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佛教詞典
|
佛學文庫
|
☀大藏經
|
佛图
|
♪佛曲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庫搜索
文章
作者
書名
佛經
▶ 搜索
≡ 大師/居士/名家列表
☰ 名家作品集
「益西彭措·深入經藏問答篇」作品集:
1、般若品的第一大科判是“應需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雖然只有一頌,卻意義深遠。請思考此生起般若之理是什麼,這對于目前自己的學佛有什麼指導意義?
2、寂天菩薩說:"故求滅苦者,當生般若慧。"請問你學般若法門的目的是什麼?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對照寂天菩薩的要求,什麼樣的目的和方法才是正確的?請各位認真地思考。
3、什麼是《般若品》裏诠釋的世俗和勝義?以這兩個法相和自相續對照,能産生了什麼樣的啓發?
4、如何才能更好地“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們所指的實際含義”?並以此來對《般若品》的科判甲一和甲二作具體的解讀。
5、仿照以上對于甲一和甲二的解讀,試著解讀科判中余下的部分。
6、世俗的意思是虛相,那麼是否一切的虛相都是世俗?
7、“現空雙融”是否是指一切顯現都成爲了空性?
8、靜思五分鍾,從身體、感情等自己的身心相續和周圍熟悉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找出哪些是虛相顯現的正世俗,哪些是妄執出來的倒世俗。
9、中觀勝義谛現空雙融中的顯現,是否唯是指虛相的正世俗法?
10、將這段話體會3次,每次5分鍾,並記錄下感受:“無實如幻”就像幻師以幻力加持手巾,好像有兔子顯現。其實所現的兔子只是虛相,它的“有”實際就是沒有,在手巾上根本沒有什麼兔子。同樣,心緣相、言說相都是觀待心現的相,追究它的實體,都是本來沒有
11、認真理解《講記》中對“有情自言見虛空,觀彼虛空如何見,佛說見法亦如是,非見余喻所能說”的講解,打坐五分鍾,並觀看眼前的虛空,觀察它到底是什麼?接著再打坐五分鍾,以虛空來對照並體會境、心、心的本性。
12、對照《講記》理解下面這句話:“因此,乃至承許有、無等邊之間,當有違害,然滅一切邊執,以無過故,如何能害?如刀不能斫空。”並在座前放一茶杯,對茶杯的四邊進行破析,看哪些方面仍然理解不到位,而能被違害。
13、以不了義法的叁個特征“有密意、有必要、以理有害”,來分析《般若品釋》第6講中的“無任何遮現相的中觀師”。
14、仔細思考幻人是什麼,如果說自己、親戚、朋友、同事、路人等都是幻人,你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理由有哪些?然後再對照“斷實事師之诤”中的“理之斷诤”,談談寂天菩薩引導的善巧之處。
15、寂天菩薩說:“世間見有事,執彼爲真實,不許幻性故,诤于瑜伽師”,即是說一般的世間人見到什麼都認爲是真實存在的,因此難以接受中觀師開示的諸法如幻的見解。請問你學了中觀見後,對生活和工作等有沒有不同的認識?你是如何落實這些殊勝的中觀見解的
16、既然世間人的無患根識所取的境和八地以下的菩薩在出定時所見的相同,甚至大中觀建立名言谛時,對此幻境也不作否定,因此世間人現見到的也一樣應該是正世俗谛,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得世間人不但沒有獲得大小乘的見修行果,反而還産生了嚴重的顛倒世俗見解?
17、請比較實事師、唯識師、中觀師在見解上的異同,並總結下下宗到上上宗之間的規律。
18、《淨水如意寶》中介紹了名言中否定自證識的四大過失,這四大過失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請逐一體會之後,再進行回答。
19、認真理解並體會全知的這段釋文:“凡成立識實有,則于無分一體的實有識,必失壞成立能見、所見二者,因爲:何者現爲境時,彼非自己;而何者不現時,不應有所取”,並以此來觀察自己心的狀態。
20、對于基的所诠空性義的斷诤,爲什麼不單單從基的角度,而需要從基道果叁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21、結合“幻師于所知,未斷煩惱習,故見幻女時,見者空習弱。”分析幻師的問題是否也在自己的身上存在,應該如何加以克服。
22、按照“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極寂靜”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時心裏不起任何分別的念頭?或者是指對一切萬法都不分別、執著、作意?
23、在于果利他斷诤中,寂天菩薩說“譬若摩尼寶,如意樹滿願,……菩薩雖入滅,能作一切義。”意思是佛陀能像摩尼寶和如意樹一樣滿足所有衆生的願望,給衆生帶來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利益,那佛陀是否就像外道所謂的“大自在天”、“上帝”那樣,是萬能的呢?
24· 分析從“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應舍”的思路。
25、請分析全知對“于能诠大乘教斷诤”的注釋中,從“諸聲聞部認爲”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爲一味故”這部分的結構。
26、在“于能诠大乘教斷诤”中,從“若斷惑解脫”到“故應修空性”的這部分內容,辯論的對象、內容、目的,與前文有什麼不同?
27、分析“斷诤”中“彼等攝義”的結構,並總結你學習這段攝義的啓發。
28、複習《講記》第22講中破俱生我的內容,並仔細對照自相續,分別找出誰在吃飯,誰在生嗔心,誰在思考問題。
29、請分析寂天菩薩對數論派的遍計神我是如何進行逐步破除的。
30、請分析破除勝論外道許色爲我的方法,並與破數論外道的方法相比較。
31、研讀《講記》中全知這句話的解釋:“若認爲:既是一個相續,以此是否存在一個我呢?不存在!因爲相續僅是如珠串般假立爲有,真實中不可得。”仿照全知用的珠串的比喻,再用車流、火車、瀑布、電流等爲例,來說明相續中並沒有“我”的存在。
32、有人說,前面問題中關于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的道理,在《金剛經》等經論中早就知道了,但是和沒聽到過差不多。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應該如何改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關於菩提下
聯系我們
赞助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