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此不但飽受畏懼痛苦,還會因此而造作殺害旁生、劫奪他人等惡業,爲後世帶來無窮痛苦;更有甚者,爲了一些可憐的財利、名聲地位等,在即生中造下五逆重罪,以至于來世墮落無間,慘遭叁界最爲酷毒的痛苦。世間一些愚昧貪心粗重之人,爲了得到名利甚至殺害自己的父母等親人,這種事件自古至今都有。如未生怨王爲了王權而殺父,樂行王的兒子也爲了當國王而害死父親,這些在佛經中都有記載。而在世俗史書上,殺害父母兄弟篡權奪位的國王比比皆是;在民間爲了財産地位殺害父母親人的逆徒,更是層出不窮,這種事你們或有耳聞或有親睹。殺父、殺母是兩條無間罪,而其他叁條無間罪爲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些罪業也會因貪執自身名利而造下,如提婆達多當時爲了控製僧團,也曾造過這些無間罪。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愚人,爲了滿足自身欲求,造作一些如盜取叁寶財物的重罪,這種人現在比較普遍。叁寶財物分佛寶財物,如造佛像、佛塔的資財、供品;法寶財物如經書方面的資財;僧寶財物如僧團所擁有的資財。盜用叁寶財物,罪業非常重。即生造作這些罪業者,將來結果又會如何呢?造五無間罪的人,死後無間即會墮入無間地獄,這是肯定的惡報,而造作了盜取叁寶財物等重罪者,佛在《大集經》中曾說過:“盜僧物者,罪同五逆,隨損一毫,則與十方凡聖,一一結罪。”這樣的重罪也就難免墮落無間地獄,而且《方等經》中華聚菩薩也說過:“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若隨意享用叁寶財産,也會招致墮旁生的惡果,如同五臺山人皮鼓公案和寶光寺僧人變牛的故事那樣。
假如有一個仇敵,會爲自己帶來傷害乃至死亡痛苦,我們都會謹慎地遠離他、避開他;而對那爲自己帶來無間地獄之苦的自身,我們卻貪愛不休,時刻不願舍離。這種可悲可歎的迷亂愚癡,自無始以來一直在殘害每一個衆生。現在既然明白了這些道理,我想大家都能夠自立自強,應該從這種迷亂中擺脫出來。雖然自己無法頓時斷盡這種顛倒習氣,但每天在甘露妙法的浸潤之下,自己那剛強難化的性格應該漸漸軟化下來,每天也應觀修一點祈求傳承上師加持的相應法,漸漸使自心得到加持,由此而斷除我執生起大悲菩提心。上師如意寶昨天在傳密法時說:“一個修行人,如果對自己的根本上師沒有信心,不經常祈禱,那他即使通曉叁藏十二部,也不能得到圓滿成就,也不一定能對衆生有利益。”我想你們哪怕每天只記住一個教言,在自相續中思維思維,然後在日常中依教奉行,過不了多久,自己一定可以成爲一個了不起的大修行人。
有誰聰智者,欲護供此身?
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哪個有智慧的人,會去貪執愛護與供養這個身體呢?哪位智者會不把它視如怨仇呢?哪位智者會不輕視厭離它呢?
通過前面數偈的引導,大家都明白了一些執著自身的嚴重過患,如果是一個能明白厲害得失與取舍的智者,那麼誰還會去貪愛這種禍害之源的身體呢?輪回衆生將一切努力都用在自身,如同大幻化網中所說那樣,都是處在瘋狂境界中的癫狂者,而有緣者從中覺醒後,成爲一個正常人,絕不會再象以前那樣去行持那些癫狂行爲。我們在聽聞佛法後,也應努力從迷亂偏執中清醒過來,止息貪執自身的顛倒行爲。如果能成爲了一個明白事理的智者,那自己也就會自然遠離偏執,不再爲自身而造罪,不會再去那麼賣力地守護它,也不會再爲它不擇手段地取得衣食財富等等。真實了知自身實際上是最大的禍根之後,誰還會不把它當成仇敵而遠離呢?就像我們如果明白了某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人,原來是出賣自己使自己飽受痛苦的惡人,那無疑會立即遠離他。在世間,一般仇敵對人們傷害並沒有多大,對有一定修行功德的人來說,怨敵反而是積累忍辱功德的有力助緣;可是自身卻不一樣,它給衆生帶來的苦痛,超過了任何世間仇敵所帶來之苦,因此能如實明了這點的智者,對自身的畏懼,遠遠超過了虎狼毒蛇與一切凶敵。自己所愛護的身體,其實際面目經揭露後,如果是頭腦清醒者,無疑會轉變原先珍重愛護自身的偏執,轉而以輕蔑厭棄的態度去對待。
很希望我們都能成爲這樣的智者,但是處在五濁惡世,我們所受的世俗迷亂習氣熏染十分深厚,只是聽聞了幾個月佛法,就想得以徹底轉變,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講法時把重點放在對治各人的習氣方面,反複勸請大家多觀修、多思維,以期能從中得到真實受用,減輕惡習,相續中生起一點大悲心、菩提心。如果我只是在口頭上給大家說一些好話,談一些刻意修飾過的文辭,也許有些人很高興聽,但最後結果呢?就像孩童看彩虹而已,雖然當時眼花缭亂,歡喜雀躍,過後卻是空無所得。
