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P6

  ..續本文上一頁無量無邊的時間,雖然始終都在追求自我利益,而結果呢?只是無有邊際的漫漫痛苦。現在善業現前,自己遇到了殊勝的大乘教法,如果能依教奉行,精勤地觀修平等菩提心,將渺小的“我”徹底投入到利益無邊衆生的事業之中,則自我分別妄執自然泯滅于廣大利生功德海中,而自利事業于無求之中也會得到圓滿。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說:“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對這些大乘佛法竅訣,我們要經常思維、觀修,以大信心祈求傳承上師們的意傳加持。關于祈求意傳加持,請大家注意,甯瑪巴曆代成就者,皆是得到傳承上師意傳加持而成就。我們要成就自他平等菩提心,也必須以清淨信心祈禱曆代傳承上師加持,使上師密意智慧融入自心,這樣自相續中那些我執無明黑暗,方可被遣除,而自他平等菩提心,也就會如同清晨中千葉蓮花會遇燦爛日光一樣,冉冉地盛開。

  癸叁、(攝義):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

  如是于他苦,當習悲護心。

  對自身痛苦即使小如他人的不遜言詞,我也會謹慎防護以免受傷害;同樣,對于他人的任何痛苦,我也應該平等地修習慈悲愛護之心。

  前面廣說了應修自他平等菩提心的道理,也破除了種種疑慮,闡述了修習自他平等菩提心的功德,以此我們自然會生起修習願望。但如何具體修習自他平等菩提心呢?此偈所說的便是應如何修習的方法——以防護自己痛苦的態度,去修習悲護他人之心。

  凡夫對自身所遭受的痛苦,非常執著,只要有能力,對任何痛苦都會謹慎防護,即使這些痛苦微不足道。像一句不遜之詞,一個黑臉,無意之間挨擠等等,在遇到這些時,自己馬上會作防護,消除苦受,這是每一個凡夫俱生而來的習慣。華智仁波切也說過:凡夫于虱子叮咬的痛苦,都無法忍受,會立即做防護。我們都有這種防護痛苦的習慣,而且現在也知道了自他平等的道理,因此在修習時,應該將一切衆生的痛苦,視同自身的感受,去修習慈悲愛護之心。自己可以利用日常中的種種遭遇,反複地串想:我自己對此有如是感受,是如此地對待痛苦,那麼別人也肯定願意如此,我爲什麼不去同樣爲他防護呢?這是初學者最殊勝的方便法門,也是我們可以在生生世世中修持的甚深法門。帕單巴尊者當年也是這樣教導弟子的:你自己想什麼,別人也會如此,盡力修自他平等菩提心吧。

  將他人的任何痛苦,完全當作自身的苦受,而生起悲愍防護之心,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大家對照自心,看看自己離這種境界還有多大距離,如果覺得自己離這種境界還很遠,那就請你務必勵力于此,將自己的心念行爲全部投入,精勤串習。這是我們進入大乘法門,取證解脫安樂的必經之路。希望有緣聽聞到這些正法的修行人,不要停留在文字口頭上,而應將這些融化在內心,在行動上去實際修習,每天哪怕只憶念一兩分鍾,去幫助他人解除一兩件小困苦,長期如此,大悲菩提心一定可以得到成熟。藏人有俗話“一切世間事,不斷習慣無不成”,漢地的古人也說“千裏之行,始于足下”,希求大乘安樂果者,當如說努力!

  壬二、(自他相換修法)分二:癸一、以理而略說;癸二、廣說修法。

  癸一、(以理而略說):

  如親精卵聚,本非吾自身,

  串習故執取,精卵聚爲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執爲我?

  自身換他身,是故亦無難。

  就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胚,本來不是我的身體,但因無始以來俱生我執串習的原因,自己錯誤地將它執取爲我。同樣,由其他精卵聚合而長成的他人身體,爲何不能觀爲我呢?以自身替代他身受苦,按道理不應有任何困難。

  自他相換是在自他平等菩提心基礎上,更進一步生起的菩提心,其修法即是將衆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將自己的安樂奉獻給一切有情。以自身安樂去交換他人的痛苦,這種修法需要將自身觀爲他身,他身觀爲己身。也許有些人會想:這不可能吧,別人相續中的痛苦與自相續中的安樂,怎麼可能實際交換呢?衆生身心相續不同,不可能相換,這是世俗規律嘛!

  這種想法不能成立,在世俗中,有些東西雖然不屬于自己,但只要習慣了,就會自然地成爲自己所執著的法。比如說欲界人道衆生,首先是一種無有形質身體的中陰心識,投入母胎中的受精卵。這個受精卵由父精母卵交合而成,並非自身,但它在母胎中不斷地長大,經七個階段成形爲人身而出生長大。這個聚合體唯是父精母卵交合而成種子,吸取母體營養而長成,哪兒存在著屬于我的東西呢!可是由于俱生無明的串習,我們牢牢地執著它爲“我”,執著這是“我”的身體,“我”的手腳、內髒、眼鼻等等。由于串習,我們能將本非我的東西執著爲我與我所,既然這種習慣能串習成熟,那麼修習自他相換菩提心,將衆生執爲“我”,這又有什麼不可能呢?所謂的“我”,本來就是一種分別念串習而成的法,而且分別念可以隨意塑造不同法,那我們爲什麼不可以爲了自他的永恒大安樂,去修持自他相換,將衆生執爲己身,將己身執爲衆生身,以達到代受衆苦,予衆安樂的目的呢?只要去主動串習,這種相換一定能夠成就。在佛教史上,真實成就了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行人,有過很多。這些大修行人以短短時間內的努力觀修,真實地達到了自他相換境界,能以自身代受衆生痛苦,以自身安樂施予衆生,那我們爲什麼不可以成就這樣的功德呢?既然能夠將父母所生、本非我的身體執著爲“我”,而同樣將這種習慣力量,加以理智地引導控製,去塑造另外一種“我執”,將所有衆生執爲“我”,那也理所當然能夠成功。

