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問答(十九):對佛法僧叁寶不進行全面、平等的皈依會有哪些表現?並對自己進行一一對照檢查。

  皈依問答(十九):對佛法僧叁寶不進行全面、平等的皈依會有哪些表現?並對自己進行一一對照檢查。

  答:對佛法僧叁寶不進行全面、平等的皈依,表現爲:一、在佛法僧叁寶之間有取有舍,二、對佛寶、法寶、僧寶各自進行取舍。

   第一種在佛法僧叁寶之間有取有舍的情況,比如有的人喜歡聞思修經論,也恭敬出家僧人,但對導師佛陀沒有感恩與崇敬,不願意了解佛陀的功德與恩德,也不願意祈禱,即使嘴上沒有明顯表現出來,其實這也是對佛寶皈依心缺失的表現。又比如有的人喜歡念佛,對出家僧人也非常恭敬,但是就認爲不需要聞思修經論,認爲那些是浪費時間,這就是舍棄了法寶。又比如有的人認爲現在末法時代守戒如法的僧人少見,于是提出只皈依佛寶和法寶,這就是舍棄了僧寶。誠然在末法時代,清淨持戒、如理聞思修的僧人並不普遍,但是見到任何的出家僧人,都應該一分爲二,首先知道他剃須發、著僧衣的形象,就是僧寶的形象,因此對他的恭敬,就是對僧寶的恭敬,至于他個人的操守如何,則應分開對待,如果嚴謹持戒,精進地聞思修行,則應該親近,反之可以遠離,但即使遠離,也應感謝他示現了僧相,保持對僧寶的恭敬。

   佛法僧叁寶是衆生要獲得解脫的叁個不可缺少的依靠,叁寶各自有其功德的側重,同時又互相聯系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有對佛法僧全部進行了如理、到位的皈依,才有可能爲解脫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只皈依其中某部分,都會導致基礎不實,而在修行路上歧路不斷、障礙重重,根本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

   第二種對佛法僧叁寶各自進行取舍的情況,在不注意的情況下,也容易産生。

   首先對于佛寶的取舍。從大乘的角度來說,衆生皈依的是十方叁世的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如果不注意,便可能只是皈依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修西方淨土的念佛人,在法門選擇上需要一門深入而念阿彌陀佛,這是因爲阿彌陀佛總集了十方叁世的法、報、化叁身佛的功德,具有了這樣的正見,則念阿彌陀佛等同于在念十方叁世的一切佛陀,但是如果有所偏頗,認爲只需要皈依阿彌陀佛,而不需要皈依其他的佛陀,只需要念阿彌陀佛,念其他的佛陀沒有意義,那就在皈依上不圓滿了。

   其次對于法寶的取舍。一切的大小乘顯密法門,都是導師佛陀從大智慧與大慈悲雙融的境界中所流露出來的甘露妙法,正是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導師佛陀才宣說了對治它們的八萬四千種法門,而且所有的法門,都導向成佛,形成有機的聯系,是菩提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自我的解脫來說,只選擇其中的某類法門就能夠成就,但是大乘的目標是度化一切衆生,而衆生根基千差萬別,因此就必須要像導師佛陀那樣掌握一切的法門。這就需要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殷切的敬仰與修學之心。有的人因爲特別的機緣,接觸到了其中的某些法門,因此只贊歎,只皈依這類法門,而排斥其他的法門,這樣就沒有全面、平等地對法寶進行皈依。還有的人,對自己地域上傳統的佛法有一種天生的歸屬感,而對流傳于其他地區的法門,會下意識地覺得這是他們的佛法,這實際上是受到世間狹隘的地域觀念的影響,而對清淨純正的佛法人爲地進行割裂與取舍,這是對法寶的極大的不恭,如果這種想法行之于語言或文字,並影響了別人,則更將造下無量的過失,會對自己與他人的聞思修行産生嚴重的障礙。

   最後是對僧寶的取舍。僧人是僧寶中的一份子,對于僧人應該平等地恭敬。有的人恭敬年紀大的出家人,認爲他們功德更大些;有的人恭敬自己的師父,對其他的出家僧人視而不見;還有的人對那些修學與自己同一法門的僧人覺得很親切,而對修學其他法門的僧人則感覺疏遠,這都是對僧寶有取舍的不良習氣,必須予以糾正。

   凡夫遍計所執的習氣非常明顯,習慣于用第六分別意識中的顛倒見來作觀察,但是正像對叁寶的恭敬與皈依能産生無量的功德一樣,對叁寶産生的輕視與怠慢也會帶來無量的惡業,因此大家千萬要注意,進行有效防範,不能産生上述的種種過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