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在“于能诠大乘教斷诤”中,從“若斷惑解脫”到“故應修空性”的這部分內容,辯論的對象、內容、目的,與前文有什麼不同?
答:辯論的對象,從之前的從傲慢聲聞,轉向了非傲慢聲聞(包括從資糧道到無學道的所有入小乘道的聲聞);辯論的內容,從之前的指出對方認爲大乘教非佛說的理由不合理,轉到指出聖者阿羅漢尚沒有獲得究竟解脫;辯論的目的,之前是爲了接引傲慢聲聞,建立暫時分叁乘時也需要證悟大乘法無我空性的部分,這裏是爲了接引非傲慢的入道聲聞們,進一步需要圓證大乘般若諸法無我的大空性而獲得究竟的解脫。
26、在“于能诠大乘教斷诤”中,從“若斷惑解脫”到“故應修空性”的這部分內容,辯論的對象、內容、目的,與前文有什麼不同?
答:辯論的對象,從之前的從傲慢聲聞,轉向了非傲慢聲聞(包括從資糧道到無學道的所有入小乘道的聲聞);辯論的內容,從之前的指出對方認爲大乘教非佛說的理由不合理,轉到指出聖者阿羅漢尚沒有獲得究竟解脫;辯論的目的,之前是爲了接引傲慢聲聞,建立暫時分叁乘時也需要證悟大乘法無我空性的部分,這裏是爲了接引非傲慢的入道聲聞們,進一步需要圓證大乘般若諸法無我的大空性而獲得究竟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