畢竟無有。是故應成派論于勝義中已破阿賴耶,名言中雖不破之,無有廣說建立。如是有說:“于名言中許自證者,是由因明熏習之說法,不應所許耶。”答:此說亦不合理,因爲抉擇勝義時,雖不需自證及阿賴耶,然觀察而建立名言時,彼等非得不有。若名言量觀察能成立,則無理破名言,說此無有也。若雲:“怎無有理證,豈未見于月稱、寂天等諸論中所說之一切理證耶?”答曰:彼等理與境證亦相同也。若雲:“此不相同,此境證者,于名言中不破耶。”答曰:則感受樂等之自證,亦于名言中爲何破?實不應破彼。是故當知若許心成實宗,雖不應自證,而許無實宗,則此自證之名言,是極爲應理。然通達此理者,昔日亦極少也。
庚二、(辯假相唯識宗):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非異則無實。
彼等假相唯識宗作此念而雲:“此等如幻之諸境,非成心以外之法,因爲其無法成立故,亦非內心現于外境,若完全與心無異或一體者,則不成無分一體心。當許彼等無基而顯現,猶如空中毛發,心性者,即離一切行相,如清淨水晶丸住。”答曰:若汝心許有實,則彼境相怎不許非異,因爲汝許彼相無實故,然亦不可有此有事無事同體也,若畏彼難而謂:“亦非心無異。”答曰:非異則心者亦應成無實,與無實之相與一體之故,若謂:“已許非二故,無有雙方之過耶。”答曰:真實愚癡矣,彼說“非心外”者,已承認與心一體,又說“非心無異”者,由二否定語當知肯定故,已承認爲心異體。故二違集于一處,實不合理。只要許有事,則不離此二過也,印度藏土有多數論疏中釋頌而雲:“若藍等之相是有事,則怎麼不成心以外或與心非異之外境;若是無異(不是心之外法),則心亦成無實也。”
如幻境非實,能見心亦然。
輪回依實法,否則如虛空。
若無實依實,雲何有作用?
汝心無助伴,當成獨一體。
若心離所取,衆皆成如來。
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又謂:“若心不是實有,則不應作能見耶?”答曰:猶汝許如幻之外境,雖非實有,然可作所見,如是如幻能見之心亦然,雖無實有,而可作能見也。上述爲破遮而言,此處建立而言。若謂:“此輪回依靠于成實依他起之心法,否則成無有何法,猶如虛空,因無有所依故,不應生起此等輪回之顯現,如同無泥則無瓶,若無經緯,亦無氆氇耶?”答曰:若此輪回爲有事,則問:“此與心一體,或異體?”設雲:“是一體。”則成不可分割也。或雲:“是異體。”則失毀唯識宗派。汝等雖許爲無事,如是若無實輪回亦無作用者,依靠于成實之心故,則雲如何能有束縛解脫之作用矣?如兔角依掌,挖掘土地,實不容有也。所謂無實者,對何法亦不依靠,若依法,則應成因果之有事也。雖有釋“否則如虛空”者爲破唯識宗之語,然此處所說,即適合也。本來無實者有二種,其一,即名言中亦畢竟無有之無事。其二,無實有如幻之無事。但有事宗未通達雖無實有亦可顯現之理,並執著爲畢竟無有之法,故此頌爲答複彼等之句也。如是無事輪回與有事心體,此二者始終亦不連故,則唯識宗汝心者,無有所取之助伴,當成唯有自證自明之獨立一體也。何時若心離諸所取,爾時亦離能取,即現前二空時已現前真如故,則一切衆生,自無始以來,皆應成爲如來,爲此不應依精勤修道也。若爾,諸法唯是心,如是施設唯識宗義究竟有何功德耶?此唯識中,“唯”字雖許能破心外之境,能立二空真如識,然不必破二取,亦不須立二空故,彼道于此有何用?是故若許假相宗,則滅諸輪回之顯現,亦斷絕一切所受也。
戊二、(辯駁道爲空性):
雖知法如幻,何能除煩惱?
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見彼猶生貪。
若謂:“雖了知此等內外諸法如幻化,然其如何能斷除煩惱?猶如彼幻變師,雖知是幻現,而彼亦生貪于自己所變現之美女。”答曰:幻師于一切所知,尚未斷除煩惱之習氣,因爲彼無少許破除二我執分別之對治智故。由于見幻境美女時,于見者幻師之相續,證空性之習氣極爲微弱故,見彼亦猶生貪心也。彼相續無有與實執相違之空性,然彼已見,外無真女故,便無希冀幻女,亦不生友情之念也。是故諸欲望之根本爲分別念,彼者亦從諸戲論生,空性能斷除彼等分別戲論。已見真谛者能斷諸遍計惑,如知繩非蛇。于相續生對治,並修行後,次第能斷諸俱生惑,最後心識變對治性,斷盡細微種子,複不生出故,如同日輪,遣諸黑暗也。
若久修空性,將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彼謂:“若執有實或空性,此二者亦不離分別戲論故,如大象沐浴,又複進入分別網,則汝等如何能遮分別?不堪破遮耶。”答曰:若恒久修習諸法無有性之空性,將能斷除與彼相反者,即執著諸法實有之習氣,爾時無實有之執,亦是除余法之分別故,以緣起理抉擇彼等,亦于諸法實相中真實不成立。由于一切有事無事法,皆修爲無成實所有,其後亦能斷除對此空性之執著,如雲:“有無此二即無法,菩薩知此定解脫。”如是所說也。
抉擇諸法時,不得所察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住心前?