我再提醒諸位,不要只是聽完課就了事,如果要成爲合格的修行人,請你們從實際中去串習。現在所講的自他相換菩提心,確實是我們可以在一輩子中修習的殊勝心要妙訣,也是趨入大乘、證悟成就之捷徑與必經之門。如果不主動修習,大悲菩提心不會自動生起,我執惡習也不會自動消退。因此,希望大家從現在立刻趨入實修,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每天堅持做一件利濟他人的好事,以串習自己的悲心。比如說對別人說一句真誠的愛語、恭敬語,對需要幫助者作一些幫助,對他人的痛苦修一次自他相換……,每天堅持不懈,一個月就可以積累叁十次善法資糧,一年就可以積聚叁百六十次善法資糧。長此以往,像大圓滿前行中所說的那位婆羅門修心一樣,最終一定能夠斷盡惡心,而恒常發善心。以前的修行人都是這樣逐漸改變習慣,而得到成就,相信在座諸有志者,事畢竟可成也。
醜叁、(自他爲主之德患):
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如果全部布施了,自己怎麼會有享受之物呢?這種自私悭吝是餓鬼之道。如果自己享用完了,拿什麼布施呢?這種利他的善念,是人天善道之法。
前面講述了貪愛自身的過患,爲了使修行人進一步明白放棄自愛與生起利他之心的必要,作者又開始從各方面比較自愛與愛他的利害得失。首先,從自享與施他這兩種不同情況分析,讓我們明白修習利他菩提心的必要。貪愛自身者往往會有悭吝自私的念頭,比如說在遇到乞丐時,他馬上會想:如果我把自己擁有的衣食財富等,這一切可以安逸享受的東西全部布施給他人,自己豈不是變成了貧窮之人,那以後自己還能享受什麼呢?如果把自己所有酥油、糌粑、大米、白菜給了他,那我也就沒辦法吃這些食品了……,所以還是留著好,自己可以美美地享用。這種由執著自身而引起的悭吝貪執,實際上是餓鬼之道。大家知道,悭貪是墮落餓鬼道的主因,《佛說業報差別經》中說:“複有十種業得餓鬼報,……叁者,意行輕惡業;四者,起于多貪……;八者,愛著資生,即便命終……。”一個人如果經常起上述那種吝啬的惡分別念,不肯施物與乞求者,那麼他雖然還活著,而實際已經是餓鬼了。縱然能如是日夜積聚守護資財,人的一生最多百年而已,這能有多少快樂呢?而以此墮入餓鬼道,在漫長時間裏,要恒時感受饑渴、恐懼等劇苦。從相反方面說,如果有人舍棄身執,對衆生時刻懷著慈悲愛護之心,自己有一些資財受用,馬上就會布施窮苦衆生,而放棄自己享用,因爲他會想到:如果自己享用了這些資財,那用什麼去布施衆生呢?作者對這種想法評論:這種利他善念,是人天善趣安樂之法。《佛說業報差別經》中說:“若有衆生,近善知識,勸令行施,便生歡喜,堅修善業;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富樂,後亦富樂。”修行人若以大悲菩提心,時時心懷利益衆生的意樂,乃至能以自身受用施予衆生,在《菩薩藏經》中說過:“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難得。”這種善行的結果不僅僅是個人安樂而已,暫時與究竟都會讓叁界所有衆生得到無盡安樂。根霍仁波切在注疏中講了梵施國王的公案。以前,在印度有一位修菩薩行的梵施國王,他的國家被授記有十二年旱災,于是國王集合了全國所有糧食,平均分配給人們,他自己也只留了每天叁兩口食品。最後有一位獨覺前來乞食,國王便將自己僅有的食品全部供養給獨覺,而自己卻餓得氣息奄奄。以此布施功德的感召,天降糧食雨與珍寶,使全國人們都擺脫困境,過上了幸福生活。悭吝不施與悲心布施的結果,有如此大的差異,作爲修行人,理應清楚這一點,徹底地斷舍自愛之心,積極投入利他的修行事業。
布施是六度中最初的修法,其實也是遍及菩薩整個修行的修法,因爲菩薩修道目的即是以自身一切利濟所有衆生。修持布施,對我們來說極其重要,惹瓊巴尊者有一段公案,我覺得很能說明這一點。惹瓊巴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大弟子,有一次因爲有一些施主只尊敬他,而對密勒日巴尊者不太尊敬,以此他決意不再與尊者住在一起,以免再發生這種尴尬的事情。雖然尊者不開許他這樣做,但性格倔強的惹瓊巴仍離開了上師,到了拉薩一帶,結果遇到了違緣,與一個叫甸布的女人成了家。密勒日巴尊者以神通觀察到惹瓊巴的障緣,便化現了一個乞丐到他跟前乞求布施,惹瓊巴當時很窮,家裏找不到可以布施的東西,便將家中唯一值錢的一塊大松耳石施給了乞丐,尊者當時想:“我的兒子慈悲很大啊!”以布施松耳石的原因,惹瓊巴與甸布發生了爭吵,結果他生起了厭離心,離開拉薩回到了尊者身邊。尊者剛好在灌頂,而壇城中央擺放著那塊松耳石,惹瓊巴見後,對尊者生起強烈的信心,最後終得成就。慈悲心的布施,可以挽救自己墮落的命運,希望大家牢記。
爲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
損己以利人,一切圓滿成。
如果爲自利而傷害別人,那一定會感受地獄惡趣的苦報。如果爲了利益別人而不惜損失自己的一切,那樣就會圓滿福智資糧,得到一切成就。
世間的自愛者,免不了損人利己,而能斷舍自愛,修持愛他善法者…
《入菩薩行廣釋(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