  以自身替代別人受痛苦,這並非一般凡夫所想象那樣是天方夜譚,也沒有非常大的困難。佛經上說:“是故不論真或僞,凡事若經久串習,串習力達圓滿時,不思亦能生是心。”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串習成爲習慣,我們每一個衆生,不是已經將“我”與“我所”串習得爐火純青,不思而現嗎?那麼現在也可以去串修任何一種習慣,只要天天修習相換,到時自然會把一切衆生的痛苦執爲自己的痛苦。

  我們的心非常奇妙,它可以隨意改造,只要給它訂個目標,然後反複觀修,就一定可以達成這種目標。《勝蓮經》講了一個公案,說以前在鹿野苑有一個婆羅門女,時常觀想自己是老虎,後來有一天,她果然變成了老虎,將當地居民全部嚇跑了。龍樹菩薩有一個弟子,也曾觀修頭上長角,結果真的長出了一個角,類似公案,大家在現實生活中,也許親眼見到過。這一切都說明:自心可以造一切。雖然自己現在無法達到自他相換的境界,然而只要用心串習,這也並非有不可逾越的困難。我們中的一些道友,悲心已修得不錯,他們見到別的衆生受苦時,自心馬上會緊張難過,身體也會顫抖起來;有的道友在看見一些老鄉用石頭打狗時,自己的身體也會抽搐,有痛不可忍的感覺,如果再進一步串習,自他相換的境界應該是不遠了。

  有些人不要認爲,這種修法不那麼重要,華智仁波切說過:“如是自他相換菩提心者,乃入一切大乘法之道,所修究竟無倒心要。”這是我們入大乘之唯一門,也是究竟的法要,如果沒有成就這種菩提心,不可能得到什麼成就。所以,我們應勵力祈求傳承上師加持,在日常中,乃至在一呼一吸之間,也觀修自他相換,能夠如此,則一定可得成就!

  有關前面兩頌,各論師所作的科判不同,在《入行論大疏》(智作慧論師著)與遍照護論師的注釋中,此兩頌仍釋爲等觀自他的內容;《佛子正道》(賈操傑論師著)、《妙解大海》(無著賢論師注)中將前六句劃分爲自他平等的內容,後兩句作爲自他相換的內容;而威月論師與華智仁波切、根霍仁波切則將兩頌判爲自他相換的內容。不管怎樣,這些只是理解角度不同而致,如果包括在自他相換的內容中,這兩頌顯得更容易解釋。

  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

  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

  自身,是衆多禍患的淵薮,他人是廣大功德之源,認清這個道理後,就應當精勤修習斷棄對自身的執愛,而慈愛他人。

  衆生沈溺輪回,飽受痛苦折磨的根本原因,即是無明我執。由于這種罪惡的妄執,我們執著“我”與“我所”,分別自他親怨,以此而造下無邊貪嗔惡業。因此這種“我”,實際上是一切禍患的根源,很多高僧大德都把它比喻成“毒根”,《學集論》中說:“謂一切我愛,第一之苦本。”如果希求解脫,必須從根本上把它鏟除。而他人,實際上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也講過,衆生是修行人成就六度的根本助緣,如果修行人能恭敬慈愛其他衆生,則能迅速忏除業障,積累巨大資糧,生起證悟成就的功德。因此,修行人了知自他利害關系後,應當全力以赴地修持自他相換菩提心,徹底斷舍我執,而慈悲地爲衆生拔苦予樂。這是大乘佛法中所有修行人的共道,也是傳承上師們的一貫教導。金厄瓦格西說過:“世間人對自我特別護惜,但是修行人對自我應予以抛棄,而不能與世人的行爲相同。世人爲了“我”在爭先恐後的墮落,他們一切作爲,一切瑣事全部是圍繞著“我”,而修行人希求向上解脫,所以自己應反其道而行之,應該全部爲了利益他人,否則修行人怎麼能稱之爲修行人呢?”恰卡瓦格西也說過:“自己是一切過失的來源,他人是一切功德的來源。”

  大家對這些教言,如果能從內心深處生起感觸,就一定會精勤修習“愛他棄我執”。但是凡夫人都有各自不共的障緣,首先在道理上,有些人很難完全深入了解,因此我們必須反複思維觀察。大家回顧自己的日常生活,無疑是少不了痛苦困頓,而這些苦難的來源,只要略加分析,大家都會找到其禍首即是我執。比如說別人指責了你的過失,或者無意之間與你發生碰撞,這時候如果你有“他對我不恭敬”、“他傷害我”等等之類我執分別,心裏馬上就會生起嗔恨,引生很大的痛苦。如果自己能看破“我執”,像傳承上師與曆代高…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