彼謂:“雖可破有事,而爲何破無事,若破彼,則當成有事,因爲破無即成有事故,彼無事亦是對治等故耶?”答曰:暫以無始串習而貪執有事之衆生前,當修習或建立無性者,因爲若不知諸法無自性,則于離邊之實相必無生定解之機緣故。然此無性者,並非爲究竟實相,何時抉擇此色等一切諸法之時,于名言中亦不得自性生等所觀察之實法,爾時,彼等能依之無實法亦是遠離一切所依之故,彼等所緣境豈能住于心前乎?實則不能住,即如:無生石女子亦不緣彼死亡也。是故,無實者,即觀待有事而安立,不成自性無待而存在也。
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
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
設雲:“若爾,破有者即成無者,又破無者則成有者故,如是彼二輪番有何用?”答曰:依識或觀現世分別宗者,必定會有生起如大象沐浴之念,本來無緣劣衆前,不可思議法性即其所懼之處,不知其理。若示無者則執爲斷空;若示顯現,則執爲成實;若示雙運,則執爲如搓黑白線義;若示不可思議,則執爲一切無有,如同和尚宗之見;除非不現其余者。若諸衆能易知甚深究竟之此法,則爲何說超離諸世間,難見聖者之境,難證不可思議等法名?是故阿阇黎龍樹雲:“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是故破一法,並非立余法,因爲破除一切諸邊,其後入于離破立之法性真實義故,本來無生之現空緣起性,即無合離,大平等法性義,于此未生起堅定定解前,應當積累資糧恭敬依止具有法相之殊勝善知識足,並須恒久修習法要。否則諸正士雲:“若多數聞慢觀現世者,雖經百劫數精進觀察,亦不可證得少許。”是故如是所說之教授,唯求修道者,當依即心寶也。亦爾,若于何時一切有實與無實之諸法,皆不住于心識之前,彼時,亦無有其他成實之余相故,無有成實之一切所緣,即是離戲之最寂滅境界。亦是各別自證智所分者,不可思言,猶如虛空之平等性也。究竟實相如是之故,如雲:“雖說證蘊空,菩薩勇士者,尚行相狀故,未信無生處。”又雲:“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如是當斷除種種有事無事之執著故,已宣說十六空,離一切戲論之雙運法界,即是特爲大乘所證,此亦名爲大中觀,如雲:“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及“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則名真如相”,如是所說也。是故空性者,能使諸戲論消于法界,並斷盡二障,亦能得不住涅槃,如雲:“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本論亦雲:“空性能對治,煩惱所知障。”
戊叁、(辯駁果位利他):
摩尼如意樹,無心滿衆願;
是由誓願力,諸佛亦現身。
若謂:“如是一切分別入于法界之佛陀者,無有爲所化勤作戲論故,彼者如何能利益有情耶?”答曰:譬如,摩尼珠和如意樹等雖無爲利祈請者之分別心,但能滿足自行境衆生之一切願望。如是由往昔利益衆生之誓願力增上故,諸佛亦相應顯現不同身相而調伏衆生,並說法等恒時不斷利樂之事業也。此處已滅學道之諸勤作,于法界中永無動搖,獲得究竟涅槃故,雖無勤作分別心,亦可作爲利衆生之事業,便用摩尼等喻而宣說。此外,亦有帝釋身像等八喻也。此主要宣說誓願之原因,爲彼善逝顯現種種之身、眷屬及刹土等,其主因爲學道中所發誓願作爲俱生緣,由此如是顯現也。實際上已究竟圓熟淨叁德後,方清淨現前佛性如來藏或正邊法界現空雙運之真實谛,此名爲不可思議智慧身。由所化之因緣及往昔之願力增上故,彼身于所化前,不斷顯現種種相,《寶性論》雲:“諸佛法身如虛空,能作聖者六根境,令見非大微妙色,令聞清淨微妙音,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嘗大聖妙法味,令受叁昧妙樂觸,令知甚深勝妙理,倘若仔細而思惟,佛如虛空離諸相。”如是所說也。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
雖逝經久遠,尚能滅毒等,
隨修菩提行,圓成佛寶塔。
菩薩雖入滅,然成一切利。
彼等如此思念而雲:“若今無有此等能化、所化及如何饒益之勤作分別心,則唯有往…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