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在于果利他斷诤中,寂天菩薩說“譬若摩尼寶,如意樹滿願,……菩薩雖入滅,能作一切義。”意思是佛陀能像摩尼寶和如意樹一樣滿足所有衆生的願望,給衆生帶來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利益,那佛陀是否就像外道所謂的“大自在天”、“上帝”那樣,是萬能的呢?
答: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誤解,因爲外道認爲他們的創世主是萬能的,而佛陀則是叁界的怙主,那麼佛陀更應該是萬能的了。這樣的認識,是對佛陀的誤解,反而把尊貴的佛陀想成了大自在天、大梵天、上帝一樣的角色。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有情是萬能的,這是這個世界的因緣規律所決定了的。
因爲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誰是萬能的,“他”應該能直接消除貧困、不公,甚至直接消除地獄等衆生的痛苦,但是這根本不可能發生,也與現量相違。因爲世俗的緣起定律,已經決定了一切的現象,只有在因緣條件具備了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因緣條件,又不是簡單的一兩個因素,而是又受它們各自的因緣所支配,因此認爲不需要因緣而萬能的有情,純粹是一種遍計執的妄想,根本不符合真實的情況。外道的“大自在天”、“大梵天”、“上帝”等,其實是天界的天王,因爲他們投生天界的時候,世界正好處于成住壞空中的成劫,因此它們誤認爲是自己創造了這個世界,而以爲自己有萬能的力量,這種信仰,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那麼導師佛陀不是萬能,和導師佛陀的“能作一切義”是否矛盾呢?這並不矛盾,因爲能作一切義,是指佛陀已經具備了救度衆生所需要的一切的能力,就算給衆生布施一個斷證圓滿的佛果,也完全做得到。但是佛陀的這些能力,要得到有效地施展,還需要依靠衆生自身因緣的配合,這個因緣,就是衆生的善根,具體而言,就是衆生的根基與意樂等。就是說,盡管佛陀以不可思議的大慈大悲,無時無刻不在救度衆生,但是如果衆生沒有生起尋求佛陀加持的意樂,也沒有具備獲得這些加持的根基,則也不能感受到佛陀相應的加持。這也就是接下來的偈頌裏說的:“此由衆生善,願力現佛身。”
那麼佛陀又如何來利益衆生呢?佛陀的利益,就是通過逐漸成熟衆生的善根,讓衆生産生並增上獲得相應的福德的能力。佛陀本身,也正是走過了這樣的一條道路,通過艱苦卓絕的菩提行,成熟了自相續的善根,而獲得究竟的佛果的。
出世的解脫道對衆生來說是全新而陌生的,因此衆生的任何進步,都離不開佛菩薩與傳承上師,正是他們無微不至的逐步引導與加持,衆生才最後成就了佛果,即使十地菩薩,也是在佛陀慈悲的接引之下,才進入金剛喻定,破除了最微細的一分無明,而成就佛果的。
由此可見,佛教的特色不在于賜福,而在于演說妙法。通過演說妙法,讓衆生認識到苦因的業和煩惱,以及苦果的生死輪回,本身都是客塵,是無常的、是有漏的、是無自性的,因此正在發生的當下,它就是虛幻性的,它們本身並沒有束縛衆生的能力,但是當衆生將它們執爲實有之後,它們的能力會驟然出現,而顯現出種種迷亂的輪回現象,將衆生牢牢地束縛住了。所以衆生只要通過聞思修佛法的叁個步驟,在自相續上改變因緣,放下對它們的執著,成熟善根,就能擺脫它們的束縛,呈現出本具的佛性,獲得佛陀那樣的真實利益。佛陀正是通過演說妙法,給衆生揭開了這個大秘密,並且引導衆生開發了這個大寶藏,才具備了對衆生無比殊勝的價值與恩德。因此世界上最大的、最有力量、最究竟的加持,就是演說妙法。
獲得了這樣的定解,則對于內外道的區別,以及內道超勝于一切外道的無與倫比的殊勝性,才有了清晰的認識。這樣也可以認識到,外道所謂的不需要自身的精進努力,僅需要取悅常一自在的萬能的上帝,就能擺脫痛苦,這完全是第六意識憑空作意出來的倒世俗。
這樣同時也會認識到,學修佛法必須將自力和他力互相配合,自力就是自己的善根、意樂等,他力就是佛陀功德身。這樣會避免走向完全依靠自力,或完全依靠他力的兩個極端。
大家或許會問,這和淨土宗的依賴他力是否矛盾呢?
並不矛盾,淨土宗是以借用阿彌陀佛爲衆生創造的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悲智交融的願力,因此是充分地發揮了他力的作用。但是這個他力,如果沒有與信願行這個自力相結合,因緣就沒有相遇,因此往生的殊勝果報就不會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