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請分析全知對“于能诠大乘教斷诤”的注釋中,從“諸聲聞部認爲”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爲一味故”這部分的結構。
答:從“諸聲聞部認爲”(法本51頁)到“由上說附帶推出難以存在”(法本52頁)。論述了衡量一個法門是否是清淨佛法的兩大標准,並否定了“二前成此”與“有诤應舍”,以此證成了般若經等大乘佛法的清淨、能生四聖的殊勝性。
從“對方說:何故無破惑比丘?”。到“此外俱不應理”。說明上文中“教本爲比丘,彼亦難安住”的理由,即四谛中的核心是證人無我空性慧,若像傲慢聲聞以爲的那樣,解脫不需證悟空性,則斷惑比丘自然難以産生了。
從“對此,對方說”,到“是符合實相的正見”。陳述傲慢聲聞的觀點,即認爲見空是對本有見無的斷見,見無我是對本無見無的正見。
從“答”,到“于空相無有差別”。首先從正面回答了見空與見無我在空相上沒有差別。
從“因此”,到“此真實性而起诤。”指出了傲慢聲聞發難的原因,是因爲將人無我僅理解成本無遍計我,而沒有通達更爲主要的俱生我的空性。
針對傲慢聲聞的辨析已經結束,接下來辨析的是中觀他宗所提出的聲緣阿羅漢已經證悟全部法無我空性的觀點。
從“若善觀察”,到“及十六空性爲大乘不共法”。指出了建立暫時分叁乘時,中觀他宗所提出的聲緣阿羅漢證悟了一切的法無我的觀點與教證不符。
從“因此”,到“對此該如何理解”。正面解釋經中說聲緣阿羅漢未證法無我與已證法無我的原因,並指出兩者並不矛盾。
從“因此”,到“應成小乘道較大乘、下宗較上宗速疾、深妙”。反面指出認爲聲緣已經圓證法無我的根據——一證則一切同證——會産生出動搖一切經論的基礎的大過失。
從“若認爲”,到“否則見笑智者故”。指出若不是以空性智慧,而只是以方便法門來區別大小乘的斷障差別,則應成空性智慧無法斷除二障的大過失。
從“又說”,到“于此等所說義當作抉擇”。指出自宗承許雖然諸法于空性中一味,但暫時以內外因緣不同,故有叁乘不同的現證次第,然而,以法爾理抉擇而建立了究竟爲一乘。
從“因此”,到“而令密意百川于慧海中融爲一味故”。全知對以上辨析進行了總結,確定了證人無我是證法無我的支分的無垢善說,並闡述了小乘道斷煩惱障,大乘道斷二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