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4· 分析從“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應舍”的思路。

  24.分析從“大乘若不成”到“有诤故應舍”的思路。

  答:“大乘若不成。汝教雲何成”——首先請傲慢聲聞陳述聲聞乘成立的理由;

  “二前成此故”——對方提出聲聞乘是雙方共許的,因此是佛說的清淨教法;

  “初于汝不成”——至少你們生下來的時候是不知道聲聞乘是佛說的,那你們後來爲什麼會接受呢,肯定是因爲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就促使對方陳述聲聞乘成立是佛說的理由;

  “何緣信彼典,大乘亦同具,不然二許真,吠陀等成真。”——對于對方提出成立佛說的兩條標准,即傳承清淨,及符合戒定慧叁學,大乘其實也一樣具備的,並指出了不能僅以共許就下結論,否則信吠陀的人共許他們是真實的解脫法門,那也應該成立了。

  “大乘有诤故”——傲慢聲聞認爲,大乘是否符合這兩條標准,存有疑問,所以不應該成立是佛說;

  “外與教有诤,教內亦互诤,有诤故應舍。”——有爭議就應該對爭議進行認真的分析,而不是簡單地舍棄,如果是這樣,那外道對內道,內道十八部之間都有爭議,那是否都要舍棄了。

  這叁頌確立了衡量一個法門是否是內道的標准,同時否定了兩個不正確的方法。這個正確的標准有兩部分,就是全知在解釋“何緣信彼典,大乘亦同具”時說的:“然從可信賴的傳承師前獲得聽受,而且此是現于律藏、入于經藏、不違論藏法性而闡述真實道之教”。另兩個錯誤的方法,即是“二前成此”與“有诤應舍”,因爲他們有不遍的過失,不能成爲比量。

  在分辨內外道時,一般人會和傲慢聲聞一樣,會想當然地用“二前成此”與“有诤應舍”去分辨,但是這不是正確的方法,因此不會有效地區分出內外道,也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最合理的,應該從這兩條標准上去觀察,即一、傳承清淨,可以一直追溯到佛陀,二、所有的法義,與叁藏所诠釋的戒定慧叁學相一致。凡是符合這樣的標准的,都是清淨的內道聖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