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問答(二十叁)“皈依法竟,終不皈依外道典籍”這個誓願,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落實?
答: 要守持這個誓願,首先是要明白,皈依導師佛陀後,必需嚴格按照導師佛陀所慈悲開示的方法修持,才能獲得叁士道的利益。而外道的典籍,雖然也有勸世人行持善法,甚至有獲得色界與無色界禅定的修法,但是都沒有能夠洞悉緣起性空的究竟真相,因此無一能夠出離輪回,更不用說行持廣度衆生的菩薩行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指出外道沒有解脫的原因,是只希望斷除死,卻不知道要斷生:“天王當知,邪見外道爲求解脫,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譬如有人塊擲師子,師子逐人,而塊自息,菩薩亦爾,但斷其生,而死自滅。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外道亦爾,不知斷生,終不離死。”
《大般涅磐經》以譬喻說明了外道顛倒執著常樂我淨:“善男子:是諸外道癡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衆生非衆生、實非實有非有。于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複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複問貝色爲何似耶?答言猶稻米末。盲人複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複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複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複何似?答言猶如白鶴。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複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谛,非于外道。”
意思是說:善男子:所有這些外道,都愚癡像小孩一樣,沒有智慧的方便,不能通曉什麼是常與無常,苦與樂,淨與不淨,我與無我,壽命與非壽命,衆生與非衆生,實與非實,有與非有。他們在佛法中學了一少部分,但是無中生有地認爲有常樂我淨,而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常樂我淨。就像天生的盲人沒見過牛奶的顔色,問起別人牛奶的顔色像什麼,別人回答說是像貝殼一樣的白色,盲人接著問那牛奶的顔色是不是像貝殼被敲擊時發出的聲音?別人回答說不是的。盲人于是問,那貝殼的顔色像什麼?回答說像米粉,盲人于是問牛奶顔色是像米粉那樣柔弱嗎?那米粉又像什麼呢?回答說像雪,盲人問,是說那個米粉像雪那樣冷嗎?那雪又像什麼呢?回答說像白鶴,這個天生的盲人雖然聽到上面這四種比喻,但是終究無法認識牛奶真正的顔色。這些外道也像這樣,終究認識不到常樂我淨。善男子,因此只有佛法中有真實谛,而外道中並沒有真實谛。
《佛藏經》指出了外道的發心低劣:“外道經書無真實語,法應驕慢貢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爲厭離,不爲寂滅,不爲得道,不爲涅槃。”意思是:外道的經書中並沒有真實語,而且充滿了驕慢、貢高和自大。爲什麼呢?因爲外道不是爲了厭離生死輪回,不是爲了寂滅煩惱和妄想,不是爲了得道,不是爲了涅槃。
《佛說長阿含經》中指出了外道中沒有宣說苦集滅道四谛:“爾時,鏡面王即說頌曰:“諸盲人群集,于此競诤訟,象身本一體,異相生是非。”佛告比丘:“諸外道異學亦複如是,不知苦谛,不知集谛、盡谛、道谛,各生異見,互相是非,謂己爲是,便起诤訟。若有沙門、婆羅門能如實知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出要谛,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師,同一水乳,熾然佛法,安樂久住。””。
《大寶積經》中說:“又大迦葉。出家之人有二不淨心。何謂爲二。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二者多畜諸好衣缽。”
那麼喜歡外道典籍,會有什麼過失呢?
龍樹菩薩在《大乘寶要義論》中說了菩薩有二十種著魔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喜歡外道典籍:“十六者,雖複希求菩薩藏法,而樂受持路伽邪陀外道典籍,是菩薩魔事。”
《瑜伽師地論》中說:“若以染汙心于能引無義外道典籍,承誦贊詠、廣爲他說,由事重故,名重绮語。”
《佛說華手經》中說:“又舍利弗,菩薩雜學外道經書,巧于诤論,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調伏心,亦複不能調伏諸法,不調伏故不行大乘。”
《佛藏經》中說:“舍利弗,當來比丘,好讀外經,當說法時,莊校文辭,令衆歡樂。惡魔爾時助惑衆人,障礙善法,若有貪著音聲語言,巧飾文辭,若複有人好讀外道經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隱,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鹹使衆人不複供養。或有比丘若二若叁已讀佛經,便使令求外道經法,先自看者贊言善好,是諸人等,爲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貪利養,看諸外書,猶如群盲爲诳所欺,皆使令墮深坑而死。舍利弗,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無上道求外道經書,诳人是惡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詣大施而墮深坑,我諸弟子亦複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養,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墮深坑阿鼻地獄。”
那麼佛法之外的典籍是否都不能看呢?
《釋氏要覽》中說:“《毗奈耶》雲:因舍利子,降伏撥無後世外道,佛聽比丘學外論,仍須是明慧強記者,方可于一日分叁時,初中二分,讀誦佛經,至晚讀外書。是故祇垣中有書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書,佛許比丘遍讀,爲降外道故,不許依其見解。《地持論》雲:若聰明上智,能速受學者,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學佛法,一分學外典。”
《菩薩善戒經》中說:“若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爲論議,破于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爲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爲知世事故,不爲世人所輕慢故。”
《瑜伽師地論》中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現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異道論及諸外論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于其義能思能達,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
現在的社會,爲了和諧與穩定,以及人們的安居樂業,不但要大力弘揚佛法,還急需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因此,在佛弟子中,也廣泛地弘揚、流通了佛法之外的許多善書,如果知道這些善書不違背于共下士道佛法,並且是因爲在一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種資料的補充,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依然要分清內外道的界限,最主要的精力,還是要用在修學與弘揚唯一能帶領衆生出離叁界,到達究竟彼岸的珍貴的內道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