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仔細思考幻人是什麼,如果說自己、親戚、朋友、同事、路人等都是幻人,你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理由有哪些?然後再對照“斷實事師之诤”中的“理之斷诤”,談談寂天菩薩引導的善巧之處。
答:幻人長得像人,活動也像常人,但他們卻是幻術師變化出來的,沒有活力,沒有生命,沒有心識,不會造業,也不會流轉輪回,所以其實根本沒有人的法相。
現在這樣的幻術幾乎見不到了,大家也可以替代爲較爲熟悉的皮影戲,或者電視屏幕裏的角色,那些角色也同樣看起來像人,但是沒有生命。如果把自己或親人等與那些幻人、影視角色相提並論,人們覺得難以接受的地方有:1、人死了之後會再投生,而幻人消失了就再而不會複活了;2、人存在的時間長,不但這輩子壽命長,而且如果從無始輪回開始計算的話,就更漫長了,而幻人等魔術結束,也就消失了,時間很短;3、還有就是對幻打罵,都不需負法律責任,而對人就做這些就造惡業、犯法了;4、人有心,有創造性,會造業,而幻人沒有心,不會主動造業。這樣看起來,人是和幻人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如果大家仔細思考,就能找到這些差異,這樣也就找出了大家心裏認爲人是實有的一些理由。
在“斷實事師之诤”中的“理之斷诤”中,寂天菩薩總共遣除了六個疑問。上面四個常見的疑問,就包括在其中,這說明寂天菩薩所遣除的實事師的執著,也正是凡夫心裏對有情的實有執著。另外還增加了兩個疑問,其一是:如果佛陀也是幻化的,那麼是否還具有殊勝的功德;其二是輪回和涅槃都是幻化不實的,那麼就沒有了區別,這樣佛陀也就沒有脫離輪回,修道就沒有意義了。這兩個疑問,都會是佛弟子極爲關心的。這六個問題如果能得以解決,對衆生的實有執著就都會被遣除無余。
寂天菩薩的回答,也充分體現了大中觀應成派高超的引導技巧。回答的重點,都在于引導對方充分認識到自己推理上的漏洞。
第一個回答“供幻佛生福,一如供實佛”,用根據相同的應成因,指出了供佛陀獲得福報,是緣起作用的必然結果,引導弟子認識到虛幻的佛陀,一樣能賜予福報,因此能賜予福報,並不能成爲佛陀實有的理由。
第二個問題,實事師問:“有情若如幻,死已雲何生?”,即人會死後會投生,而幻人消失後不會複生,中觀師的回答是:“乃至衆緣聚,幻事亦現起”。這也是運用了根據相同的應成因。指出幻化事物的因緣尚在的時候,它們也依然會一再出現,就像電視機裏的角色,重播的時候就又出現了,同樣有情的因緣還在的時候,必定會繼續流轉輪回。這是緣起規律決定的,因此以有情能投生並不能成爲有情是實有的根據。
第叁個回答是“何以相續久,有情即實有?”這運用的是能立等同所立不成立的應成因。指出有情持續的時間長,只是因爲因緣不退,不能用它作爲有情實有的根據。
第四個問答是“殺戮幻人等,無心故無罪,于有幻心者,當生罪與福”。這是運用了根據相同應成因,指出兩者的差別只在于是否有心,但是在“無自性”這一點上,是沒有差別的。
第五個問答是“咒等無力故,不生如幻心,種種緣生幻,亦複種種相,一緣生一切,何處皆非有。”這是用大緣起因指出幻術師變化不出具有心識的有情,只是因爲幻術師根本無法提供産生心識的因緣而已,並不能以此就證明心識是實有的了,並且,有情的心識恰恰也是各種因緣聚合的幻相,這和幻人的形成原理是完全一樣的。
這段也是對以上第二到第五回答的總結。進一步引導實事師作這樣的觀察,即幻人和真人在顯現上會因爲因緣的差異而有許多的不同,但是在空無自性上,卻是沒有絲毫的差別的。
第六個問答是“勝義中涅槃,輪回即世俗,則佛亦輪轉,菩提行何用?諸緣相續集,幻現亦不退,諸緣相續滅,俗中亦不生。”這是用大緣起因,指出佛陀與衆生都是因緣所成,因此他們的性質都是由因緣所決定的,而因緣生的,則必定是幻化不實,並且是大平等性的法。
上面六個引導的共同特點,是抓住了佛陀和有情都是因緣所成的這個核心,指出實事師認爲佛與有情實有,正是在推理中忽略了這個核心,使得推理不嚴密、全面,而增益出了本不存在的實有。寂天菩薩將這個核心,用正確的、殊勝的應成派理論,對實事師的不同原因,逐一進行辨析,指出了它們的漏洞所在,這樣就徹底消除了它們的各種疑慮,而能完全接受現空雙融的實相之理。
大家在理解的時候,先要想如果自己是實事師,會對現空雙融會産生什麼樣的疑問,並找出相應的根據,然後再站在中觀師的角度,來分析如何看待這些疑問。這樣就容易能學到寂天菩薩和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原意。